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蝶獵龍”的頭骨右側視。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
中新網北京11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與内蒙古自治區地質調查研究院(原内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等機關合作,在内蒙古巴彥淖爾市巴音滿都乎恐龍化石地質遺迹自然保護區晚白垩世(約8300萬-7000萬年前)地層中,最新研究發現小型傷齒龍科恐龍新屬種化石,命名為“内蒙古蝶獵龍”。
由中科院古脊椎所裴睿、趙祺、徐星與合作機關科研人員等共同完成的這項恐龍重要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已在國際專業學術期刊《白垩紀研究》線上發表。
“内蒙古蝶獵龍”蝴蝶形的系統發育位置。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
科研團隊介紹說,傷齒龍科恐龍是一類中小體型的獸腳類恐龍,和鳥類具有很近的親緣關系,與鳥翼類、馳龍類恐龍共同構成近鳥類恐龍,是以,傷齒龍科恐龍的研究對了解非鳥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的具體細節具有重要意義。
傷齒龍科恐龍新屬種“内蒙古蝶獵龍”的發現表明,晚白垩世東北亞陸地生物群的多樣性程度比之前認為的更高且更複雜,對了解近鳥類恐龍的演化模式以及東北亞晚白垩世的古生态和古環境曆史意義重大。
“内蒙古蝶獵龍”化石正型标本包括一個基本完整的頭骨和部分半關聯的頭後骨骼,由内蒙古自治區地質環境監測院2016-2017年在巴音滿都乎晚白垩世坎帕階的烏蘭蘇海組地層開展調查時所采集。經研究對比,發現其形态學特征尤其是頭骨和椎體的形态差別于其他已知的傷齒龍科成員,代表一個較進步的小體型短吻傷齒龍新類群。由于其前部背椎神經棘向側前方膨大,從背側看去呈現特有的蝴蝶狀,故命名為“内蒙古蝶獵龍”。
科研團隊表示,“内蒙古蝶獵龍”是戈壁盆地坎帕階命名的第七種傷齒龍,也是第二種被命名的晚白垩世短吻傷齒龍類。骨組織學研究表明,“内蒙古蝶獵龍”正型标本生長速率已經開始降低,說明該個體死亡時處于亞成年階段。
“内蒙古蝶獵龍”蝴蝶形的背椎。 中科院古脊椎所 供圖
基于系統發育分析結果表明,目前發現所有的晚白垩世傷齒龍在傷齒龍科中構成一個較進步的單系類群,“内蒙古蝶獵龍”位于這個單系類群靠近基部的位置,僅比報道于蒙古國晚白垩世的“阿爾馬斯龍”要晚分異一些,兩者是已知晚白垩世傷齒龍科恐龍中僅有的短吻型代表,其頭骨特征兼具更早期分異的早白垩世傷齒龍的基本輪廓和其他晚白垩世傷齒龍的細節骨骼特征。
對比研究還發現,戈壁盆地晚白垩世坎帕階的傷齒龍在頭部和前肢形态上有較大分異,表明這個時期有限地理區域内的傷齒龍在取食政策上可能已展現出一定的差異性。(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