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裡的城市#說沙麓山、五鹿城奠定大名府的曆史地位,哽咽咽喉之外,隋唐大運河永濟渠則使大名迅速崛起,成為北方重鎮;唐宰相裴耀卿兼領江淮轉運使,改變了以前漕糧“直運”方式,采取了分段運輸法。“節能轉運,水通則舟行,水淺則寓于倉以待,則舟無停留,物不耗失”。使運河兩岸城市繁華興盛起來。

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不但使兩岸人民的緻富,還孕育了美食文化,給兩岸(包括大名人)運來了各地的生鮮特産、佳肴美味,南北交融,東西貫通,不論是官人商賈還是普通百姓,都可以在一天的辛勞之後,共享前輩們創造的可口美味,用美食天堂名副其實。
開封府的雞蛋布袋
大名府氣布袋
運河相通,味道相近。從天津味道到臨清八大碗,大名府八大碗,開封八大碗,即相近、相似,又各有特色。就雞蛋布袋來說,天津叫炸老虎,大名府叫氣布袋,開封叫雞蛋袋,北京原來五十年代有叫雞蛋布袋。再如大名府的羊肉餅與開封的羊肉炕馍,均是回族的特色小吃;開封烹制時使用羊油或羊蹄油,是以帶有很重的羊肉燒烤的味道。羊肉炕馍在烙餅(開封人CALL烙馍)中加以羊肉等物,用羊油炕制而成,成品焦香,别有風味。大名府的羊肉餅,使用羊肉末、蔥花、姜末、黃醬、精鹽、芝麻油拌勻成餡。烙至兩面金黃,刷油,再烙熟即可,它的外皮薄如紙片,口感酥脆,内裡柔軟細嫩,層次豐富、油而不膩、香味獨特。二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大名府肉餅
大名府羊肉餅
開封的羊肉炕馍
大名的菜品主要受山東菜系的影響,山東菜講究爆、炒、燒、炸、塌、扒,而且少不了以蔥段為佐料,口味以鹹鮮為主。過去大名府北街有名的豫豐館(據記載),嘉慶年間,第一代創業人在縣城北街搭了個席棚,算是一家面食館,為表達對河南糧商劉恩誠資助的感謝,定名為豫豐飯館。豫豐館的飯菜揉合了江南、山東、北京、保定乃至江浙、川蜀風味,又善于創新、提高,菜品一度達到七八百種。海參扒鴨、綱油鍋燒鴨、童子鴨、雞爪燕窩、石榴丸、八寶西瓜、鳳雞、燒白菜(整棵,上盤後不散架)、龍宮借寶(用活蝦拌鹽,摻入花生米,油炸,最後再形成每一個蝦都懷抱一個花生米的效果,吃起來焦香鮮脆)、海拌火鍋、魚脯丸子、蝦脯丸子、一刀魚、菊花火鍋、螺絲餅、眉毛餃、魚唇粥、烏魚蛋湯,也有海參席、翅子席、五股八盤。尤其是滿漢席,一百零八個盤碗,三茶四桌、三起三落,果實全是整果,每上一次菜換一次桌布。對禮儀的講究也展現在菜盒的使用上,文人,用如意圖案盒;武人,用獅子、豹子圖案盒。
大名府傳統溜腰花
大名府傳統菜三不沾
大名府傳統炒餅
大名府的蒸碗,原先廣泛流傳于民間宴會,是一道好吃易做,不可缺少的菜品。蒸的範圍廣,除了漢族的條肉、方塊肉、黃焖雞、紅燒丸、水氽丸、海帶、素燴、黃花菜等等,還有清真菜系裡的八大碗。料厚物重,大汁大芡,大碗盛放。至于其他的炖羊肉、汆丸子、松花羊肉、肉雜拌,每道菜都各有特色。以燒肉為例,選的是腹肋羊尾,加蔥、姜、花椒、鹽,大火炖熟,煮到爛透,取出來晾涼。然後切成三寸左右的長條塊,加入味精、鹽、蒜片、醬油、醋、香油拌好,順條裝入碗内,加少量原湯,上籠蒸兩小時左右,扣入湯盤内。再用煮肉的原湯,加入醬油、味精、食鹽、菠菜葉,水團粉勾芡,煮開撇沫後,盛入放熟肉的湯盤中,淋上香油。色紅油亮,香酸透爛。
大名府的八大碗
大名清真八大碗有四葷四素,四道葷菜是,紅丸子,白丸子,牛肉,酥肉,素菜有海菜,豆腐,洋芋,黃花菜。
漢族的扣碗
條肉
扣碗丸子
酥肉
大名府這座曆史文化名城,人們提及最多的小吃是“二五八”,其實街面上每一種食物,無一不是美味。街頭的芝麻焦燒餅,糖糕、菜角、早餐中的豆沫,氣布袋,郭八火燒…經過曆代傳承人的不懈努力、創新,每一道都是經典。諸多風味小吃,是大運河交流的最重要的因素,運河水不僅承載着南來北往的船隻,而且孕育、滋潤着沿岸的運河兒女、運河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