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葛和麻才是中國早期平民衣物的主要原料

中國傳統服飾的衣料可大緻歸類為絲、麻、毛、棉四類。從秦漢到清末,華貴的絲織品一直都是上層階級專用奢侈品,而作為群眾日常衣物的大宗紡織原料卻幾經更疊。

世界各國的紡織都是從野生纖維的利用開始,中國也不例外。原始社會人們采集野生的葛、麻等,并且利用獵獲的鳥獸毛羽,經過搓、績、編、織等方式制成較為粗陋的衣服,取代草葉和獸皮。随着農、牧業的發展,人們逐漸學會了種麻索縷、養羊取毛和育蠶抽絲等人工生産紡織原料的方法。

最早的紡織纖維

葛和麻才是中國早期平民衣物的主要原料
葛和麻才是中國早期平民衣物的主要原料
葛和麻才是中國早期平民衣物的主要原料

我國宋元之前棉花并未普及,古時稱為“布”的,主要是指葛、麻類織物,是以《小爾雅·廣服》中有:“麻、纻、葛曰布”之說。

葛可說是中國最早的紡織纖維了,中國先民們早在六千多年前就學會了從葛的莖皮中提取纖維制作衣料。葛也稱葛藤,塊根含澱粉可食用,先民們在煮食葛時,發現藤皮水煮會變軟分離出一縷縷纖維,這種纖維經過撚搓加工可以制成紗線,于是逐漸摸索出了煮葛技術來提取葛纖維,利用葛纖維織成的布即為葛布。

由于葛布的透氣性能高,古代時常被用來縫制夏衣或蚊帳,是以葛布又叫做夏布。葛布根據紡織精細程度有粗和細之分,粗葛布稱為绤(xì),細葛布稱為絺(chī)。《禮記》中記載:“天子……,巾以絺”,“國君者……,巾以绤”,說明不同品質的葛布為不同階層的統治者所用。

春秋戰國時期是葛布生産的黃金時期,葛布更是風靡一時的夏衣布料。當時葛的人工栽培在中國已很普及,高品質的葛織物不僅各地都有生産,而且産量驚人。據記載,越王勾踐敗于吳國後,一次獻給吳王的葛布就達10萬匹。隋唐以後,紡織技術和生産能力有了顯著提高,葛藤卻因其單纖維較短,不适于精加工逐漸被麻取代。

可媲美絲綢的麻布

葛和麻才是中國早期平民衣物的主要原料

麻同葛一樣也是商周時期主要的紡織原料,許多麻織品織制得非常精緻。古代麻布的粗細程度是用“升”來說明,即用固定寬度内經紗的根數來表示,80根經紗謂之一升。戰國和秦漢時期布幅的标準寬度均為漢尺二尺二寸(約合今天50厘米),在這個寬度内觀察其升數多少,便可知布的精美程度。升數越高,布越細密。最細的麻布升數往往可以達到30升,其精細程度、手感和外觀均類似于絲綢。

中國古代紡織品常用的麻包括大麻、苎麻、苘麻等。

葛和麻才是中國早期平民衣物的主要原料

大麻,又名火麻、線麻,雌雄異株。雄株麻莖細長,韌皮纖維産量多,質佳而早熟。雌株麻莖粗壯,韌皮纖維産量低,成熟較晚。我國人工種植大麻大約始于新石器時代,普及于商周時期。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人民就對大麻雌雄異株的現象以及其紡織性能有了較深的認識,稱其雄株為枲(xǐ)或牡麻,雌株為苴(jū)或子麻。枲麻常用來織較細的布,苴麻織較粗的布。

葛和麻才是中國早期平民衣物的主要原料

苎麻,也叫纻麻,多産于溫暖多雨量的南方地區。苎麻纖維最大的優勢是細長堅韌,平滑而有絲光,可采用單纖維紡紗,苎麻纖維所制紡織品具有質輕挺括、涼爽易幹、牢固舒适、潔白有光澤等特點,是商周以來中原地區非常重要的紡織原料。由于苎麻吸濕散熱等性能優于棉花,即使在棉花普及後,苎麻仍在南方普遍種植。

葛和麻才是中國早期平民衣物的主要原料

苘麻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均可生長,其纖維短而粗,紡紗性能不如大麻和苎麻。古代多用它制作喪服或下層勞動者的服裝。秦漢以後,苘麻衣料逐漸減少,但苘麻仍比較廣泛地用以制作繩索和雨披等物。據元王祯《農書》說:“(苘麻)可織作毯被及作汲绠、牛索,或作牛衣、雨衣、草履等具。農家歲歲不可無者。”

葛和麻才是中國早期平民衣物的主要原料

蕉麻包括芭蕉和苷蕉。苷蕉就是可食用的香蕉,它和芭蕉均屬芭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代有些地區常用這兩種植物的莖皮纖維作紡織材料,織成的布叫蕉布,質地極輕。唐宋期間,廣東、廣西、福建所産蕉布非常有名,常作為貢品獻給朝廷。

動物毳(cuì)毛也是非常重要的紡織原料。我國的毛紡織技術起源于青海、新疆、甘肅等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周代專設“掌皮”一職,掌管征集皮革和制氈用的毳毛。當時所用的毛纖維,主要是來自家畜和其他野生動物的比較細軟的毛,包括羊毛、駝毛、牦牛毛等,統謂之“毳毛”。後來經過長期的織作實踐,人們逐漸篩選出羊毛等少數品種。在撚制毛線時,為了增加韌度,有時還要加入一些麻混紡。毛線織成的衣服古人稱之為“褐”,是當時勞動群衆的重要衣料。

後來者居上的棉布

葛和麻才是中國早期平民衣物的主要原料
葛和麻才是中國早期平民衣物的主要原料
葛和麻才是中國早期平民衣物的主要原料

棉布是今天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一種衣料,但在中國古代的紡織原料中卻屬後起之秀。中國古代無“棉”字,隻有“緜”或“綿”字,原指絲綿;後來棉花傳播,借稱為“木綿”。到南宋《甕牗閑評》中才出現“棉”字。元代《王祯農書》中尚“綿”“棉”混用,到明代才多作“棉”。

棉花在中國南北邊疆地區的種植和利用遠早于中原地區。最早進入中國新疆地區的是非洲棉,時間不晚于西漢中期。亞洲棉是原産于印度的作物,其品質優于非洲棉,傳入中國的時間不晚于南北朝,專家認為它可能是經由東南亞最先傳入海南和瀾滄江流域。

葛和麻才是中國早期平民衣物的主要原料

唐宋以來,人們越來越看出棉花作為絮襯和紡織原料的優越性。棉花纖維長、強度高、彈性好,可以精紡出極細的紗線,織出的布柔軟順滑有光澤感且保暖性高。元代王祯撰《農書》評價棉花是“比之桑蠶,無采養之勞,有必收之效。埒之枲苎,免績緝之功,得禦寒之益,可謂不麻而布,不繭而絮”“又兼代氈毯之用,以補衣褐之費”。是以宋元以後,棉花迅速取代了葛麻纖維,成為和蠶絲一樣重要的大宗紡織原料。

葛和麻才是中國早期平民衣物的主要原料

北宋王居正紡車圖(局部)

北宋時,棉花在兩廣和福建普遍種植,棉布開始在中原地區廣泛流行,植棉和棉紡織技術也逐漸傳入。南宋後期,一年生棉花的種植技術有了突破,棉花在全國廣大地區逐漸普及。棉花逐漸成為兩宋時期重要的經濟作物,這為棉紡織業的興起創造了條件。當時已經有一套擀、彈、紡、織的棉紡織工具。宋朝史料中就有“以竹為小弓,牽弦以彈綿,令其勻細”等關于加工棉花的記載。

宋人習慣将棉花叫成“吉貝”“木綿”,棉布則被稱為白疊布、白緤布或帛疊布。由于棉花的種植已相當廣泛,宋人的許多紡織品都使用了棉花。蘇轍有詩寫道:“永漏侵春已數籌,地爐猶擁木綿裘”,詩中的“木綿裘”相當于今天的棉襖。宋朝人的床榻之上,也有了棉被,不過當時還沒有棉被一詞,一般叫做重衾、綿衾。蘇轍就曾在詩中提到過棉被:“午雞鳴屋呼不起,欠伸吉貝重衾裡。”

葛和麻才是中國早期平民衣物的主要原料

南宋拉絨棉毯

目前中原地區所見到的最早的棉紡織品遺物,是在一座南宋古墓中發現的一條棉線毯,長2.51米,寬1.16米,由棉花織成,雙面起絨,可知宋人的棉織技術已相當成熟。也就是從這時期起,棉布逐漸成為我國人民主要的服飾材料。

元代及以後的統治者都把棉布作為夏稅(布、絹、絲、棉)之首,并出版植棉技術書籍,引導群眾種植棉花。到明中葉後,棉的地位已大大超過絲、麻、毛,成為主要的紡織原料。從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所記載的“棉布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必有”,可知當時植棉和棉紡織已遍布全國。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