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DC在網絡上,放出了《新蝙蝠俠》的第二支預告片。
沒想到,從劇情到細節,再到隐藏的彩蛋,可謂是資訊量滿滿,立刻引起了不少粉絲的圍觀。
可以說,《新蝙蝠俠》将成為有史以來哥譚最“黑暗”的黑暗騎士。

首先,看角色海報。
一個陰雨蒙蒙的夜晚,搭配以血紅色為基礎的背景色。
整體感覺偏DC的暗黑風,而且畫風使得角色變得模糊不清,無疑增加了許多神秘感。
緊接着,是一組蝙蝠俠站在高樓大廈,眺望整個哥譚的鏡頭。
初升的太陽并沒有照耀到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怪異的哥特式建築高高聳立,表面的浮華之下,暗巷裡藏污納垢。
這是一種典型的哥譚風格(悲觀與破舊)和賽博朋克風格的結合,用以展現一座城市的貧富差距和罪惡滋生的巧妙視覺隐喻。
在片中,飾演蝙蝠俠的是演員羅伯特·帕丁森。
導演馬特·裡夫斯表示,電影的故事改編自《蝙蝠俠:第一年》,直接從布魯斯·韋恩成為蝙蝠俠的第二年開始講起。
也就是說,将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講述年輕時候的蝙蝠俠。
值得注意的是,《新蝙蝠俠》并不是在拍蝙蝠俠的起源故事。
畢竟,克裡斯托弗·諾蘭的《黑暗騎士》已經講過一遍,而且很成功。
重新開機版《蝙蝠俠》更像是一部獨立的作品,而是講述昔日的布魯斯韋恩,是如何一步步化身成這個罪惡城市中的複仇者。
在新的電影裡,導演花了大量的功夫,打造出了一座全新的黑暗城市——哥譚。
此時的布魯斯韋恩,早已是個滿身傷痕的年輕人,黑暗世界的“複仇者”。
每當到了夜晚,哥譚的夜空就會亮起一盞蝙蝠燈。
而這盞燈并不是照耀哥譚的光明和希望,而是對罪惡的一種震懾。
相信,看過《蝙蝠俠:俠影之謎》電影的觀衆,應該對一句台詞印象深刻。
布魯斯韋恩學有所成後,在飛機上對管家阿福說:
“作為血肉之軀,可能被忽視、被打敗,但是作為一種人人皆知、又令人恐懼的正義化身,我就可以變得堅不可摧!”
其實,這正是蝙蝠俠打擊犯罪的信條,要令所有人的罪犯都對他産生恐懼。
言下之意,哥譚所有罪犯的夢魇,就是蝙蝠俠。
甚至可以說,蝙蝠俠應該是“至惡”的存在,比所有“惡”都還要“惡”的存在。
是以,這也就是為什麼,小醜會覺得蝙蝠俠,其實和他是同一類人。
其實,這種想法并非毫無道理。
要知道,蝙蝠俠從小就在一個沒有父愛和母愛的環境中長大,而且他生活中的城市,充斥着各種暴力和罪惡。
是以,布魯斯看不到任何能夠通過正義的方式,來改變這種城市的希望,最後隻能走上以暴制暴的道路。
由此可以看出,想讓蝙蝠俠和超人一樣,擁有高尚的道德和理想,簡直不太可能。
正因為如此,在預告片中,蝙蝠俠面對罪犯的質問他的身份時,并沒有說出那句招牌台詞:
“I am Batman”(“我是蝙蝠俠)。
取而代之,是一句陰沉、可怕的“我即複仇”。
這句台詞,出自1992年播出的《蝙蝠俠:動畫版》。
原台詞為:"I am vengeance! I am the night! I am Batman!"
“吾即複仇!吾即黑夜!我是蝙蝠俠!”
是以在預告片中,可以看到布魯斯韋恩面對罪犯沒有絲毫的手軟,把一旁的貓女都吓壞了。
不難看出,帕丁森版蝙蝠俠的每一場戰鬥,都像是一場複仇。
如果《新蝙蝠俠》真能把“恐懼是一種工具”這一概念貫徹全片,那麼毫無疑問,這将是迄今為止最危險的蝙蝠俠。
而這次蝙蝠俠所要面對的對手,是DC著名的反派謎語人和企鵝人。
第二支預告片的開頭,鏡頭對準了謎語人,但是并沒有給正面的特寫,給角色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根據劇情的脈絡,很顯然謎語人在犯罪後,故意讓警察把自己抓走,被關進了“阿卡姆”。
這裡的“阿卡姆”具有雙關的意義,即是犯人的監獄,又是庇護所。
導演馬特·裡夫斯故意将“謎語人”隐藏起來,就是想返璞歸真,把《新蝙蝠俠》打造成一個純真的偵探故事。
很顯然,這個設定是參照了DC的經典漫畫《漫長的萬聖節》。
在故事中,蝙蝠俠被譽為“世界最偉大的偵探”。
除了兩位經典反派角色登場外,還有一位女性角色也将出現在電影中,她就是貓女。
這次,貓女的扮演者是演員佐伊·克羅維茲。
在片中,她和蝙蝠俠有過很多暧昧的互動,似乎有望成為情侶的關系。
僅從造型上看,這個版本的貓女似乎并不讨喜。
對此導演一再解釋到,本片中的賽琳娜是個出道不久的飛賊,還在成為貓女的路上,是以造型難免會顯得有些簡陋。
但是個人感覺,還是《蝙蝠俠歸來》裡的米歇爾·菲佛和《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裡的安妮·海瑟薇,比較符合我心中貓女的形象。
而安迪·瑟金斯飾演的管家阿爾弗雷德,也在預告片中首次亮相。
說實話,這個版本還是比較符合漫畫中的設定。
唯獨,可能會讓觀衆不滿意的地方,就是戈登探長的人選。
有網友在看完後,不禁調侃道:
“戈登變成哈登了,導演你真有兩下子.....”
總的來說,《新蝙蝠俠》還是有很多令人期待的地方。
目前看來,影片的品質還算不錯,對細節的處理比較嚴謹。
至于故事到底會怎樣發展,隻能等電影上映後,才能真正見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