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警惕!我們正越來越封閉

警惕!我們正越來越封閉
警惕!我們正越來越封閉
警惕!我們正越來越封閉

“與其坐等對方發現自己身上的價值,不如主動審視内在,尋找比對點。”

好文3930字 | 6分鐘閱讀

作者:蒂莫西·莫裡斯·韋伯斯特(Timothy Maurice Webster),行為心理作家兼播客主

多元化和包容性需要黑客心态。在個人上司力層面,更好地了解大腦的運轉機制,能夠幫助你建構更加多元和包容的人際關系。

盡管企業和政界的上司者都在努力設計更平等的職場和社會文化,但行為科學中的一些洞見将有助于你突破眼下面臨的排斥障礙,確定你擁有一種盡可能包容的世界觀。

1 重新整理你的認知

要實作包容性,社交媒體是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所有社交媒體平台算法的設計初衷,都是為了保持使用者對平台的黏性,而非鼓勵多元化、包容性。

社會心理學家肯尼思·格根(Kenneth Gergen)早在1991年就敲響過警鐘,他認為科技有可能限制人類大腦的獨立思考能力。

在《飽和的自我》(The Saturated Self)一書中,他描繪了一個奧威爾式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大型科技公司将我們壓縮至“多重腦像”(multiphrenia)的程度,也就是說,僅留下支離破碎的自我,我們任由科技擺布,以緻個人能力将喪失殆盡。

“我聯故我在”,他的這句話改自笛卡爾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不過,格根沒有想到,他竟然精确地預言了30年後我們這個世界的模樣。

說到社交媒體,你可以先從自己的奈飛賬号開始。

奈飛公司的使命宣言是:“我們承諾為客戶提供一流的服務,為供應商提供寶貴的合作關系,為投資者提供持續赢利增長的前景,為員工提供巨大成功的誘惑。”

但無論是在這段宣言中還是他們的網站上,我們都找不到這樣一句話:“我們希望鼓勵你們去觀看那些超越文化和族群天性來思考的内容。”

事實上,奈飛使命的主要内容就像其他所有平台的一樣,都是向投資者保證自己将持續赢利增長。它需要使用者花費盡可能多的時間來浏覽自己提供的内容,而不是競争對手的内容。算法可以在這一點上為公司使命助力。

警惕!我們正越來越封閉

當我在周五晚上登入自己的奈飛賬号,開始浏覽流媒體時,系統的設計初衷就是為了讓我易于使用,我幾乎毫不費力就能找到可以滿足自己情感需求的内容。

如果想來點喜劇調劑,我可以直接點開戴夫·查佩爾(Dave Chappelle)和克裡斯·洛克(Chris Rock)的相關内容。此時,奈飛開始向我展示更多類似的喜劇演員——這基本上意味着,我會看到美國黑人喜劇演員的相關推薦。

不知不覺中,我就發現自己已經落入由同類喜劇演員構成的封閉群體中。但如果想觀看傑瑞·宋飛(Jerry Seinfeld)或比爾·伯爾(Bill Burr)等白人喜劇演員的表演,我又該怎麼辦呢?

科技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我們的世界觀變得狹隘。一旦我對這個平台有了情感上的依附,那麼系統期望我不斷點選它推薦的内容,而擯棄更高層次的追求,譬如向我展示來自不同文化的其他喜劇演員,以開闊我的眼界。

社交媒體算法的設計初衷,就是為了觸發熟悉模式下的放松感覺。它們竭盡所能地阻止我們将寶貴的心智能量耗費在批判性思考上。

不過,由于意識到系統偏見的存在,我便進入了黑客模式。我會主動浏覽很多白人、拉美裔和亞裔喜劇演員的清單,點選播放,并拖動觀看按鈕直到視訊播完。這樣做花不了幾分鐘,卻相當于推翻了算法的狹隘目标。

平台開始向我展示各種各樣我原本不會想到的選擇——通向一個全新模式世界的算法被打開,更多元化的選擇呈現在我眼前。

在職業社交領域,我們可以将類似的黑客思維運用在領英上。

我發現,當我參加某些活動後,加了大量的白人或黑人作為新聯系人,系統為我展示的内容也随之改變。于是,我開始主動接觸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士,以確定系統意識到我希望持續接收多樣化的内容。正是通過這種方式,我“黑掉”了他們的系統,并使顯示的内容實作了均衡。

我們不妨檢驗一下領英平台上,關注自己以及自己所關注的使用者中,有多少人與自己有背景差異,這樣我們或許就能發現系統壓制我們包容願望的蛛絲馬迹。

随着我們将越來越多的時間花在這些平台上,我們喪失的不止是個人感覺力,還包括多元視角所帶來的深厚的基礎價值觀。

警惕!我們正越來越封閉

2 内群體和外群體

可預測的計算和模式——我稱之為“同質化模式”——吸引我們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們的大腦總是期望能夠進行模式比對。大腦按照某種算法設計有效運作,遵循一套特定的規則和計算方式來評估、了解和優化模式。

它的目标是利用盡可能少的能量來達成上述目标——這就是行為心理學家所謂的認知負荷。

為了確定我們能夠安然度過充滿挑戰的每一天,我們的大腦會存儲模式:2加2等于多少,牙刷有什麼用途,看到停車标志應該做什麼,如此等等。有了這些模式,大腦在面對日常性的普通事務時,就能比較輕松地應對。

從基本層面來看,這樣做會削弱我們的生存能力。但我們的大腦按照這樣的方式運轉,好讓我們在野外擁有更好的競争機會。當我們的先祖在大草原上遊蕩,面臨着諸如被食肉動物捕食的種種風險時,能夠分辨出誰在背後支援我們,哪些動物是安全的,以及哪些聲響意味着我們可以繼續無所畏懼地玩耍,就顯得異常關鍵了。

為了讓生存機率最大化,我們将人分為内群體(in-group)和外群體(out-group)。這是波蘭社會心理學家亨利·泰費爾(Henri Tajfel)及其同僚在研究社會認同理論的過程中首創的概念。

泰費爾發現,人們傾向于親近與自己有相似特征的群體(無論是說着相同的語言還是信奉同樣的宗教),并與之建立聯系。人們組成内群體的主要原因在于要建立信任網絡,承受盡可能少的阻力或能量輸出。

内群體不僅提高了溝通效率,還在不知不覺之中增強了人們的安全感和歸屬感。如果某人戴着和我們一樣的帽子,或者佩戴具有熟悉宗教符号的項鍊,我們的大腦就會産生使人平靜且愉悅的化學物質,形成某種感情紐帶。

警惕!我們正越來越封閉

當看到與内群體價值觀和信仰抵觸的服飾時,我們的大腦又會釋放出壓力化學物質,警告我們某種威脅的存在,并将穿戴者歸入外群體範疇。

這些化學反應大多數是下意識的,是以它們不會成為我們關注的焦點:我們很少會扪心自問,為什麼自己願意親近或排斥某個人或者某個群體。

雖然這種無意識形成的部落式群體基本無害且非常自然,但是一旦群體分類經由政策和實踐形成了制度,那麼消極的刻闆印象就會被強化。

外群體成員通常會陷入某種思維陷阱,即認定内群體成員百分之百會有意疏遠圈外人士。當然,對于非正義的群體行為,例如種族主義或其他任何形式的偏見與不公,我們必須責無旁貸地堅決抵制。

但是,根據我的個人經驗——向上司者咨詢,以及在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裡都身處外群體的經曆——在通常情況下,大多數内群體成員對于同異己者建立密切聯系,都抱有非常開放的态度。問題在于如何去建立這種聯系。

3 模式識别實踐

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前,我受一家保險公司之邀,做了一場路演,以鼓勵客戶将部分投資投入到個人遺産計劃中。路演在景色怡人的南非舉行。

面對我們接觸的幾乎所有群體,作為一名非裔美國男士的我,在某種程度上都可被歸為外群體的一員。身為外國人,我無法分享我們接觸到的多元語言和文化。面對以黑人為主的觀衆時,我身上的美國标簽又成了差異點。

在德班,200位嘉賓中隻有3位不是印度人。在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亞,我要當着大約275名白人女性觀衆的面發表演講。當主持人介紹我時,鼓掌的觀衆寥寥無幾。站到講台上以後,我面帶微笑,心裡開始盤算着如何實作包容性。

我的工作是要向衆人展示,盡管我是外群體的一員,但我們擁有的共同點比他們能想象到的要多。我将講座的前幾分鐘用于建立聯系和關聯模式。

了解到南非白人農業社群的重要性,我便開始分享自己在農場長大的個人經曆,以及農場生活教會我的價值觀。在強調了另外一些能讓我們彼此關聯的模式之後,我感覺到會場裡的緊張氛圍漸漸消散。最終,這次活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通過了解關聯模式的力量,以及如何觸發大腦中關聯化學物質的釋放,我們才有可能跨越不同體驗或背景的明顯鴻溝,建立社交聯系。這并非意味着要“獻媚”于内群體或位高權重者,而是要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價值觀和經曆,觸發模式識别和紐帶關聯。

警惕!我們正越來越封閉

以下兩大行為科學原理對于實作包容性特别有用。

價值觀綁定

綁定的概念是由福格(BJ Fogg)推廣并流行起來的,他是一位社會科學家,同時也是斯坦福說服力技術實驗室(Standford's Persuasive Technology Lab)的創始人。

福格的綁定理念是指,我們可以将喜歡的微小行為習慣,與自己不喜歡或不想去改變的某件事進行比對。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讨厭俯卧撐,熱愛跑步。于是我便告誡自己,隻有完成俯卧撐以後,我才能跑步。就這樣,我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接受了俯卧撐這項活動。在與自己不熟悉或不好相處的群體進行價值觀綁定時,我們也可以運用同樣的原理。

例如,當你正在與主流内群體的某位成員打交道且出師不利時,你就可以評估一下他們的價值觀,然後将接觸和聯系的時間點綁定在享用午餐、打高爾夫或自己喜歡的其他活動期間。

綁定行為建構出一種模式,你必須遵循這種模式,才能讓接觸的成果量化,最終增加建立密切聯系的可能性。

情感銀行賬戶存款

瑪雅·安吉羅(Maya Angelou)曾經說過:“人們會忘記你說過什麼,會忘記你做過什麼,但不會忘記你帶給他們的感受。”将人際關系比作某種情感銀行賬戶,我們就可以考慮如何建立信用。寄送手寫的感謝信而不是發送電子郵件,類似這樣的舉動就相當于在情感賬戶上“存錢”。

這些細節可以大大改善自己在内群體/外群體中的處境。當你嘗試與其他群體建立聯系時,有意去進行情感儲蓄,是展示自己了解該群體民意的最有效途徑之一。這一政策也可以消弭接納外人進入親密團體時産生的焦慮感。

了解人腦如何識别模式,以及内外群體的動态如何發展變化,相當于為我們提供了重新思考人際交往方式的基礎。與其坐等對方來發現自己身上的價值,倒不如審視自己的内在,尋找能夠和他人相比對的資料點。實作包容性,趁現在就開始吧!

原文《警惕!我們正在越來越封閉》

刊登在《商業評論》2021年8/9月号

- End -

警惕!我們正越來越封閉
警惕!我們正越來越封閉

頂尖商學院教授前瞻思維

新銳企業獨門秘籍

商業評論管理行動力峰會一次性給你

現在報名享早鳥價

警惕!我們正越來越封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