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風晉韻 詩路上虞——悠悠娥江 風情千古

悠悠曹娥江,微微風簇浪,在明媚陽光的照耀下江面泛起熠熠星輝,我駐足凝望,猜測猜想:這顆是謝安?那顆是倩倩曹娥?更遠那顆是虞舜……沿着這條流經城區蜿蜒遠去的母親河之脈絡前行,思緒循着潺湲流水沉浸在唐風晉韻之文化長廊。

一千多年前古代文人墨客相繼遊曆在浙東山水之間,無論從何處來,到剡溪、天姥山、天台……尋蹤訪迹,曹娥江是他們的必經之路、必遊之地。上虞交通便捷,安定富庶,具有優越的地理環境和濃厚的曆史文化淵源。自虞舜以來,上虞這方古老而神奇的水土孕育了衆多孝子賢孫,少女曹娥投江救父之事感天動地,孝德故事弦歌不絕。諸多東晉士人聚集在曹娥江畔的東山,熏陶出了幾多曆史名人。故此,唐代詩人紛至沓來,徜徉在這條“浙東唐詩之路”上,留下了無數脍炙人口的詩作名篇,其中描寫上虞山水的多達數十餘首。“唐風晉韻 詩路上虞——悠悠娥江 風情千古”名實相符。

唐風晉韻 詩路上虞——悠悠娥江 風情千古

曹娥江流域,青山連綿,悠然俊逸,陰潭江、小舜江等數條支流水質清冽,雨季不濫旱季不枯,滋養了上虞山水之瑰麗。東山、稱山、覆卮山、鳳鳴山等皆因古人履痕墨韻而聞名。然後,詩人們最向往東山勝景(東山也稱謝安山),此地層巒疊嶂,林木蔥翠,望之蔚然深秀;山影水畔碧波潋滟,白鹭點點水鳥翻飛,閑适清麗,乃性情飛揚之樂土,可謂是上蒼賜予東晉士人的桃花源。當下,沿江公路東側,懸指江面的一塊巨石依然如故,這就是東山十景之一的“東山指石”又稱“謝安石”(李白詩《永王東巡歌》其二中提到謝安石)。東晉隐士謝安經常悠坐在指石上垂釣,是以指石也叫釣魚石。傳說每當夜闌阒靜之時,指石會神奇地伸至江面,彈奏出動聽的旋律。自謝安隐居會稽東山與清風明月作伴悠遊山林,或在晨曦松風裡縱情高歌,或在月色下輕攏慢撚。時常相邀王羲之、孫綽、許詢、桑門、支遁等墨客高僧來這清淨之地圍坐閑談,品茶、賞月、彈琴、對弈、賦詩、垂釣……東山乃道地的東晉名士遨遊、寄居、聚集之聖地。千百年來,他們與詩書筆墨為伍,寄情山水,崇尚自由的閑情逸趣流芳世代。

唐風晉韻 詩路上虞——悠悠娥江 風情千古

謝安“出則漁弋山水,入則言詠屬文”,幽居靈秀靜地韬光養晦長達20餘年之久。細思量,東山隐士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當匡扶晉室,建立蓋世殊勳被昏君和奸佞之臣算計時,謝安急流勇退,一再辭退歸隐會稽老東山,對于權勢祿位無所眷戀,但他安國定邦之心從未曾退減。隐居東山期間,其實謝安心靈深處萬千丘壑,時常挂懷百姓疾苦,遠慮社稷。東山之隐着實彰顯了謝安遠大的政治抱負與海闊胸懷。表象之下,謝安乃靜水深流,坐看雲起。“東山再起”之典故世人熟知,當社稷蒼生急需他時,便呼之即出。當時,北方政權前秦苻堅向南方東晉發起侵略,謝安臨危受命,毅然決然離開東山,出征指揮。從容鎮定間,以八萬軍力完勝前秦八十萬大軍,取得了淝水大捷,舉世聞名。東山隐士謝安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精神标杆,為中國古代曆史譜寫了一曲蕩氣回腸的壯麗詩篇!他從容入世,淡然出塵為悠悠娥江之魂演繹了一段無與倫比的千古傳奇。千百年來被世人頌贊仰慕,可謂千古風骨千古頌。

唐風晉韻,詩路上虞。曹娥廟是古代詩人們來上虞必到的一個景點,廟内“絕妙好辭為寫照,豐碑千古在江湄。”懷古憑吊,曹娥廟自然而然成了浙東唐詩之路上的一個重要驿站。

唐風晉韻 詩路上虞——悠悠娥江 風情千古

曹娥江,這條上虞人的母親河自古以來孕育出了衆多才子佳人,孝女賢孫,他們猶如世世代代伫立在曹娥江畔的指明燈,照亮了無數後來者的漫漫人生路。母親河,碧水湛湛水路漫漫又長遠,往日情景再次浮現——曹娥江古時稱舜江,相傳是虞舜出生在舜江水畔的一個小村莊,因他率領百官治理此江而得名。後因東漢少女曹娥“投江尋父,屍負父出”感天動地的壯舉,遂将舜江改名為曹娥江。

據《後漢書》記載,“孝女曹娥者,會稽上虞人也。父盱,能弦歌,為巫祝。漢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于縣江溯婆娑迎神,溺死,不得屍骸。娥年十四,乃沿江号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周遭的鄉親們無限傷悲,感動!傷心地将父女倆的遺體安葬在這條江邊。當地的老百姓為紀念孝女曹娥,齊心合力建廟設碑且命名為曹娥廟、曹娥碑。後來上虞縣令度尚被少女曹娥的壯烈意氣所感動,他遷址重建了曹娥廟,囑托他才華橫溢的外甥邯鄲淳作碑文并立碑于墓側,想不到這位年僅15歲的熱血少年瞬間構思,才情勃發,從容執筆,一揮而就。碑文中書到曹娥的事迹:“翩翩孝女,載沉載浮。或泊洲渚,或在中流。或趨湍濑,或逐波濤。千夫失聲,悼痛萬餘。觀者填道,雲集路衢。泣淚掩涕,驚動國都”。圍觀者嗟歎不已。碑以載孝,孝以文揚。大文豪蔡邕聞訊來觀,到時天色已暗,他撫摸碑文吟讀,鼎贊奇文,思索一番後即刻在碑文背面書上“黃絹幼婦,外孫齑臼”八字,隐喻“絕妙好辭”四字。

唐風晉韻 詩路上虞——悠悠娥江 風情千古

史料記載,曹操曾率兵馬來曹娥廟祭拜,看到碑後“黃娟幼婦,外甥齑臼”八個字甚是不解其義,感到很驚奇。最後謀臣楊修破譯了這個謎語,說答案便是“絕妙好辭”,即刻給曹操解釋道:黃絹是有顔色的絲綢,那便是“絕”字;“幼婦”是少女,即“妙”字;外孫是女兒之子,是“好”字;“齑”是搗碎的姜蒜,而“齑臼”就是搗爛姜蒜的容器,用當時的話說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辭”的異體字。故此,謎底便是“絕妙好辭”。因為有了這個玄妙的故事,曹娥碑便成就了我國“最早的字謎”之美譽。曆代的文人墨客相繼慕名而來,到上虞參讀研究這塊石碑。公元358年,王羲之以小楷書孝女曹娥碑文于細絹之上,筆力遒勁,流暢爽利,被稱為絹本《曹娥碑》,現存在遼甯博物館,是不可多得的書法精品。詩仙李太白曾反複吟讀曹娥墓碑,深思熟慮後寫下了“笑讀曹娥碑,沉吟黃絹語。”這千古不朽名句。白居易在杭州做官,他在任上時,也專程到上虞曹娥廟遊曆。寫下“别後曹家碑背上,思量好字斷君腸。”那時,執筆賦詩憑吊曹娥的詩人絡繹不絕。曹娥孝女廟,少女曹娥投江救父之撼天壯舉,被列入中國二十四孝之範疇,獲得曆代皇帝的冊封與表彰,這顯然與古代諸多詩人作詩頌贊密不可分。後來,羅貫中和曹雪芹這兩位大家也分别把“曹娥碑”寫進了《三國演義》和《紅樓夢》。

唐風晉韻 詩路上虞——悠悠娥江 風情千古

自古孝德文化是上虞人文風情之瑰寶。靜靜流淌的曹娥江,是翩翩少女曹娥之靈魂和身影的化身,承載着鄉親們的滿滿孝心與殷殷思念之情。曹娥江畔曹娥廟“千秋廟祀彰靈孝,萬古江流著大名”(徐渭敬撰)。至今,廟内陳列着120多塊刻碑與35幅楹聯,其中包括多位文才手寫的墨痕楹聯。曹娥碑,人間親情的豐碑,被稱為天下第一孝碑。碑文蒼勁,粒粒文字恰如曆史長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如訴如泣的心聲,一直回蕩在時空中。這枚杜鵑泣血般的孝碑,引領着曆代人們虔誠而詩意地念悼曹娥。曹娥廟早被譽為“江南第一廟”。在經曆了1800多年的風雨洗禮後,更顯彌足珍貴。現在已是國家4A級中華孝德園核心文化古迹。毋庸置疑,母親河孕育的“孝德精神”必将世世代代永恒傳承下去。

神奇曹娥江不僅孕育出了天下第一孝女和無數孝子賢孫,其實這條母親河在一千多年前還孕育出了無數“絕世佳人”——青瓷。上虞是舉世公認的瓷器發源地,也是早期越窯的中心産地,曹娥江中遊地帶先後發現古窯址近400來處,出土各樣陶瓷器具兩萬餘件。南朝時期,器型演變得挺拔修長、瘦俏輕盈。在越窯燒制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痕。五代鴛鴦注子,五代摩羯紋雙虎枕等衆多越窯青瓷精美絕倫,享譽五洲四海。那時,上虞的人文地理催開了成熟瓷器的絢爛花朵。“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這是唐代詩人陸龜蒙以氣勢磅礴的詩句贊美越窯青瓷,堪稱千古絕句。海外諸國熟悉中國,最早從絲綢、瓷器開始,中國被享譽為“絲綢之國,瓷器之國”。而中國瓷器之源就在我居住的浙江紹興上虞曹娥江流域。

“絕世佳人”是對越窯青瓷珍品最貼切的詩意禮贊。上虞的先祖們,用火與土這兩種自然界頗為常見的物質鑄就了人類物質文明世上一尊赫赫耀眼的曆史豐碑,其輝光永恒閃爍在曹娥江畔。上虞青瓷淡雅清澈的釉色,豐富多彩的紋樣,千姿百态的造型,無不昭示着其豐富的詩意文化内涵,傳遞着往昔歲月的各種美好資訊。在我看來件件青瓷風姿綽約,從容淡定,超凡脫俗,“絕世佳人”當之無愧。

悠悠娥江,風情千古。曹娥江無疑是唐風晉韻詩路上虞文化傳承的紐帶,文脈流淌,文化傳承千古。這條上虞人的母親河必将永恒永存且永久煥發蓬勃生機和隽永詩意。

備注:文中關于青瓷的描述,本人選用了自己于2016年創作的《上虞博物館見聞》裡的幾個句子。

上虞建設“創新之區,品質之城”的黃金地帶。正全力打造江濱觀光、休閑娛樂,文化創意、生态花園,現代農業等項目,進一步拓展豐富浙東唐詩之路上虞境内旅遊景點,進而相得益彰鼎力推進“書畫曹娥江,品質上虞城”大景區大花園建設。我非常慶幸自己在美麗富饒,詩意氤氲,書香缭繞的曹娥江畔整整生活了三十個年頭。白天沿着娥江岸堤幾十裡獨具匠心集防洪,人文、自然景觀,休閑娛樂于一體的景觀帶漫步;夜晚抱擁着母親河枕着緩緩流淌的娥江水入眠,這是多何等幸福惬意的事啊。

唐風晉韻 詩路上虞——悠悠娥江 風情千古

作者介紹

作者:青山 , 浙江紹興人, 喜歡文字與音樂,作品散見 《知識窗》《知音》、《遼甯青年》、《深圳青年》、《做人與處世》、《分憂》、《伴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