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NO1、大師兄+最有身份的同門一起代拉</h1>

在解放前,相聲行業最有身份的就是掌門大師兄,比如張壽臣先生,他不但是焦德海的大徒弟,而且是天下同行公認的掌門人,是以他代拉了常連安、李壽增等師弟,任誰也沒有意見。
但解放後相聲行業一度淡化了拜師儀式,而且将那些江湖習氣也摒棄得一幹二淨,是以相聲藝人的身份地位不再以門戶裡的排序來定,而是藝術上的造詣,以及ZZ地位等綜合評判。
馬志明拜入朱闊泉門下,就是王鳳山跟侯寶林一起代拉,而且還得要侯寶林先提出來,大師兄王鳳山才能參與進來,因為侯寶林是整個相聲界的掌旗人,論地位甚至比馬三立還高,他要是不開口,沒人敢越俎代庖。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NO2、父親指定代拉</h1>
這種代拉需要你攤上一個好爹,可以讓同行們主動倒貼,其實馬志明也是典型之一,假如他不是馬三立的長子,侯寶林會親自上門主動代拉嗎,天方夜譚罷了。
另一個典型是侯耀文,身為侯寶林大師的三子,侯耀文當了二十幾年的海青,收了一大堆徒弟。從侯耀文自己的意願來說,他是很願意拜常寶華,成為馬氏弟子的。可侯寶林有那句“不想讓活人占了便宜”,是以這事情也就成不了。直到侯大師臨終前,才決定給侯耀文找一個門戶,當時把這便宜讓給了已經過世的趙佩茹,并且找來了李伯祥和高英培一起主持儀式,京津相聲圈也都見證參與,可見侯大師的面子真是蓋住大半個相聲界的天。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NO3、師父死後補辦儀式</h1>
這是師父生前準備要收徒弟,但因為特殊情況沒能舉辦儀式,是以隻能死後通過代拉的形式入門。
比如楊進明拜侯耀文,就是侯耀文準備2007年過生日的時候正式收他,但侯耀文突然猝死,是以隻能在他葬禮上代拉,而主持儀式的是侯耀華。雖然理論上應該大師兄賈倫操辦,可賈倫不是挑梁的人,再者侯耀文的弟子(郭德綱除外)都接受侯耀華的管理,是以侯耀華也就代行掌門的職責。
前段時間跟劉春山高峰網絡罵戰的史曉軍,其實也是這種情況,範振钰生前确實承諾要收他們,隻不過沒有舉行正式的儀式。是以在範振钰葬禮上,由大師兄趙津生主持,範門弟子一起見證,史曉軍等三人正式入門。至于劉春山高峰後來翻臉不認人,那裡的原因有很多,而且一多半不是範門的事情,是以就不展開說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NO4、李文華拜師儀式</h1>
李文華拜師馬三立的儀式,應該算是相聲曆史上唯一一例,主角是馬三立的兒子馬志明,而且馬志明也聲明這不是代拉,而是一個公開說明會,他證明馬三立生前确實說要收李文華為徒。
可這個儀式的缺憾在于,馬三立的徒弟隻有常寶華一人參加,而且他還不是儀式主角,也沒有任何代拉的操作。是以李文華到底算不算馬三立的正式弟子,這還得打一個問号,假如姜昆來主導相聲譜系編修,那麼李文華鐵闆釘釘的是馬三立徒弟。假如讓其他同行尤其是對李文華不太友善的人來編撰相聲譜系,那麼李文華的師承就夠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NO5、單人代拉模式</h1>
所謂的單人代拉模式,就是壓根不跟本門戶的人商量,由某一個既不是大師兄,也不是最有聲望的人直接代拉。
典型案例有兩個,一個是張傑堯張傻子,張傑堯當年拜高聞元就是一個懸案,高聞元自己的态度就模棱兩可,據說張傑堯也沒有正式拜他,而是對着高聞元的椅子磕了頭。之後張傑堯跟天下同行都不合,幹脆就自立門戶,代拉了韓子康等人為師弟,以德字輩自居。
正因為張傑堯的門戶不真,是以他的徒弟以及韓子康的徒弟,輩分都是亂的。比如湖南的薛永年就是韓子康的徒弟,理論上他應該是壽字輩,但相聲同行都把他當文字輩去論。倒不是嫌薛永年輩分太高,而是他就沒被算入高聞元那一支。
另外德雲社的謝金也屬于此類情況,他是李文山的代拉師弟,可李文山在王世臣門下既不是大師兄,又沒什麼名望,謝金這個帶拉師弟完全是上指下派的操作。雖然後來大師兄劉洪沂追認了,但這中間畢竟夾着一個郭德綱,說不定哪天又鬧出什麼幺蛾子,那麼謝金的門戶就得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