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小到大學,在衆多的學生之中,會存在着這樣一類學生群體,就是“貧困生”,家庭條件非常一般,為了幫助這類學生順利完成學業,他們會得到相應的補助,那就是“助學金”。
相信哪個學生也不願意做貧困生,都想出生在好的家庭條件下,但這并不是學生自己可以決定的,學生隻能欣然接受,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很多學生為了擺脫現狀,便會努力讀書。

因為他們知道“知識可以改變命運”,通過努力學習,考上大學,讓自己變得有出息,其實學生能有這樣的想法,還是值得表揚,但是有些貧困生在上大學後,虛榮心會變的很強。
衆所周知,在大學期間,也會有助學金的存在,不過,随着學生年齡的增長,有些大學生便會忘記初心,很多普通學生表示,上了大學才知道,有種同學叫“隐形貧困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上了大學才知道,有種同學叫“隐形貧困生”</h1>
或許很多人會表示不了解,貧困生就是貧困生,為什麼會稱之為“隐形貧困生”,那麼之是以會有這樣的稱呼,是因為這類貧困生拿着助學金,但在平時卻看不出他貧窮。
小林在上大學之後,就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同寝室的同學,平時吃好的,穿貴的,一雙鞋都要好幾千塊,剛開始小林還以為這位同學的家庭條件以定差不了,起碼要比自己強很多。
但是在大學輔導員公布誰是“貧困生”,發放助學金的時候,卻是讓小林驚呆了,自己那個同寝室的同學居然也在其中,才知道原來有種同學叫“隐形貧困生”,也是讓人感到很疑惑。
“助學金”是發放給真正的貧困生的,是解決他們上學的難題的,對于這種吃好的穿貴的得學生,怎麼能算是貧困生,更不應該得到助學金,這樣對普通學生屬實有點不公平。
或許對于這種現象會在大學中出現,而且這類學生也不是不貧困,他們的确有困難,這就是所謂的“隐形貧困生”,之是以會出現,也是有原因的,有過來人為此分析出了兩點原因。
第一,就是不想讓别人看不起,貧困生不想讓别人知道自己家的貧窮,這類學生會覺得,如果自己平時省吃儉用,一定會讓别人看不起,為了避免此類情況發生,學生才會如此。
第二,就是要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大學與其他階段的學習不同,學生已經到了一定的年齡,他們會産生虛榮心,也會産生攀比心理,想着自己也不比别人差,便會開始比吃比穿。
這就是“隐形貧困生”存在的原因,對此,有的人表示了解,覺得畢竟學生的年齡大了,有了自尊心,有這種情況屬于正常,也有人覺得助學金也并不應該給到這樣的學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9">“隐形貧困生”并不應該拿到助學金,應該給到更需要的學生</h1>
同樣是貧困生,或許有人會覺得,給誰都一樣,并不應該忽略了隐形貧困生的存在,但他們的做法真的對嗎,在筆者看來簡直就是糊塗的一種做法,隐形貧困生也并不應該拿到助學金。
“助學金”是用來解決學生的學費和基本生活的,如果學生平時都不省吃儉用,隻為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那還有什麼資格說是貧困生,即便家庭條件在差,也不應該享有助學金。
是以,筆者覺的助學金,應該給到更需要的學生,給到那些知道省吃儉用的學生,可以很好利用助學金的學生,這樣助學金才算是得到了真正的發揮,起到了真正的作用。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0">什麼樣的學生才資格領助學金?大學輔導員有必要知道</h1>
第一種,就是家裡真的特别貧窮,也真的有在省吃儉用的學生,從省吃儉用的這一點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這樣的學生還是很懂事的,給到這樣的貧困生,才是合情合理。
第二種,就是勤工儉學的學生,一般來說,這樣的學生都是很勵志了,既懂事又追求上進,他們會知道金錢的來之不易,助學金給到這樣的學生,他們會懂的珍惜,能夠很好的利用
最後想說:
貧困生并不可恥,也并沒有低人一等,大學生們應該有一個正确的意識,要能夠正視自己的身份,有些時候,其實并不是其他同學在嘲笑你,而是自己的虛榮心在作怪。
希望大學生不要做隐形貧困生,對于來之不易的助學金,要懂得珍惜,學會合理利用。
今日話題:在你上大學的時候,有“隐形貧困生”的存在嗎?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