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辯證看待PPI、CPI剪刀差

《中國經濟周刊》特約評論員 葛豐

國家統計局最新釋出資料顯示,9月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10.7%,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0.7%,兩者剪刀差達到10個百分點,創有資料以來新高。

按照一般經濟學原理,這種冷熱反差對宏觀政策拿捏提出很高要求,比如,以貨币政策為例,在終端需求較為疲弱的情況下,通常可考慮通過降息、降準等寬松政策,提振下遊企業投資擴産意願,而這種正常操作在同時面對上遊原材料價格較快上漲的狀況下,顯然又會受到較大掣肘。

但是中國的情況又有特殊之處,中國的宏觀經濟政策有很大的回旋餘地,完全可以充裕應對這種階段性的“追二兔”困局,依據在于:

首先,從曆史情況來看,中國的PPI、CPI走勢經常出現背離,而且這種背離多數出現在PPI迅速走高階段,其背後的機理則在于中國下遊企業競争激烈、産能充足(甚至過剩),PPI走高無法在下遊環節被消化。

如果辯證地看,這種經常出現的背離固然會在一定時間段内導緻下遊企業利潤受損,但在另一方面,由于上、下遊價格傳導較慢,居民實際生活受影響程度相對輕微,政策面可以在兼顧連續性的情況下相對從容地相機決策,而下遊行業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也在進行必要的優勝劣汰與市場出清。

其次,具體到這次PPI、CPI剪刀差創下新高,其特殊性實則更為明顯。因為本輪PPI走高(同樣創有資料以來的新高)既是外源性的,即全球流動性泛濫導緻大宗商品大幅漲價,同時又疊加了中國特殊性所引緻的另一重因素,即在疫情導緻全球供應鍊嚴重受損背景下,中國疫情防控一枝獨秀,出口訂單持續性增長推動制造業原材料、能源需求旺盛。

是以這次PPI、CPI剪刀差擴大,本身就是中國經濟具有極大韌性的側面反映,從其長期效應來看,在“中國制造”全球重要性不斷凸顯過程中,中國将更有底氣、更具動力地加速推進産業更新、節能減排以及上遊供應鍊自主性、安全提升等高品質發展議程。

第三,中國的政策工具箱中有豐富的備選工具,可以最大限度對沖PPI、CPI剪刀差擴大帶來的短期沖擊。比如說,在結構性層面,目前受沖擊最大的主要是下遊中小型企業,而針對特定對象,中國創新性的定向貨币政策與視窗指導正在持續發力,如抓緊推動新增3000億元支小再貸款政策落地,以及開展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和金融支援個體工商戶發展專項活動等。此外,不同于西方主要經濟體普遍“債台高築”困窘局面,中國穩健的财政狀況可以支援财稅政策進一步發力,以充分發揮财稅政策對宏觀經濟的“穩定器”作用。

當然,在看到政策猶有餘地情況下,還是要充分做好未雨綢缪的各種準備。畢竟,由PPI、CPI剪刀差擴大所反映出的内外部經濟複蘇不平衡、不均衡,可能還會使未來經濟面臨各種以往未見的不确定性,是以,這就要求調控思路與政策工具必須與時俱進地不斷創新與完善,各種政策儲備與應對預案也要進一步做實做細,隻有這樣,才能通過持續、及時、有效的預調微調,保持經濟平穩運作,促進經濟提質增效。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21年第20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