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情緒素養
第十五章 情緒盲的代價
1、情緒盲指管理情緒的知識匮乏,情緒不适應環境,缺乏情緒競争力。
2、抑郁症的原因:個人主義擡頭、宗教信仰力量沒落、社群和大家庭的支援日趨減少。支援個體對抗挫折和失敗的精神力量消失,就會提高失敗的破壞程度,把暫時的挫敗變成持續絕望的來源。
3、悲觀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感到無助或絕望,是抑郁症的來源。
4、心理疫苗:用積極的心态看待困難可以降低抑郁的風險,不能放任焦慮、悲傷和憤怒等情緒,可以通過想法改變自己的感受。
5、兒童接受相關的情緒和社交競争力訓練,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保護自己免受傷害。
6、情緒技能包括:自我意識;識别、表達以及管理感受;沖動控制和延遲滿足;處理壓力和焦慮。控制沖動的一個關鍵能力是了解感受和行動的差別,并學會更好地進行情緒決策,首先要控制行動的沖動,然後在行動之前識别其他替代行動及其後果。很多情緒競争力屬于人際關系方面:了解社會和情緒線索,聆聽,消除負面影響,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并了解在特定情景下什麼才是恰當的行為。
第十六章 情緒教育
1、避免沖突的辦法:要溝通,不要随意猜測,不要急于下結論。以自信的态度做事,主動傾聽,直率地表達感受,但是不能上升為攻擊。
2、自我意識:識别和用語言描述感受,發現想法、感受和反應的聯系;了解想法或感受是否主導決策;了解替代選擇的後果;識别自身的優點和弱點,用積極而現實的态度看待自身。
3、情緒管理:認識到感受的起因,學習處理焦慮、憤怒和悲傷。對決策和行動負責任,遵守諾言。
4、同理心:關鍵的社會技能,了解他人的感受,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尊重人們對事物的不同感受。
5、建立人際關系:學會傾聽,恰當地提出問題,在别人的言行及自身反應和判斷之間進行區分;自信果斷,但不憤怒或者啞忍;學會合作、解決沖突和協商妥協的技巧。
6、學校的使命:除了教學生做事,還要教學生做人。擔任社會代理人的角色,確定兒童掌握重要的人生課程,回歸古典教育的角色。
7、最理想的情緒素養項目是盡早開始,按照不同的年齡層次因材施教,貫穿整個學校生涯,同時學校、家庭和社群要一起努力。有責任感的成年志願者充當學生導師,定期陪伴缺乏家庭照顧和關愛的學生。
8、性格的根基是自律,亞裡士多德以來的哲學家認為,道德生活的基礎是自控。
自我科學課程
1、自我意識:觀察并識别自身感受;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彙體系;了解思想、感受和反應的關系。
2、個人決策:審視自身行為,并了解行為的後果;了解思想或感受是否主導決策;把這些認識運用于性行為和毒品等問題。
3、管理感受:監測“自我交談”,捕捉自我貶低等負面資訊;意識到感受的成因(例如,傷害引發憤怒);尋找途徑應對恐懼、焦慮、憤怒和悲傷。
4、應對壓力:學會通過練習、指導性意念、放松技巧減輕壓力。
5、同理心: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擔憂,推己及人;欣賞人們感受事物的差異。
6、溝通:有效地談論感受,善于傾聽和提問;把他人的言行與自身的反應或判斷區厘清楚;傳遞“我”的資訊,而不是一味指責。
7、自我表露:認同開放的價值,建立人際交往中的信任;了解什麼時候可以透露私人感受。
8、領悟:識别自身情緒和反應的模式、識别他人相似的模式。
9、自我接受:感到自豪,并以積極的态度對待自身;識别自身的優點和缺點;學會自嘲。
10、個人責任:負責任,識别自身決定和行為的後果,接受自身的感受和心情,遵守承諾。
11、自信:不卑不亢地表述自身的擔憂和感受。
12、群體動力:合作,了解何時及如何發揮上司作用,何時跟随他人。
13、解決沖突:如何與其他孩子、父母及老師進行合理抗争;協商妥協的雙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