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清缂繡書畫首次集結亮相,呈現絲理丹青的藝術妙趣

缂繡書畫是中國藝術史上的獨特風景,它們運絲之理融于畫意之間,兼具工藝與藝術雙重價值。5月20日在上海博物館揭幕的“明清缂繡書畫特展”,甄選館藏缂繡精品27件/套,輔以書畫8幅,為人們系統呈現絲理丹青的非凡技藝與高雅格調。

據透露,除部分顧繡藏品外,展品皆為首次展出,平時難得一見。上海博物館工藝研究部副研究館員于穎告訴記者,缂繡書畫指的是缂絲書畫和刺繡書畫兩類文物。缂絲被稱為 “織中之聖”,其織造技藝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源自古絲綢之路傳入的缂毛工藝。這一工藝十分講究,遇上複雜的圖案一天隻能織造幾毫米,是以有着“一寸缂絲一寸金”的美名。一件明代《群仙拱壽圖》面積超過三平方米,是該題材缂絲畫傳世上品中尺幅最大的一件。這件明代《群仙拱壽圖》源自清宮舊藏,钤有五種玺印,描繪了傳說中西王母于壽辰之日在瑤池開蟠桃盛會,衆神仙紛紛前往為其祝壽的主題。該作品采用的技法有平缂、勾(構)缂、掼缂、結缂、摻和戗缂、木梳戗缂和長短戗缂等,還有明代獨創的鳳尾戗缂法,局部如人物發簪或戒箍、金腰帶等處則用撚金線缂織,稱為缂金。從畫面上的人物裝扮和所持之物,可以推測出該作品是以宋代珍本圖為底本缂織而成。

事實上,無論是缂絲書畫還是刺繡書畫,都與書畫藝術關系密切,可謂互通互補、相得益彰。以此次展出的明晚期的《東山圖》為例,這是傳世顧繡中唯一的手卷形式,根據卷後董其昌崇祯五年壬申年的題跋可知,該繡品是他以宋代趙伯駒名畫《東山圖》摹本托付上海顧氏繡工所制,并命其次子董祖權持贈同年程紹,意取畫面 “東山報捷”之喻,希望程紹複起官場。董其昌是明代松江顯宦,以宋畫請顧氏繡制饋贈同僚,足見當時顧繡在文人貴族中的受歡迎程度。此卷絲繡不多,但針法多變,以不同繡法應對底本中不同的筆墨形式。斜纏針、接針、滾針和釘線繡為主繡出輪廓;錦紋繡、松針、摻針和施(毛)針等繡出鞍毯、松葉和馬匹的質感或紋樣。整幅手卷絲繡光潤,主題突出,所見山水、建築、人物、草木,形象鮮明,栩栩如生,各臻其妙,充分展現了明顧繡“畫繡結合”的特點。

據東華大學教授包銘新介紹,顧繡源于晚明上海露香園主顧名世長子顧箕海之妾缪氏。而造詣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是顧名世之孫媳韓希孟,其作品世稱“韓媛繡”,目前存世不到20件。此次亮相的绫地彩繡《花卉魚蟲》冊頁為館藏一級品,可視為顧繡藝術的高峰。作品中,韓希孟将不起眼的一草一花、昆蟲魚蝦的一驚一乍、歡喜與争鬥的瞬間活靈活現地繡出,令人望之似書畫,近察乃知為女紅。

“希望這次展覽既能讓觀衆流連于前人遺留之藝術珍寶,也為後繼者創作出屬于今天的錦繡篇章提供重要借鑒。”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如是表達舉辦此次展覽的初衷。據透露,織繡書畫類文物異常脆弱,對展陳環境有極高的要求。為此,上海博物館專門為已裝裱的缂繡畫片設計制作了文物安全鏡框。其中,為明代缂絲《群仙拱壽圖》這樣超大尺幅的作品制作巨型文物安全鏡框,在國内尚屬首次。以往觀衆難以看到絲織文物上的許多精彩細節,此番在燈光布控、挂靠布展、溫濕度等多方調試下,最終實作了展櫃進深縮短近一半距離,使得畫面距觀衆基本保持在30厘米,真正做到讓文物貼近觀衆。 (記者 李婷)

來源: 文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