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GDF之共識機制「PoR」初探:解決區塊鍊的中心化之殇

為了使整個區塊鍊安全一緻,區塊的生成需要達成一定的共識。同時,區塊産出的難度又直接決定了挖礦的參與程度、使用者的廣度和傳播的效率。代币産出的參與者越多,共識度越高,鍊就越容易獲得成功。是以,共識算法是開發者在進行公鍊開發前的核心研究課題,力求達到區塊生産去中心、價值激勵更合理、網絡安全可信。

GDF之共識機制「PoR」初探:解決區塊鍊的中心化之殇

近期,GDF基金會(Good Data Foundation,簡稱GDF)提出了一種新的機制——證明和信譽機制(PoR),以激勵礦工們将他們的計算能力貢獻給先進技術和研究的資料模型訓練和預測。PoR機制在價值激勵、安全驗證、共享等多個次元有着設計創新,将依據貢獻與信譽巧妙結合,以提升公鍊運作效率和生态拓展張力。

為了更明晰PoR共識的特質,我們先探究下市場主流共識機制:POW、POS、IPFS等共識機制,決定誰能生産區塊(即成為礦工),并拿走區塊獎勵和手續費等收益。

PoW機制以算力(工作量)大小作為挖礦産出的核心名額,已演化為礦機性能競争。其技術門檻、資金門檻日益提高,礦場、礦池等中心化趨勢明顯,導緻普通散戶已無法入場去共享網絡價值,如比特币、以太坊的規模化産出壟斷現狀已很難改變。

PoS機制以持倉量(股權收益)作為挖礦收益的主要考核标準,窮人越窮、人越富,最終變為窮人都走了,導緻區塊鍊失去了活力。如EOS,區塊生産者隻能為21個持币較大的團體。

IPFS挖礦以記憶體或寬帶等貢獻為挖礦基準,概念較為火熱,但離成熟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而且,從一開始就以提倡礦場搭建為代币産出競争砝碼,遠離其分布式存儲與計算初衷,如FIL。

PoR共識機制将激勵分布在區塊生産、資料傳輸、價值共享等各個環節,以促進技術演進和系統性能提升,讓鍊在高度去中心化的環境下安全穩健前行。一方面,PoR将貢獻與信譽挂鈎,激勵區塊鍊礦工參與安全多方計算(MPC)和機器學習(ML)計算來應對上述挑戰;另一方面,PoR模式下,代币産出并不是以工作量(算力)、持币量、記憶體等作為唯一動力,算力或持币聚合的優勢将大為降低,讓普通礦工也有機會建立區塊。同時,所有産出節點不得不轉而向網絡提供更有價值的行為,以擷取代币收益。

PoR在公鍊的安全性及性能提升方面也頗具優勢。如:在PoR演變工作流程中,每個節點有四種模式:P2P節點、MPC節點、驗證者和上司者。節點在各種角色、工作環節的表現均與信譽值發生關聯,系統内置的信譽評分函數會計算出綜合得分。信譽分數不僅會影響收益配置設定,而且會影響節點加入下一個驗證組的幾率,進而再次影響節點收益。由于信譽分數高的節點往往可在網絡中獲得更多支援,而且有動力參與到更多的交易驗證、計算等工作中,是以系統安全性會不斷提升。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