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春困秋乏”,秋天一到,舒服的風緩緩地吹在臉上······
“啊~欠~”

這樣的天氣也太适合睡覺了吧!
秋天雖是莊稼豐收的季節,但也是“秋乏”疲倦的季節。
為什麼會“秋乏”呢
夏季天氣炎熱,我們人體很容易流失大量汗液,造成水鹽代謝失衡,進而導緻胃腸消化系統和心血管系統負擔加重。
到了秋天,天氣由炎熱轉變為涼爽,人體出汗變少,水鹽代謝的平衡開始恢複,人體各系統的功能也開始恢複應有的平衡。
在這生理休息的過程中,機體會産生莫名的疲憊感。有時候忙碌起來還好,一閑暇下來就感覺疲勞不已。
“秋乏”有哪些症狀
秋乏的症狀其實挺明顯的。對照一下,你有沒有以下這些情況?
①早上不想起床,隻想和床黏在一起永不分離;
②勉強起床後打不起精神,睡眼惺忪,行動遲緩,滿腦子都是“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幹嘛?”
③身體疲憊,不願多動或說話;
④胃口差,不知道吃啥好;
⑤午飯後嚴重犯困,頭擡不起來;
⑥咽幹、口幹、鼻子幹;
⑦思考能力下降,反應慢,記憶力差,有時還伴有頭痛;
⑧脾氣見長,開心不起來。
我們常把春困秋乏合在一起說,其實“困”和“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困,自然是指睡不夠,總是缺覺;
而乏,主要表現為肌肉無力,精神疲倦。
但不是所有的“乏”都會貪睡,有的人乏得要命,卻怎麼也睡不着。
睡不好,就更加解不了乏了,于是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正常來說,秋乏一般維持兩個星期就恢複了。
但如果秋乏持續過久,就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了,這很可能是損傷脾胃了。
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損,生化津液就會不足,津液不能濡養肌肉,肌肉就會持續無力,人也會一直處于“乏”的狀态。
那麼如何補償“受傷的脾胃”,讓自己不再“秋乏”呢?
跟着我一起大聲唱:
哈哈不是,真正的解決方法在這裡↓↓
“秋乏”怎麼辦
養護脾胃
想解乏,就要先補脾胃。
食補就是一種不錯的方法。
民間有句話:“夏過無病三分虛。”
夏天多暑氣,秋天多燥氣。
初秋秋氣收斂,很容易造成體内郁熱,引發病邪。
若沒有養護好脾胃,把體内藏着的暑濕趕出去,就很容易導緻脾胃虛弱,感到倦怠、乏力。
而秋天燥氣當令,燥為陽邪,最易耗傷津液,燥邪習慣經口鼻侵于肺,耗傷肺陰,出現肺燥,可表現為口幹、鼻塞、咽痛等,甚至流鼻血。
是以,秋季不僅要健脾養胃,還得滋陰潤肺。
健脾養胃可以多食用赤小豆、薏米、山藥、芡實、茯苓等。
經典健脾胃食療方四神湯就很可,裡面含有山藥、茯苓、蓮子、芡實等藥材,用來煮水煮粥煲湯都合适。
滋陰潤肺則有芝麻、核桃、蜂蜜、銀耳、百合等食材。
平常可以喝些如山藥粥、薏米粥、蓮子粥等。
加強鍛煉
散步、伸懶腰等都可緩解秋乏,隻有體能充足,才能戰勝季節交替時身體的不适。
特别是下午工作學習時間長了,伸個懶腰,馬上就會覺得神清氣爽、舒服自在。
伸懶腰能适當增加對心、肺的擠壓,促進心髒泵血,增加全身的供氧。
大腦血流充足了,人便會感到清醒、舒适了。
早睡早起
《黃帝内經》中提到:“秋三月……早卧早起。”
秋季,宜于早睡早起。
早睡,可以順應陽氣收斂,早起,則可以舒展肺氣。
早睡早起順應人體養陰藏神的需要,做好保養陽氣的準備,符合“秋冬養陰”的養生原則。
減少思慮
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季易“悲秋”,多思慮。
當思慮過多,總會胡思亂想,變得焦慮。
是以,秋季養神,要把心放寬些,避免耗散神氣。
按摩穴位
适當進行穴位按摩可以提神醒腦、升舉陽氣。
可順時針揉按太陽,百會,風池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