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散文)孝順之人必有福報 [原創]

農村老話說:"孝順之人必有福報!"這話在老家堂哥堂嫂身上得到了讓人不得不服的驗證。

堂哥小名叫小貓,我都喊他貓哥,據說貓哥的母親一輩子連閨女帶兒一共生了十三個孩子,但都沒住,最後生貓哥時趕上新中國成立,下生時正趕上貓叫,一家人覺得他特别嬌氣,是以取名叫小貓好養活,記得貓哥結婚的頭兩年腦袋後面還留着拃把長的一撮毛——後樓拽呢!堂嫂叫李敏芝,娘家是山東蘭陵縣的,長得不算怎麼漂亮,但也是大似人,還算标緻。當時媒人給他們倆說媒時,那貓哥家裡可是窮得叮當響啊,三間漏着天的茅草房,唯一的特殊家産就是八十多歲的爺爺奶奶,還有整天病應應的父母親四個老棺材壤子,爺爺是老哮喘病,村裡有名的藥罐子,一到冬天就上氣不接下氣,一咳嗽就憋過去的那種。奶奶也是喘不開的唠病,骨瘦如柴,一風都能刮倒身闆,整天吃藥打針也是醫院裡的常客。父親雖然五十來歲年齡不大,但在河工上擡大筐時被壓出了老傷,黃種爛胖,九十度的大彎腰直都直不起來,母親也由于一生辛勞,生孩子多病死的病死,少亡的少亡,多次傷心過度被坑的疾病纏身,不能幹重活!但貓嫂李敏芝一不閑家窮,二不閑四個老人病拉卡叽,毅然決然地嫁給了貓哥!

婚後的貓哥貓嫂夫妻倆恩愛有加,第二年就生了個大胖小子。夫妻倆白天一起參加生産隊勞動掙工分,回到家裡髒活累活搶着幹,貓嫂是個女強人,過日子是滴水不漏,勤儉持家更是把好手。湖裡家裡拾掇得幹淨利落,從來不讓四個老人幹重活,有好飯好萊先給四個老人吃,好穿好用的都是先僅老人們亨用。爺爺奶奶歲數大,冬天裡喘不開起不來床,貓嫂就天不亮起來挑水做飯,及不早地将熱騰騰的飯菜送到床頭上。爺爺奶奶是常延病,家裡養幾隻老母雞下的蛋從來不舍得賣了換鹽換火,都留着給爺爺奶奶補養身子,四位老人不管誰有點不如适或頭疼腦熱的,貓嫂第一個拉着去醫院看病,在夫妻倆的精心照料下,爺爺奶奶都活到九十多歲才去逝。

爺爺奶奶去逝後,父母親的病情加重了,父親當年壓傷的腰病又犯了,經到徐州兩次手術後仍然卧病在床,大小便失禁,吃喝拉撒都在床上,貓哥貓嫂無論是寒冬臘月,還是三伏盛夏,悉心照料,端吃端喝,精心服侍,照顧有加,不煩不躁。貓嫂也不問兒媳婦還是老公公,晚上抽空就給老公公捶捶背,捏捏腳,換洗尿布等,老公公開始不好意思讓她幹,她總是笑嘻嘻地說:"爸,我雖然是您兒媳婦你就全當我是您閨女不行嗎?"這邊父親卧病在床需要照顧,那邊老婆婆又得了腦溢血病,雖經搶救活了一條命,但留下了後遺症半身不遂,也是大小便失禁,吃喝都得一口一口地喂,堂屋裡一邊趟着一個,都得細心看護,精心照料。貓嫂夫妻倆真是既顧湖裡,又顧家裡,既顧老的又顧小的,那種生活狀況可想而知!但夫妻倆不嫌不棄,精心侍候,白天分别将父母背出來曬曬太陽,晚上分别給擦擦身子洗洗澡,每天把父母收拾得幹幹淨淨,利利索索的。就這樣一照顧就是二十年啊!其中的酸甜苦辣鹹隻有貓哥貓嫂夫妻倆最清楚。父母親先後活到了八十多歲才去逝。在病床上躺了二十多年去逝時身上的皮膚連一點樣都沒變,完好無損的,這得是什麼功夫啊!是以貓哥貓嫂敬重老人孝順父母在老家的十裡八村是出了名的。

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下福因,收獲福報。貓哥貓嫂夫妻倆一生中生育了四個兒子一個女兒,那時候計劃生育緊,按政第生一個上環,生二個必須結紮。那他們夫妻倆也執行了當時的計劃生育政策,生第一個男孩貓嫂就上了環,生第二個男孩時貓嫂結了紮。緊接着貓嫂紮後又生了小三兒子,村鎮上司不願意,說女的紮完再生孩子男的也得紮,是以貓哥也做了男紮手術。貓哥紮後的第二年,不知不覺中貓嫂又懷孕又生了男孩,沒過兩年,貓嫂又生了一個閨女。而且貓哥和貓嫂的四個兒子一個閨女現在都個個成才,其中三個兒子是大學生,一個兒子和閨女都是研究所學生。現在他們家的日子過得比誰都好。有人說貓哥貓嫂倆口子做絕育手木時托關系走後門了,天地良心,他們夫妻倆都是地道地道的老農民,一點上層關系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