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軍閥混戰的三國,為何沒有外敵入侵?

作者:荷載淺舟

三國混戰時期,魏 蜀 吳一争天下,三國混戰,軍閥割據。然而在這狼煙四起,各國混戰的局面下,卻沒有外族入侵,這是怎麼回事呢?又或者,是誰在鎮守邊疆?

軍閥混戰的三國,為何沒有外敵入侵?

對于曆代中原王朝而言,外族入侵如家常便飯。北方民族包括匈奴、突厥、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對中原的侵擾在中國曆史上幾乎從未停止過。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戰争從未停息。

東漢末年到三國時期,中原地區軍閥混戰,從董卓亂漢到軍閥混戰,再到三國鼎立。此時中原地區政局動蕩不安,本是遊牧民族入侵中原最好的時機,然而三國時期基本上都是諸侯間的内部沖突與混戰,外族入侵的時期卻很少。

那麼這是怎麼一回事呢?又是誰在抵禦外敵、鎮守邊疆呢?

軍閥混戰的三國,為何沒有外敵入侵?

第一、兩漢時期奠定了北方良好的平穩局面。

在兩漢時期,中原王朝最大的外敵便是北方的匈奴,劉邦曾在“白登之圍”中險些喪命,此後漢朝和匈奴簽訂盟約,暫時保持和平。直到漢武帝年間,“文景之治”給漢朝帶來了空前繁榮,為了徹底消除外患,漢武帝對匈奴發起了全方位反擊,派衛青、霍去病等将領北擊匈奴。在霍去病等人的英勇反擊下,匈奴潰不成軍、元氣大傷。此戰過後,中原重創匈奴,但匈奴仍然沒有完全瓦解。

直到公元89年,大将窦憲率兵征伐北匈奴,史料記載:“斬名王以下萬三千級,獲生口馬、牛、羊、橐駝百餘萬頭。”共俘獲20多萬人,此戰過後,北匈奴基本瓦解,殘餘力量逃往康居國,南匈奴對漢朝俯首稱臣。

漢朝對北方的多年征戰,無疑給三國帶來了較為安穩的外部環境,直至西晉八王之亂之時,遊牧民族趁機再度南下,遊牧民族對中原地區的侵擾再度開始。

軍閥混戰的三國,為何沒有外敵入侵?

第二、曹操多次北伐。

公元207年,袁紹已死,袁尚、袁熙皆投奔烏桓,烏桓成為曹操最大的敵人。曹操發兵征讨烏桓。

史料記載“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衆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陳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衆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馀萬口。”

公元207年8月,曹操與敵軍大戰白狼山,烏桓兵多将廣,而曹軍主力尚未到。曹操登高望遠,發現烏桓軍陣尚未布好,随即下令,不等主力部隊,直接進攻。

曹操派張遼為先鋒,率先發起猛攻,張遼之勇在三國之中罕有對手,烏桓軍一片混亂,蹋頓單于被斬殺于馬下。烏桓軍大敗,投降者20餘萬人,烏桓亂局被平定。

史料記載“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為相。軍次易北,虜伏騎擊之,軍人擾亂,莫知所為。豫因地形,回車結圜陳,弓弩持滿于内,疑兵塞其隙。胡不能進,散去。追擊,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

公元218年,烏桓部族再度反叛,曹操派大将曹彰、田豫前去平叛。曹軍遭遇敵人伏擊,田豫臨危不亂,指令軍兵組成環形防線,弓弩兵對敵軍一頓猛射,烏桓撤軍,田豫趁機派兵出擊,大敗烏桓軍。

之後,田豫駐紮邊塞,由于田豫統兵有方,烏桓不敢輕舉妄動,烏桓的叛亂,在曹軍反複征伐下偃旗息鼓。

第三、諸葛亮平定南中,孫權派兵讨伐山越等地。

史料記載“三年春,亮率衆南征,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南中諸郡借此機會發起叛亂。諸葛亮臨危受命,與吳修好,以除後顧之憂。

公元225年,諸葛亮率兵南征,諸葛亮不戰而屈人之兵,以武力為輔,以攻心為主。在擊敗雍闿軍之後,蜀軍費力安撫南中首領孟獲。孟獲被諸葛亮七擒七放之後,最終真心歸附。

諸葛亮春季出兵,到秋便已平定叛亂,12月班師回朝,南中的收複,蜀漢實力大幅增加,為後蜀漢北伐奠定了基礎。

史料記載“賀齊讨黟賊,欽督萬兵,與齊并力,黟賊平定。”

孫權面對南方外敵山越、五溪,派賀齊、蔣欽等将領平叛山越。

相比漢朝的匈奴,三國時期南北邊境都相對安定,一方面由于魏 蜀 吳三個政權的實力強,另一方面也由于外族勢力相對單薄,并沒有引起大規模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