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下功夫出少林”的由來

“天下功夫出少林”的由來

◎鄒相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少林國術是中華國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珍貴的文化瑰寶。少林國術集中華南北派國術之大成,融内外拳家之精華,曆經千錘百煉,功法繁多,博大精深,以豐富的内涵,獨特的風格,利于實戰的特點,威震四海,舉世揚名,在國内外武壇中獨樹一幟。

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為印度高僧跋陀禅師建造少林寺,少林寺首任住持跋陀禅師就很重視習武。此後,一些身懷絕技的名流俊傑因戰火紛争皈依少林,和原來的高僧交流切磋武藝,成為少林國術的濫觞(起源、發端)。由于嵩山是九朝古都洛陽通向東南平原的咽喉,自古以來是兵家必争之地,常有強盜出沒。皇家寺院少林寺為了保證寺産安全,經朝廷認可,開始擁有自己常備武裝力量——僧兵。少林寺僧兵的存在,為少林國術的興旺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隋、唐、宋時期,少林寺開始形成尚武之風,在上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少林國術廣泛吸收中國曆代各國術流派之精華,集天下功夫之長,不斷提高、發展、革新,逐漸進化成突出實用、風格獨特的國術體系。

“天下功夫出少林”的由來

少林功夫助陣首屆北美少林文化節(鄒相 攝影)

明代時,少林國術的特色完全形成。明代少林國術,不僅僅包括棍法和拳法,而是一個内容相當廣泛的國術體系。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文翔鳳在其《嵩遊記》中寫道:“歸觀六十僧,以掌搏者、劍者、鞭者、戟者……”從此記述看,明代少林國術不僅有拳有棍,而且有劍、鞭、戟,等等。清洪亮吉《登封縣志》載明末郜如城語:“習拳棒于少林寺僧,尤娴大刀。”可見,大刀在明代時已被列入少林寺的重要兵器。明天啟五年(1625年),河南巡撫程紹在少林寺觀武僧演武後,所寫的《少林觀武詩》中雲:“暫憩招提試武僧,金戈鐵棒技層層。”明萬曆時的禮部侍郎公鼎《少林觀僧比武歌》:“複有戈劍光陸離,揮霍撞擊紛飙馳。”以上這些,足可證明明代少林國術的拳術、器械種類,相當繁多。

“天下功夫出少林”的由來

少林功夫精彩亮相哈佛大學 (鄒相 攝影)

少林國術在明代開始向社會傳播後,到清代由于禁教而遭到壓制和禁止。但少林國術在社會上的傳播卻沒有因禁教而終止,也沒有因壓制而停步,而是傳播規模和範圍更大,甚至超過明代。清代褚人獲在其筆記體小說集《堅瓠集》中寫道:“今人談武藝,辄曰‘從少林寺出來’。”這,也是“天下功夫出少林”這一說法的由來和出處。原來是這樣!

(作者鄒相系知名作家、詩人、少林文化學者。先後出版《禅心鄉韻》《菩提花開》《且聽風吟》《素心若荷》《守園往事》等多部著作。自2008年以來,一直擔任少林寺官網主編,少林寺《禅露》雜志執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