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甯三年(896年),蔡州軍閥餘部馬殷接手武安軍之後,派遣李瓊、秦彥晖、張圖英、李唐等蔡州軍将東征西讨,消滅湖南境内地方賊帥,兩年内衡、永、道、郴、連等五州悉數入馬殷之手。
馬殷在嶺北接連得手,勢必震懾嶺南。光化三年(900年),割據桂州數年的劉士政在抵抗戰敗的情況下,以桂、宜、岩、柳、象五州降于馬殷。天祐二年(905年),嶽州刺史鄧進忠歸附馬殷,舉族遷長沙。
割據朗州的雷滿出身武陵“洞蠻”,“本漁師,有勇力”,糾集同鄉區景思、周嶽等,“聚諸蠻數千”,在大澤之中搶掠過往商旅。經過一番厮殺博弈,雷滿占據朗州州城,城陷之後,殺掉刺史崔翥。最終又以實力迫使唐廷承認其合法性,光化元年(898年)七月,朝廷将荊南鎮所轄澧、朗、溆三州分出,别設武貞軍,駐節澧州,以雷滿為武貞軍節度使,并加同平章事。

馬殷
盜匪出身的雷滿竟然能夠位居藩鎮節帥,這種異數恐怕也隻有五代亂世才能出現。天複元年(903年)十二月,雷滿病逝,其子雷彥威自稱留後。雷彥威這個人“狡狯殘忍,有父風,常泛舟焚掠鄰境,荊、鄂之間,殆至無人”。
後梁建立之後,開平元年(907年),雷彥威被其弟弟雷彥恭所逐,雷彥恭襲任武貞節度使依舊攻于焚掠,為禍荊、湖。開平二年(908)五月,朱溫命湖南節度使馬殷、荊南節度使高季昌合兵征雷彥恭,攻陷朗州,“彥恭單棹遁去”,投奔了淮南楊吳政權。
馬殷擒獲雷彥恭的弟弟雷彥雄及其黨羽七人,械送至汴京,“皆斬于汴橋下”。馬殷成為這場兼并戰争的最大受益者,将朗州、澧州收入自己地盤,并奏請後梁朝廷,将武貞軍改為永順軍。
開平四年(910年),占據容州、高州一帶的甯遠軍節度使龐巨昭和高州防禦使劉昌魯迫于嶺南劉隐勢力吞并的壓力,歸附了馬殷,二人親族和士卒千餘人遷往長沙,馬殷遂得容州和高州等地。但是,乾化元年(911年)十二月,容州、高州又為劉岩所奪。
朱溫
割據辰州的宋邺和占據溆州的潘金盛都是所謂的“蠻酋”,二人“恃其所居深險”,多次襲擾馬殷的地盤。故而,乾化元年(911年),馬殷派大将呂師周前往征讨,斬潘金盛于武岡。翌年,辰州、溆州亦歸附馬殷。
從乾甯元年(894年)占據潭州為始,十餘年間,馬殷“土宇既廣”,“遂爾據湘潭,跨桂嶺,南抵柳、連,北震江、漢”,俨然是南方一大割據勢力。在馬氏軍政集團的經營中,馬殷尤其注意對中原王朝表現忠誠,不論中朝是李唐,還是朱梁。光化四年(901年),被唐廷任命為武安軍節度使,次年又加“同平章事”銜,并獲得對境内官員“承制遷轉,然後表聞”的獨立用人權,這意味着馬殷的割據已被唐廷承認。
唐天祐四年(907年),朱溫篡唐建梁,因馬殷曾上表勸進,故而被朱梁冊封為楚王。僅僅一個“楚王”之頭銜并不能使馬殷滿足,開平四年(910年),馬殷上表朱溫,請求允許他依照秦王李世民之先例,于長沙開天策府,置官屬。李世民開“天策府”,而後又政變奪位,這樣的要求多少有點僭越的嫌疑。但是,畢竟鞭長莫及,朱溫“為時姑息,所求皆允”。馬殷開天策府,“以弟賨為左相,存為右相”。
馬楚政權一直奉行“上奉天子,下撫士民”的政策,不論中原天子如何變換,馬楚始終保持“乃心王室”、“修職貢于朝”的恭順姿态,進而換取安全保證。然而,從本質上講,馬殷雖然沒有稱帝建元,但是雄踞湖湘的馬楚政權是一個獨立的割據政權。
雄踞湖南的馬楚
後唐天成二年(927),唐明宗李嗣源冊封馬殷為楚國王。在這一年,馬楚政權開始了國家化,“楚王殷始建國,立宮殿,置百官,皆如天子,或微更其名”,除了未稱帝,楚王馬殷的一切幾乎與天子無異,楚國制度體系也超越了晚唐以來一般性的割據藩鎮,俨然一國。
唐末蔡州軍人集團橫行天下、殘忍暴虐,可以說聲名狼藉。出身于“蔡賊”集團的馬殷,在占據湖南之後,卻能很好地實作治理轉型,與民休息,“息民禮士,湖南遂安”。後唐長興元年(930年),枭雄馬殷病逝,終年79歲,在那個亂世當屬高壽,馬殷身後的楚國,又将向何處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