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身體裡,有一根直接與心髒相連、每天像長江黃河一樣奔流不息地向全身輸送血液的大血管——主動脈。它從左心室出發,是血液到達全身的必經之路,一旦它出現問題,可能影響到全身相關部位的供血,甚至危及生命。
“比如主動脈瘤和主動脈夾層,這兩種導緻主動脈擴張的疾病都比較兇險。一旦主動脈破裂,死亡率高達80%以上,是以被稱作人體内的‘不定時炸彈’。”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王海洋教授提醒,想遠離主動脈瘤和主動脈夾層潛在的風險,早發現、早幹預是關鍵。這類病早期發現可采取控制血壓、抗動脈硬化治療和改善生活習慣等控制其進展。但若主動脈擴張達到一定程度,就需遵醫囑積極幹預。即使需要手術治療,也不必太過擔心,目前臨床上采用的微創介入手術恢複快、出血少,也能有效治療。
病例:阿伯腿無力,竟因腹部長巨“瘤”
一個多月前,73歲的張伯雙腿站起來都很吃力,腳像注了鉛一樣,站起來後想走動,每次都要停留十來秒鐘才有力氣邁開步子,到醫院一查,醫生竟發現他腹部有個直徑最長約10厘米的主動脈瘤!
“它像一顆‘不定時炸彈’,随時可能爆破,需盡快手術!”王海洋帶領團隊馬上為他安排做微創腹主動脈瘤腔内隔絕術。
手術過程中,醫生們發現張伯體内的這顆“瘤”猶如一個氣球被吹到了極緻,“瘤”内儲存的血量上千毫升,已影響到其心髒等重要髒器的功能,同時造成下肢供血不足、行走無力。更危險的是,這段膨脹的血管壁已經被血流沖擊得非常薄弱,如果未及時手術,一旦血流沖破血管外壁,像決堤一樣大出血、休克,死亡很可能就是一瞬間的事。
手術當天,在局部麻醉的狀态下,王海洋教授團隊通過張伯大腿根處的穿刺眼,用特制的細長導管将覆膜支架送到腹主動脈瘤部位,為血液流動重建一條“人工通道”,與腹主動脈瘤完全隔絕,成功“拆彈”。術後,張伯很快康複出院。
解讀:此“瘤”與惡性良性腫瘤有本質的差別
一聽到查出“瘤”,很多人都會聯想到惡性良性腫瘤。對此,王海洋解釋說,主動脈瘤雖然也帶個“瘤”字,但卻與惡性良性腫瘤有本質的差別,它是指主動脈局部的異常擴張、膨出,而非像惡性良性腫瘤、癌症那樣有實質的細胞增生甚至是惡變。
搞清楚了主動脈此“瘤”非彼“瘤”之後,不少人會松了一口氣,感覺沒那麼危險。其實不然!
“主動脈瘤就像人體内隐形的‘不定時炸彈’,隐匿性較強,平時可能沒什麼症狀,但其危害同樣不可忽視。”王海洋提醒說,主動脈擴張到一定程度之後,一旦“撐爆”血管,突然大出血可緻休克死亡。
“腹主動脈瘤是一種慢性疾病,約占主動脈瘤的85%,患者中老年男性相對較多。”王海洋教授坦言,幾十年前,主動脈瘤可能還不多見,但如今已經成為血管外科相對常見的主動脈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心腦血管疾病以及吸煙都是高危因素。臨床上不少患者在無任何征兆的情況下突然發生主動脈瘤破裂,死亡率可高達80%以上。
防治:這樣遠離主動脈“不定時炸彈”
“臨床上,主動脈瘤和主動脈夾層是兩種常見的主動脈擴張性疾病。”王海洋介紹,主動脈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組成,主動脈瘤是動脈壁内、中、外膜一緻擴張,像吹氣球一樣向外膨脹。當主動脈瘤膨脹到血管壁承受不住發生破裂時,可因大出血緻休克死亡。
而主動脈夾層也可稱為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是主動脈瘤的特殊類型,它是因主動脈壁内膜撕裂出現破口後,高速、高壓的血流沖入到主動脈壁中膜與外膜之間,形成夾層血腫,如果主動脈壁外膜被血流沖破,造成血管破裂,同樣可緻患者大出血、休克死亡。
“想遠離主動脈瘤和主動脈夾層潛在的風險,早發現、早幹預是關鍵。”王海洋建議,高血壓、動脈粥樣硬化、有吸煙史、家族史、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人群,特别是65歲以上有吸煙史或家族史的男性,每年應定期做胸部X線檢查和主動脈超聲排查。一旦發現存在主動脈擴張,應及時到血管外科就診,進一步排查診斷。如果确診為主動脈瘤或主動脈壁間血腫,經專科醫生充分的安全性評估後,如沒任何症狀,也不影響其他髒器的供血,可暫時不手術。但嚴格控制血壓、避免劇烈運動、徹底戒煙,這些日常“功課”一定要做足,以防止病情進展。另外還要遵醫囑定期做彩超或CT血管造影複查。一旦出現劇烈胸痛、腹痛等症狀,應馬上就醫,以避免因血管破裂面臨的危險。
王海洋認為,如果不幸需要手術,也不必太過擔心,可通過微創介入手術幫其血流“改道”,讓動脈瘤不受高壓血運的影響而被“引爆”,又避免傳統開放性手術帶來的大創傷及并發症。
值得提醒的是,主動脈瘤或主動脈夾層患者術後仍應遵醫囑規律服藥,嚴格控制血壓。
提醒:這些動脈血管病變也要當心
王海洋提醒,除了上述提到的腹主動脈瘤、主動脈夾層等擴張性病變之外,還有很多血管狹窄性病變也需要格外重視,比如頸動脈狹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糖尿病足等,如果得不到及時精準治療,也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
“很多老年人出現間歇性跛行,腿疼、走不遠,其實很可能是血管出了問題。”王海洋教授說,這種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症嚴重者會有截肢的風險。此外,還有一些老年人雙側血壓有明顯差異,出現不明原因的短暫性頭暈、視力模糊、一側肢體麻木、面部麻木等症狀,則可能是動脈粥樣硬化所緻的頸動脈狹窄。
據王海洋介紹,目前針對這類動脈血管狹窄病變,治療手段也越來越多,可通過微創介入重建血管。除了支架置入術外,還可通過斑塊旋切技術實作“無支架化”,降低、甚至避免人體血管内支架的植入率,進而避免支架斷裂、移位、血栓等并發症,而且可反複多次進行,充分提高自身血管的“有效期”,延長支架植入術的“時間窗”,提高動脈血管遠期通暢率。
醫學指導/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主任醫師 王海洋教授
專家簡介:
王海洋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主任,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指導教師,中國醫師協會血管外科醫師分會全國委員。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面上項目2項,在國内外高水準醫學雜志發表專業文章20多篇。
專業方向:擅長血管外科的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尤其是微創治療下肢靜脈曲張、頸動脈狹窄、肺栓塞、腹主動脈瘤、布-加綜合征、内髒血管疾病、下肢動靜脈阻塞病、血液透析通路等疾病。(全媒體記者翁淑賢 通訊員茹志娜、韓文青)
來源: 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