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第一部電影是《定軍山》,而中國第一部新聞紀錄片是反映辛亥革命過程的《武漢戰争》,拍攝于1911年的武漢。拍攝這部電影的魔術師朱連魁,是首位在美國以及西方演藝界獲得巨大成功的華人藝術家,其影響力之大堪稱現象級。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在美國演藝圈拿頂薪</h1>
内地對朱連魁的研究文獻中,常常把他的名字寫作“朱連奎”。不過,他本人于1914年攜家人參觀莎士比亞故居時,曾在留言簿上簽名,寫的是“朱連魁”。
朱連魁本人的簽名
朱連魁出生于順天府(今北京市),年輕時是商行職員,該商行在北京、上海、天津、舊金山皆有業務,是以朱連魁很早就對美國有所了解。朱連魁業餘愛好戲法,常在同僚、客戶間表演,以活躍氣氛,結交人緣。随着戲法水準提高,加上他人脈廣闊,朱連魁幹脆在天津組建了“朱連魁戲法班”,在上海、天津等地獻藝。
1898年,美國舉辦跨密西西比河萬國博覽會(奧馬哈博覽會),這在當年是一項規格極高的博覽會,由美國總統親自宣布開幕。4月16日,朱連魁的團隊在博覽會上亮相表演,憑借中國古彩戲法震驚觀衆,讓博覽會上的“中國村”成為了觀衆最多的場館。
朱連魁在赴美期間,使用藝名“金陵福”(Ching Ling Foo),這也是他在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稱呼。在美國,他表演了許多著名的魔術,如“口吐百丈”、“空竿釣魚”、“碎紙還完”,其中最驚人的是古彩戲法“大碗飛水”。這是個非常古老的魔術,自宋代出現,至今已近千年。中國曆代藝人都對其有所發展,而朱連魁首度将其展示給世界。
博覽會快結束時,朱連魁被美國媒體譽為“全美國最厲害的魔術師”。10月31日,紐約聯合廣場劇院與朱連魁簽約,使其成為第一位簽約美國劇院的中國魔術師。
朱連魁(左)與胡迪尼的合影,當時胡迪尼隻能算其後生晚輩
在聯合廣場劇院時,朱連魁有一位同僚:後來名噪天下的大魔術師哈利·胡迪尼(脫逃類魔術的開創者)。當時,胡迪尼的周薪是150美元,而朱連魁是1000美元,所有簽約藝人中的頂薪。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3">錄下史上最早中文唱片</h1>
1899年4月1日,美國包括《紐約時報》在内的一批媒體刊登了有關朱連魁的報道,稱“中國皇帝想把金陵福要回去”。
當時奧馬哈博覽會給華人開辟的特别通道到期,朱連魁和他的團隊受美國“排華法案”影響,不能繼續留在美國表演,甚至被警察局扣押等待遣返。這本來是個單純的法律問題,但朱連魁的經紀人巧妙地炒作出“中國皇帝指令美國政府歸還他的大魔術師,美國官員不得不從”這樣一個傳聞,使這一事件在美國廣受關注。
最終,聯合廣場劇院與當地移民機構對簿公堂,法官卡爾薩特以“排華法案主要适用于勞工,而金陵福是藝術家”為由,允許他繼續留在美國,朱連魁在美國聲名鵲起。
事實上,當時的中國政府真的對朱連魁有所關注。1899年8月27日,由于其在海外弘揚中國文化的傑出表現,朱連魁被清廷官方授予一面大清龍旗,以資鼓勵。就在他獲得此項榮譽前一周,8月20日,朱連魁公開懸賞1000美元來挑戰任何可以破解其魔術“大碗飛水”的人,而托馬斯·愛迪生旗下的通用電氣為此制作了一部電影短片,來對朱連魁的懸賞行為做出回應。
在那個時候,朱連魁就已經展現出了他對新技術的興趣。1899年8月,朱連魁在一次巡回演出中為費城伯利納留聲公司錄音,錄下曆史上最早的有記載并留下了實物為證的中文唱片,一張為朱連魁錄唱的平劇《文昭關》,另一張為朱連魁的妻子和兒子演唱的平劇《梳妝台》。
美國國家劇院的朱連魁海報
1917年,美國音樂大師歐文•柏林創作歌曲《From Here to Shanghai》,歌詞提及朱連魁,“我會入鄉随俗,吃飯用一雙箸。我也會讓金陵福,表演他所有的魔術。”顯然,朱連魁的藝術表演,在當時的美國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在那個中國還積貧積弱的年代,能讓中國文化在海外受到認同,能在世界上樹立起一個正面的華人形象,本身就難能可貴。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4">拍攝中國最早的新聞紀錄片</h1>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朱連魁的老家天津被戰火波及,其弟為八國聯軍所殺。家仇國恨,讓朱連魁決心回國。
1904年,朱連魁決定複出,因前往美國的簽證辦理出現問題,他将表演目的地標明在英國倫敦,這一決定引發後來一場著名的“魔術對決”。此事頗為複雜,限于篇幅暫不詳述。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克裡斯托弗·諾蘭從這一曆史事件中獲得啟發,拍了電影《緻命魔術》。
1912年,朱連魁的雜耍戲班重返美國演出。此時,他在美國的聲名已經是殿堂級。而在此之前一年,他在武漢拍下了中國第一部新聞紀錄片《武漢戰争》。
辛亥首義之時,朱連魁恰好在武昌巡演。在征得起義軍的同意後,他和美利公司的一位美國人随軍進入戰場實拍。他們兩人選擇租界邊緣的一些高樓,如當時漢口大智路英國煙廠大廈、歆生路大清銀行樓頂等處,搶拍起義軍與清軍交戰的鏡頭。
朱連魁當時早已功成名就,為何要去做如此冒險的事情?他本人從未說過。後世研究者則普遍認為,在見識了西方世界的先進與滿清政府的腐朽後,朱連魁很可能對當年的革命充滿期待與認同。
實地拍攝完成後,朱連魁将膠片帶到上海,經過沖洗、剪輯,最後編成一部名為《武漢戰争》的新聞影片。
1911年12月11日,朱連魁在上海南京路的戲園表演魔術的同時,首映了《武漢戰争》,從12月15日始,影片又增加了南京光複的一些内容。
當時革命黨人主辦的最大報紙《民立報》專門為《武漢戰争》刊登了公演廣告,稱“觀衆如果欲睹戰場之真象,以振奮發之精神,就請速來觀看這部影片。因為能與親臨戰場無異,大足增發起義之雄心、報國之熱血。”
這部影片中,包括了10月12日起義軍占領漢口、漢陽、10月27日起義軍與清軍在漢口大智門車站激戰、11月16日起義軍自漢陽反攻等珍貴史料,也包括了當年起義軍一幹重要人物的畫面。
在劉家廟火車站獲勝後的起義軍
如今,該紀錄片的原片疑似逸失,但其中的許多畫面以照片的形式儲存了下來,多收錄于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大革命寫真畫》中。我們之前在《你沒去過的這個車站,藏了百年風雲》一文中引用的一張照片,也是出于其中。
2011年12月23日,中國傳媒大學和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在人民大會堂舉辦“中國紀錄影像世紀盛典”慶祝活動,揭幕了三尊銅像,其中之一就是朱連魁,以紀念他對中國紀錄片事業的貢獻。
參考資料
《朱連奎的眼光》,學習月刊,1995.04.01
《我國首部反映辛亥革命的新聞片》,文史月刊,2011.10.01
《大革命寫真畫》,商務印書館,2011
《一代魔術大師朱連魁事略》,天津史志,2018
《Ching Ling Foo:America's First Chinese Superstar》,Drowsy Emperor Ltd,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