天天看點

《007》IP背後的遊戲困境:得過且過竟成了主旋律坎坷的遊戲改編迎來轉變的遊戲制作迷惑的遊戲方向IP改編路在何方?

随着《007:無暇赴死》電影的熱映,007這個經典的特工形象又重回到了公衆的視野,這也是丹尼爾·克雷格飾演的最後一部007電影,讓人不得不感歎時光飛逝,這位備受争議的007飾演者也将不再扮演那個英國軍情六處的迷人特工了。

雖然電影一直都在熱映,但是007這個IP的系列遊戲卻仍然是不溫不火,即使最近爆出負責《殺手》系列的IO Interactive将接受這個IP的遊戲改編權,但是沒有引起什麼熱烈的讨論,和電影相比簡直形成了兩極。

那麼為什麼這樣一個熱門的影視IP硬是沒有掀起任何波瀾呢?明明是改編的最佳題材,為什麼007這個IP卻讓衆多遊戲公司望而卻步呢?這個史上最帥特工的形象,在遊戲領域就這麼不管用嗎?明明特工諜戰題材遊戲是如此的稀有,為什麼007這個經典特工卻沒能脫穎而出呢?這背後到底經曆了什麼,就讓我們細數一下007系列遊戲的曆史吧!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坎坷的遊戲改編</h1>

其實早在1983年,007系列電影就被改編成了的遊戲,遊戲名和電影一樣,名為《詹姆斯邦德 007》。該作登入了雅達利系列主機,是一款很常見橫版的飛行射擊遊戲,但可以說除了名字之外,基本就和007沒什麼關系,粗糙的制作和敷衍的設計甚至讓玩家根本難以辨認遊戲的内容。

《007》IP背後的遊戲困境:得過且過竟成了主旋律坎坷的遊戲改編迎來轉變的遊戲制作迷惑的遊戲方向IP改編路在何方?

到了1985年的《007:雷霆殺機》才讓玩家看出一點007的味道,這一作采用了上下分屏的設計,上屏以第一人稱的駕駛視角讓玩家在城市迷宮中行進,下屏則是顯示地圖讓玩家确認方向,有點像NDS的分屏玩法設計。

《007》IP背後的遊戲困境:得過且過竟成了主旋律坎坷的遊戲改編迎來轉變的遊戲制作迷惑的遊戲方向IP改編路在何方?

1988年的《007:生死關頭》也逐漸開始另辟蹊徑,玩法更接近于賽艇遊戲,玩家需要操縱快艇前進并掃除障礙前進,中間會遇到一系列敵人的阻攔,但是總體來說難度并不高。硬要将這款遊戲類比成如今的遊戲的話,你會覺得這款遊戲很像《神廟逃亡》的跑酷遊戲。

而讓這個系列遊戲迎來轉折點的是1997年的《007:黃金眼》,玩家終于可以在3D遊戲中見到007的身影,遊戲采用的是第一人稱視角,還能以這個視角體驗到遊戲中的電影化叙事。本作在國外被認為是最好的007改編遊戲,因為它不僅開創了遊戲的電影化叙事模式,還帶了前所未有的四人分屏的多人遊戲體驗,其曆史地位是不容忽視的。

《007》IP背後的遊戲困境:得過且過竟成了主旋律坎坷的遊戲改編迎來轉變的遊戲制作迷惑的遊戲方向IP改編路在何方?

但在此後的《007:明日帝國》卻沒能繼承這一優點,這一作不僅沒有借鑒參考《007:黃金眼》的各種優點,甚至還以第三人稱的視角做出了一款光槍遊戲。遊戲各種反人類的設計和無聊的關卡設計讓不少玩家怨聲載道,而更為巧合的是,《007:明日帝國》登入的是PS平台,《007黃金眼》登入的則是N64平台,同一系列的兩款遊戲無形中變成了兩個平台的較量,但這場較量很明顯是索尼的大敗收尾了。

《007》IP背後的遊戲困境:得過且過竟成了主旋律坎坷的遊戲改編迎來轉變的遊戲制作迷惑的遊戲方向IP改編路在何方?

在2000年前的007系列改編遊戲,更多是利用了007這個IP進行換皮,但也誕生了像《007:黃金眼》這樣的傳世佳作,這一路走來,玩家也能看出這份别樣的坎坷。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5">迎來轉變的遊戲制作</h1>

2000年時電影《007:黑日危機》上映大熱中,市場也非常青睐電影改編遊戲,是以EA就将新作的重任交由給了曾制作了差評如潮的《007:明日帝國》的Black Ops。EA原本是想法是想要複刻《007:黃金眼》的成功,但遊戲實際的品質卻繼承了Black Ops上一部007作品的水準,即使模仿了《007:黃金眼》的第一人稱玩法也沒能很好地将電影化叙事的保留下來,除了發射鈎爪的腕表多少有些007的味道,整個遊戲就是電影改遊戲的一大災難。

《007》IP背後的遊戲困境:得過且過竟成了主旋律坎坷的遊戲改編迎來轉變的遊戲制作迷惑的遊戲方向IP改編路在何方?

2001年并沒有007系列電影上映,遊戲也沒有電影的故事劇情可借鑒和參考,是以EA選擇原創故事的道路,《007:浴火特工》便是完全原創故事的007系列遊戲。但遊戲本身的評價并不高,别扭的手感和令人眩暈的視角勸退很大一部分玩家,可玩性的貧乏也讓007系列影改遊戲評價跌至近乎谷底。

但在2002年事情迎來了轉機,新的一作遊戲将由GEAR BOX制作,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無主之地》系列的開發公司,這一作在玩家中的口碑相當不錯,遊戲畫面可謂是當時的頂尖水準。遊戲為了保證最終的遊戲視覺效果,借鑒了id公司和Valve公司在圖像引擎制作上的豐富經驗,花費了整整兩年時間,完成了全新的技術引擎,以此來保證遊戲中高品質的畫面。

《007》IP背後的遊戲困境:得過且過竟成了主旋律坎坷的遊戲改編迎來轉變的遊戲制作迷惑的遊戲方向IP改編路在何方?

《007:夜火》有着相當細緻的人物模組化,連邦女郎的美麗性感都還原了出來,玩家甚至可以看到跑動中邦德被風吹動的頭發。順帶一提,這一作中的透視眼鏡相當令玩家驚喜,具體效果···就得各位自行搜尋圖檔才會懂了。

到了2003年的《007:誰與争鋒》,遊戲的技術進步就更為明顯了,電影化叙事更為成熟,人物的臉部表情能夠充分完美地進行還原,電影中的場景也能細緻地制作出來,玩家在遊戲能感受到濃郁的007風格。

《007》IP背後的遊戲困境:得過且過竟成了主旋律坎坷的遊戲改編迎來轉變的遊戲制作迷惑的遊戲方向IP改編路在何方?

2004年則是更為特别的一年,因為這一年負責制作007系列遊戲的是曾經制作了《007:黃金眼》的Rare工作室,但主角卻不再采用我們熟悉的詹姆斯·邦德,而是選擇了一個因為受傷而換上了黃金眼的MI6莽撞特工。遊戲的成長強化機制與能力都極其有趣,各種設計也盡顯當年的功力,可惜過短的流程始終遊戲留下了遺憾。

從2002年開始,007系列遊戲便開始有了不錯的起色,成功将電影中詹姆斯·邦德的風格融入到了遊戲當中,本以為這會是很好的一個電影改遊戲的方向,但沒想到的是,之後就沒有真正能夠讓玩家感到震撼的007系列遊戲出現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4">迷惑的遊戲方向</h1>

從2008年開始,007的扮演者就從布魯斯·南變為了如今丹尼爾·克雷格,遊戲中的主角也自然換了一個模組化。《007:大破量子危機》基于《使命召喚》的引擎開發,但是極度違和的第三人稱掩體玩法和粗糙的遊戲設計讓這一部遊戲顯得相當平庸,整部遊戲都透露出了一種莫名的拙劣感。

《007》IP背後的遊戲困境:得過且過竟成了主旋律坎坷的遊戲改編迎來轉變的遊戲制作迷惑的遊戲方向IP改編路在何方?

2010年的《007:血石》倒是強化了電影化叙事的橋段,遊戲中增加了很多諸如戰争開車追逐的橋段,整體來說内容更為豐富和多變,但是玩法上的進步和改變依然不足,相比起曾開創新模式的《007:黃金眼》等作品,《007:血石》也隻能算是系列作品中平庸之輩。

《007》IP背後的遊戲困境:得過且過竟成了主旋律坎坷的遊戲改編迎來轉變的遊戲制作迷惑的遊戲方向IP改編路在何方?

2012年則讓這個系列的遊戲迎來了一個不溫不火的結局,《007:傳奇》可以說是目前為止最後一部007相關的改編遊戲,至此之後足足9年都沒有了007相關的影改遊戲出現,這一作的開發商Eurocom也曾想打造最為龐大的一部007影改作品,玩家可以在這一部中看到《金手指》、《女王密使》、《殺人執照》、《擇日而亡》、《太空城》這些經典作品的橋段,但是類似《使命召喚》的玩法始終和整個故事基調相沖,不契合的兩種風格讓遊戲的遊玩體驗顯得相當割裂。

《007》IP背後的遊戲困境:得過且過竟成了主旋律坎坷的遊戲改編迎來轉變的遊戲制作迷惑的遊戲方向IP改編路在何方?

其實007系列遊戲的變化也揭露現如今遊戲市場的一個困局,那就是同質化嚴重的問題。越來越多的遊戲大作開始追求固定模闆,公式化遊戲越來越泛濫,特别是影改遊戲,基本就是将熱門的遊戲玩法和類型雜糅在一起,換皮遊戲的現象越來越嚴重。

可以看出從08年開始,整個系列就陷入了一種迷茫的狀态,從《007:黃金眼》中學習到的第一人稱射擊模式一直沿用到最新的作品,遊戲玩法和内容缺少預估和思考,電影化叙事的手段也沒有進一步提升,整個系列開始停滞不前。

反倒是頑皮狗的《最後的生還者》和《神秘海域》系列在電影化叙事上取得更大的進步,改變了業界對于遊戲電影化的概念了解,另一邊小島秀夫也在用自己的遊戲闡述對遊戲的了解,電影改編遊戲其實并不是什麼觸犯禁忌的事情,隻是要看制作人們敢做到哪一步,又思考到了哪一步。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1">IP改編路在何方?</h1>

電影IP改編遊戲必爛作的詛咒仿佛一直都存在,小雷也曾就《奪寶奇兵》改編遊戲的新聞談論過這個問題,電影和遊戲作為不同的表達媒介,所使用闡述的方式和途徑都是不同。

遊戲強調沉浸感,電影強調感官刺激,兩者雖然有非常多相似的地方,遊戲會有電影化叙事、電影會有遊戲化的表達,但是從根本上來說,觀衆和玩家并不是一個群體,他們從電影和遊戲中擷取的感受是不一樣的。

要将電影IP改編好,首先要在保證玩法的情況下保留電影的風格,電影的叙事風格和質感表現是通過聲光和鏡頭表達來呈現,而遊戲即使能還原聲光的表現,也很難在鏡頭表達上與電影的呈現達成一緻,是以這就讓遊戲的玩法設計成了難題。

小島秀夫在自己的遊戲經常會使用長鏡頭來還原主角的視角,類似紀錄片的拍攝鏡頭會讓玩家有着身臨其境并感同身受的既視感,但是過于影視化的鏡頭表達也會讓玩家感到一絲混亂,剝奪了鏡頭操作的自由,某種程度上會對遊戲的體驗産生影響。

玩法和影視的質感還原之間,遊戲制作者們總需要找到一個合适的平衡,而在這方面出類拔萃的就是玩家又愛又恨的頑皮狗工作室了。在遊戲電影化叙事方面,他們是絕對的專家,因為頑皮狗對于遊戲細節追求與真實的還原,讓不少玩家能在遊戲的世界裡感覺到一個真實空間的存在,是以電影質感會非常明顯。

但是這種真實的追求所需要耗費的資源是絕對3A級别,改編的衍生作品真的能為此投資與電影制作相當的資金嗎?遊戲的制作真的能夠不顧成本去追求品質嗎?這些都是遊戲公司和電影投資方需要考慮的事情,作為改編作品,他們的尴尬之處就在于此。

007系列遊戲的坎坷曆程,以及逐漸走向平庸的結局,的确會讓不少喜歡該系列的玩家感到唏噓,傳奇特工的遊戲之旅可能真的就止步于那個2012年了。不過正如前面所說,IO Interactive接手後,也許遊戲會有着一線生機,以創意玩法為賣點的《殺手》系列說不定能為這個IP注入新的活力,玩家目前能做的,可能隻有靜靜地等待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