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州團隊發現腸癌化療耐藥新靶點

如何克服化療耐藥是一直是惡性良性腫瘤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院吳小劍課題組與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譚靜課題組,利用組學測序資料整合挖掘出結直腸癌化療耐藥的潛在相關靶點PLK1,并在多個患者惡性良性腫瘤來源的模型上進行了藥物試驗驗證,系統探索了PLK1抑制劑在結直腸癌中的治療機制。研究結果發現,聯合使用PLK1抑制劑能顯著提高奧沙利鉑抗惡性良性腫瘤作用,這為化療耐藥或者惡性良性腫瘤複發的腸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該研究論文已于近日在Advanced ;Science雜志發表。

廣州團隊發現腸癌化療耐藥新靶點

臨床上,相當一部分患者在經過腸癌的根治性治療後,卻因化療耐藥而發生惡性良性腫瘤複發和轉移。為了挖掘克服化療耐藥的潛在治療靶點,研究團隊首先對54例結直腸癌惡性良性腫瘤組織和配對的癌旁黏膜組織的基因晶片資料進行整合分析,發現PLK1信号通路過度活化,提示PLK1可能是結直腸癌的有效治療靶标。

此外,研究團隊對343例結直腸癌病人隊列進行預後分析,收集了27例結直腸癌患者在化療前和惡性良性腫瘤複發後的配對樣本,發現高表達PLK1和p-PLK1的患者惡性良性腫瘤複發率較高,提示可能與惡性良性腫瘤的化療耐藥相關。同時PLK1抑制劑可顯著增強奧沙利鉑對惡性良性腫瘤細胞的抑制效果,這一表型在結直腸癌細胞系、患者惡性良性腫瘤來源的類器官模型及PDX模型上得到驗證。

研究團隊探究了PLK1抑制劑在結直腸癌中的治療潛能,闡明了PLK1抑制劑與奧沙利鉑聯合使用的藥理機制,提出靶向抑制PLK1-MYC-CDC7信号通路可以有效提高奧沙利鉑敏感性的治療政策,這為化療耐藥或者惡性良性腫瘤複發的腸癌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

【記者】江玲

【通訊員】戴希安 餘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