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歸樵:一詩一得(771—780)

歸樵:一詩一得(771—780)

一首好詩有其“詩境”,“詩境”來自詩人“心境”。為詩者,自有其靈感、匠心、學識、曆練、神韻;讀一首好詩,須得“悟境”,即從“詩境”走入詩人“心境”,是對詩者之靈感、匠心、學識、曆練、神韻的認知。讀一詩,得其一,自足矣。

歸樵:一詩一得(771—780)

771

停雲兄自德返,自笑英雄氣短,作絕句以示

落花風雨

歧路行來夜未央,再回頭處兩蒼茫。

若有人堪同落淚,一時兒女又何防。

三四句議論由一二句的情景引發而來,流水句式見出詩人情緒的婉轉變化和頓悟。(歸樵)

772

邊塞清明

星漢

雪山愁緒兩悠悠,行遍天涯無盡頭。

卻恨春來晴日照,隻消山雪不消愁。

第三句變化的妙,有了前兩句的鋪襯與第四句的感喟,“恨”字便有了由來。故,轉句既是技巧的變化,也是詩人心靈的活躍。(歸樵)

773

巴克圖路上

難耐桃枝出短牆,欲攔行客說春光。

平疇一望三千裡,自有高天雁翅量。

對比手法,“難耐”的“桃枝”隻能“出短牆”而“欲攔行客說春光”,“三千裡”“平疇”,遼闊的“高天,”卻任憑“雁翅”丈量。遠近高低立見,境界大小自出。(歸樵)

774

遊西津古渡,登小山樓

于文清

誰向雲山築此樓?大江流盡古今愁。

六朝明月清風影,落在萋萋芳草洲。

轉結虛寫,構成流水句式,自然從一二句對客體“樓”與“大江”的描繪中解脫出來,轉化為主觀的抒情。“六朝”從“古今”而來。“愁”與“萋萋”對應,風緻自出。(歸樵)

775

雜感

木樨

佳人遙在水之涯,枕岸煙村四五家。

欲寄詩心秋雨後,一天雁影别蘆花。

一二句落筆對面,“煙村四五家”得味,三句轉寫自己,“秋雨後”見惆怅。四句比興手法,最見韻緻。三四句中“雁”與“寄”暗合,甚妙。(歸樵)

776

早春十二之三

天許

脆鞭一響萬山青,咤犢川原帶雨耕。

铧口有時光乍閃,雲煙犁破土膏明。

聲,脆鞭也、咤犢也、破土也;形,萬山也、川原也、雨也、铧口也、雲煙也;色,青也、光也、明也。聲形色的巧妙組合,一幅帶雨春耕圖便如在目前。(歸樵)

777

早春十二之五

棠梨時節響輕雷,踏得雲山祭祖回。

忽惜鄰家荒敗甚,長安兒女不歸來。

小切口反映大主題。把對“鄰家荒敗”之見之“惜”選擇于“祭祖回”之時,足見詩人之用心也。(歸樵)

778

早春十二之八

鄰舍鳏翁買罐回,和鹽細細腌青梅。

年光或是太平淡,自把霜糖加一杯。

腌制青梅,實則腌制的是歲月、是滄桑。全詩由細節推動,三句轉出寫虛,四合回寫實,三四句形成流水句式,虛實之間,聚焦于詩人情緒的婉轉變化。(歸樵)

779

早春十二之十

官家春日亦辛勞,頻摘烏紗首自搔。

才令坡前栽竹柳,又教伐去種櫻桃。

于輕描淡寫的筆觸中,見出詩人巧妙的諷喻手法。“頻摘烏紗首自搔”最見無智、無能、無為之态。(歸樵)

780

早春十二之十一

玫瑰風信繡香包,為度難挨輾轉宵。

明日花朝拜仙子,有人約在綠楊橋。

層層推進,第三句着力,第四句一拍便着,“綠楊橋”十分唯美。(歸樵)

個人小傳:

少年曾牧牛于柳溪之畔,采薪于桃林之野;老來欲固守于幽懷心齋,回歸于天然純粹,便有歸樵别名。喜讀詩詞,偶有一得;好亂塗鴉,聊補性情。

評者/歸 樵 編輯/章雪芳 校對/馮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