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在曆史長河中風雨飄搖,在近代曆盡坎坷劫數,但不屈自強的“民族之魂”巍然屹立于世界巅峰。華夏的子孫遍布五湖四海世界各地,海外華人後裔數以億計,閩粵後裔更是開枝散葉、傳宗接代,墾荒方外。海外華裔或旅居、或融入異族之時,身處他鄉總不忘根在中華大地,繼祖傳宗保留千百年風俗習慣!閩系的家族觀念甚強 ,從古中原遷移到環境惡劣的蠻荒大地,在各朝代戰亂環境被迫遷移背景下,不忘宗,不忘根、不忘祖代代相傳。閩:今福建!閩人入粵遷台,每個姓氏都有修族譜、取名論輩,修祠堂、口口相傳宗祖籍貫,代代不忘家訓祖訓!就算遷到廣東雷州,海陸豐,海南,台灣,東南亞世界各地都自稱“福佬人”“學佬人”,“河洛人”“鶴佬人”,自稱語言為:“學佬話”,“福佬話”,“河洛話”“鶴洛話”。代代相傳,不忘祖宗,以出祖福建為榮!時至今日,台妖風當道,妄圖洗腦,荒誕改教育課本和網絡内容等,用“台灣人”這個名稱大肆宣傳,弱化從福建遷入的“福佬人”稱呼。使更年輕的一代忘記祖國,時刻告訴他們是“台灣人”,而忘記帶有祖國宗族根源色彩的“福佬人”這個稱呼!“數典忘祖”的典故出自:《左傳 昭公十五年》:“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左傳·昭公十五年》載:周景王十八年,晉大夫籍談出使周王室。宴席間,周景王問籍談,晉何以無貢物,籍答道,晉從未受過王室的賞賜,何來貢物。周景王就列舉王室賜晉器物的舊典來,并責問籍談,身為晉國司典的後代,怎麼能“數典而忘其祖”。
“福佬人”就是指祖籍福建的人。福建人有冒險不服輸的精神。這與地理環境,曆史戰亂,海上生存都有不可分割的關系!“福建人”通常指主要分布于福建及廣東潮汕地區、雷州地區、海陸豐及惠州東部地區、海南島、浙江南部、台灣大部分地區和東南亞華人地區。所說的語言都屬閩語。福建話”即福建全省各地八閩方言,主要包括閩東語,閩南語,莆仙話,閩北語,閩中語,客家語等。在東南亞等地一般特指閩南語。閩南人,又稱福佬人、鶴佬人,主要分布于福建閩南漳州、泉州、廈門、龍岩新羅區、漳平市、雷州地區、海陸豐地區、海南島、浙江蒼南小部分,台灣和東南亞大部分華人地區。屬閩方言的分支閩南語。閩南語的方言相對複雜,分為漳州話、泉州話、廈門話、潮州話、雷州話、海陸豐話、海南話。其中說漳州話、龍岩話、泉州話和廈門話以及海陸豐話(以上同屬一片)的人能夠溝通,和潮汕話可做部分溝通;而與說雷州話及海南話的居民溝通,彼此未經訓練基本不能溝通。與海陸豐地區同在粵東地帶的潮汕地區的人大部分自稱“潮汕人”“潮汕話”從不自稱“福佬人”,很多人對此不解。海陸豐地區大部分人出祖“福建”的,都自稱“福佬人”“學佬人”“鶴佬人”。這是閩直屬系後裔的家族觀念極強的表現!代代或口頭或族譜記載不忘祖籍和宗源!很奇怪潮汕地區的大部分人不自稱為“福佬人”而自稱“潮汕人”,還有現在一些不專業的網絡媒體宣傳把海陸豐地區的人全部稱為“潮汕人”把這地區的“福佬話”說成是“潮汕話”。整個粵東地帶概述為“潮汕地區”,強化“潮汕人”的稱呼了,把“福佬人”和“福佬話”這個稱呼弱化!在日久時長的網絡和日常交際積累後,有些自稱“潮汕人”坦言自己家族祖輩口口相傳是出祖“福建”,這與閩系入粵後裔家族觀念很強的觀念就存在沖突了,既然出祖福建,為什麼不自稱“福佬人”,而自稱“潮汕人”。而海陸豐地區和雷州,海南等地的大部分人完全傳承了宗族觀念,甚至遺傳了冒險不服輸的精神,代代不忘祖出福建,自稱“福佬人”。是如今廣東比福建經濟發達嗎?窮的祖宗就不認了嗎?就另立名頭了嗎?祖宗再窮也是自己的祖宗,豈可忘!祖國再窮也是我們的祖國,豈可忘!這與在一些香港華人後代和一些國人在别國拿到國籍後就不自稱“中國人”的那些“數典忘祖”的人有何差別。現實民間中 潮汕人大部分是不自稱“福佬人”的,甚至一些沒有深入研究民俗文化的社會團體、官方媒體都抛棄“福佬人”這個稱呼,這個原因是要民俗文化研究者深入研究才能有更多了解的。可是如今部分海陸豐地區接近潮汕地區的年輕人宗族觀念很亂,有些人自稱“潮汕人”,祖籍自潮汕地區遷入的無可厚非,但有些自稱“潮汕人”的年輕人卻說家族出之福建,那麼既然出之福建,為何不自稱“福佬人”,為何忘記祖宗,連祖先“福建”的“福”這個名片都不用!這是家族觀念漸漸消弱的結果?還是家庭教育水準低下?還地方是官方低水準宣傳的結果?有學者在“潮汕人”和“潮汕話”這兩個稱呼大行其道後,隻能認為潮汕地區遷入粵人群早于海陸豐地區,甚至早于福建建省,早于“福建”這個名字的出現,融入原土著後自立一宗,從此自稱“潮汕人”,而不自稱帶有宗祖概念的“福佬人”和“福佬話”。因為與閩系家族觀念強這個結論存在沖突性。就算是口頭代代相傳,不可能出現這樣的結果,一些把“潮汕話”定義為“福佬話”的說法有待考古定義,因為既然定義為“福佬話”就是“福佬人”。而這些自稱“潮汕人”而不認為自己是“福佬人”的祖籍,隻能說待考古定義。現在網絡各種平台的一些“詞條”,沒有經過資深民俗文化學者的咨詢,給一些社會上所謂的學者,甚至隻有網絡名頭的人,帶有地方主義色彩的人胡亂編輯,出現了詞條錯亂,誤導下一代的解釋。
現在年輕一代的知識,受到網絡影響,甚至把“網絡詞條”作為知識來源。這些“詞條”把海陸豐地區的人都定為“潮汕人”,而沒有按地區民俗文化的複雜性,實際情況等進行區分。把海陸豐地區大部分人說的“福佬話”定義為“潮汕話”是低水準的宣傳性言論!廣東的地級市由于政策原因,改動多次,現在是21個市,比其它同等面積的省份都多,利有多少,且不論,弊是分化了古代轄區內近千年的地域歸屬感,使帶有地域色彩都民俗文化模糊!
以如今“汕尾市”為例,現在的情況是本地人極其費力地用“原海陸豐地區”去向外界解釋,甚至有些懶得解釋的,直接用本來外界不熟悉的“汕尾的澎湃”“汕尾的馬思聰”“汕尾的黃旭華”等 詞句進行宣傳。
這些知名人物出生時汕尾還沒有建市呢!海陸豐當時還是惠州府惠陽地區管轄的呢,外界聽得一踏糊塗,海外的華人更是莫名其妙,同樣的“汕尾紅場”“汕尾的雞鳴寺”“汕尾的玄武山”等這些地名真讓人找不到方向。。。。更是莫名其妙地以“汕尾人”冠名整個海陸豐地區。以“汕尾話”代替“福佬話”自居。更奇怪的是用“汕尾紅色革命文化”“汕尾文化”這些詞句代替“福佬文化”“海陸豐老區紅色文化”“海陸豐文化”進行宣傳。
汕尾原來是海豐縣的一個鎮,”汕尾文化”這個詞應該隻能代表原來汕尾鎮的一個本地文化名詞。“海陸豐文化和福佬文化”才能代表整個海陸豐地區的民俗等文化,這是最明顯的邏輯,最符合大衆正常的認同,可是現實中就有贻笑大方的例子!
“文化”是什麼?,文化是千百年文明才形成的,是有千百年曆史民俗的結晶,用一個原來的鎮名去冠名整個海陸豐地區的文化,替換掉有千年曆史的“福佬文化”這個詞,這合适嗎?家族觀念很強、祖宗之情極其深候的海陸豐地區的群衆,對這個名字了感冒嗎?得到了多少人認可?可喜可笑的是有個任職多年的市文化宣傳局的某局長因違紀給調查了,不知道他的文化有多深,這麼多年用詞不當的宣傳贻笑大方,成為大衆笑話談資!
上千年都叫“福佬人”都叫“福佬話”,一個短短建市三十多年的一個市名字居然冠在整個海陸豐地區千年傳統名頭之上,何以服衆,贻笑大方啊!同樣“汕頭市”短短管轄海陸豐二十幾年,海陸豐地區不可能說自己是“汕頭人”吧!除了從汕頭移民過來的人,還有就是在汕頭管轄時出生的人,這時間出生的大部分人也不會認為自己是“汕頭人”。
政策性的行政改動,産生了奇葩的後果:1957年隸屬惠陽專員公署;1958年12月劃歸汕頭地區專員公署;1983年9月,又歸屬惠陽地區專署管轄。
1988年1月,才建立汕尾市,一個海豐縣本地人,如果他爺爺是1957年出生,叔公是1959年出生,而他是1981出生,他的兒子是1989出生,那這一家人好亂!爺爺是惠陽人,叔公叫汕頭人,自己也叫汕頭人,而他的兒子是汕尾人。
隸屬千年惠州府海豐縣XX都的地域歸屬感名頭亂了,贻笑大方!海陸豐地區的人口,加上“海外華僑”沒上千萬都有幾百萬,如何讓身在他鄉的邑人有歸屬感!
海陸豐地區的人,給外人問起該怎麼回答呢?
如果問“你是哪個市的人?”
海豐人和陸河人可以答:“汕尾市的”而陸豐人可以答“陸豐市”(汕尾市代管的縣級市)
如果隻問“你是哪裡人?”
整個市的人都可以答“海陸豐人”,或“海豐人”“陸河人”“陸豐人”
如果問“你是什麼人?”
可以按代代相傳的宗族答“福佬人”“客家人”“潮汕人”“瓯船人”。。。
移民汕尾的,或原汕尾鎮本地的可以根據個人家教,答“汕尾人”。
不知道不自稱“福佬人”,而自稱“潮汕人”的人群是不是“母系社會”時期就遷入粵的,這些有待考古認證,有些不自稱是“福佬人”也不自稱自己的方言是“福佬話”的人,就别說什麼祖上是由福建遷入的了,連個祖宗名頭稱呼都不敢認、不傳承、談何認祖歸宗!
海内外的閩系子子、孫孫、代代不忘根在哪裡!飲水且思源,數典忘祖不是我們華夏兒女所為!民俗自古繼祖傳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