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戰争10:項羽的故事(成長、崛起)
西楚霸王閃亮的日子(上)

項梁(項羽的叔叔)
陳勝吳廣起義
嬴政踩在百姓頭上變成「始皇帝」,他又得到什麼呢?才五十出頭,正在得意洋洋,駕着馬車到華北沿線巡視領土呢,就疑似被毒死,讓整個馬車發酵,在實質意義上遺臭萬年。
主謀趙高真糟糕哪,接着又除掉太子扶蘇和蒙恬,扶持胡亥成為二世皇帝,并且進一步謀害丞相李斯。
「胡亥」這名字也具有象征性,陳勝吳廣逼到走投無路,隻能在大澤鄉起義。「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預言快要實作了,楚地(江蘇、楚國的最後一塊地盤)出現兩個準備颠覆秦朝的陣營。
槍擊要犯
項國位于河南,春秋時期被魯國滅亡,戰國時期随着魯國被楚國兼并。在項氏族群當中,某個英雄世家對楚國認同、投入,世世代代擔任将軍;甚至不當華北(河南)人了,直接遷居到北江蘇(宿遷,楚國東端)。
在秦楚會戰當中,楚國政府出現退縮心态,泱泱大國最後隻剩下江蘇(江東、西楚)。大将項燕在前線堅守着崗位,但獨力難成衆舉,背後缺乏支援,最後的防線被王翦(讀「檢」)20萬秦軍突破。項燕跟長子項超殉國了,泱泱楚國也走進曆史。
次子項梁沒有灰心,他繼承了家族的英雄主義傳統,做事情根據直覺和榮譽感,完全不考慮生命或利益。有一次被牽連下獄,隔壁縣份的典獄長曹咎了解項梁,幫他擔保,典獄長司馬欣竟然沖着這擔保把項梁釋放了。
項梁沒有辜負兩位典獄長的信任,他飲水思源,從此變成至交,将來項梁的侄兒還會分封關中土地給司馬欣。
後來項梁為鄉親除害,做掉當地的一個豪強(惡霸)。這回項梁不能再連累典獄長了,連夜帶着侄兒項籍(項超的兒子),躲避黑社會的追殺,從江蘇北端潛逃了一個台灣的路程,最後到達江蘇南端,在赫赫有名的吳中郡(蘇州)落腳。
為大計劃鋪路
即使在大都會,這位「槍擊要犯」的見識和才幹,仍然是那樣鶴立雞群。中央政府不定時征召徭役,投入土木工程之類的大項目,當時戶政制度完全不精準,群眾或走避或推托。郡政府焦頭爛額的,隻能請項梁來主辦。
項梁在将門世家成長,處理事情有魄力有條理,不僅郡政府佩服,民間也習慣性地依賴他,遇到大規模的活動就争相去登門請托。項梁并不是活動舉辦狂,但他心裡埋藏着一個秘密的計劃,是以無論委托什麼,都拿出濫好人的架勢做到完美,最後連喪葬儀式都不做第二人想了。
項梁真正的用意,在于接觸一批批年輕子弟,用軍事原則(兵法)來訓練、排程,觀察他們的性向和能力,為那個驚天動地的計劃鋪路。
鶴立雞群
再怎麼觀察别人,卻始終搞不懂項籍。還沒出生,就注定見不到鶴立雞群的父親(項超)了。沒關系,項梁有能力承擔一切!他扮演「代理父親」,把全部的期待放在項籍身上。
叫他「籍」,希望他鑽研典籍,他卻偏偏跟書本有仇。世家子弟沒有人直呼其名,必須取個字(代号),項籍沒有提出一個印象度強烈的代号,偏偏選擇充滿飄蕩色彩的「羽」。在學習過程态度始終飄飄然的,無論參加文科(典籍)還是術科(武藝)課程,半途就辍學飄走了。
(慣例是選一個意義類似「籍」(名)的代号,幸好項羽放棄這傳統,躲避了「項書」、「項本」或「項冊」之類的悲劇。)
項梁非常氣憤,項籍卻認為「寫字隻需要記住姓名,劍術隻需要跟一個人攻防,這些都是小事。跟千萬人對抗的本事,才值得投入時間去學習。」原來他想鑽研軍事知識!那早點講嘛,項梁趕緊講解兵法,項籍精神抖擻,很快就掌握到要點,不過結果還是「自行結業」,拒絕研讀那些大軍事家提示的細節。
項梁失望透了,在心裡默默歎口氣,打算放棄他。然而秦始皇車隊經過吳中郡那天,項籍在山頂上眺望,忽然發表心得:「那個人是可以取代的。」項梁用最快的速度擋住這張嘴:「不要亂講話,會搞到滅族!」
這個經驗告訴項梁,侄兒不是普通人,他心裡已經有一套獨立運作的系統了,是以沒辦法再容納其它的系統。身高185公分(八尺多),力氣吓人,有一回竟然扛起一個鐘鼎,才幹和勇氣也鶴立雞群。
項羽重感情,隻會保護弱小,從來不欺負人。但無論走到哪裡,年輕人遠遠望見他,都打心底感到畏懼。
地方官叛變(項梁 前209年)
項羽23歲那年(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和吳廣在安徽大澤鄉起義。兩個月之後,郡守殷通召見項梁:「大江西岸全面造反,這表示上帝準備滅亡秦朝了。我打算響應,部隊就交給你和桓楚指揮,你認為可不可行?」
殷通由中央政府任命,來到吳中擔任地方官僚,在第一線執行壓迫百姓的政策。現在的場景是暴風雨前夕-- 百姓被過度壓迫,叛軍的龐大正在往首都蔓延,全國各地民心思變,神州正在沸騰。殷通的身份是迫害者,想見風轉舵背叛秦王朝,群眾不可能同意。
項梁準備走上最後一步,實作埋藏在心裡的那個計劃,前提是項羽必須在場。他提出一個借口:「桓楚逃亡去了,項籍跟桓楚是哥兒們,知道他的藏匿地點。請準許我帶項籍過來報告。」
在會稽起義(項梁 前209年)
在這個生死關頭,項梁找到項羽(23歲),短短交待幾句。項羽二話不說,跟着走進郡守辦公室,看見叔叔比出「動手」的手勢,就刷地一聲拔出佩劍,斬下郡守的腦袋。
沒有挑戰或預告,而且沒有喧嘩沒有格鬥,地方最高上司人就喪命了,這場面讓人崩潰,随從開始歇斯底裡地嘶吼。幾十個護衛沖過來,他們素來多麼威風,沒有人敢在身邊主張什麼,但項羽揮舞起一片閃亮的劍影,護衛就紛紛倒在地上。
遠處的人員不敢過來增援,全體吓破膽,用趴趴熊的姿态投降。偌大的郡政府進入死寂,每個人隻聽到胸膛裡怦怦的心跳聲。
項梁召集郡政府官員,宣告秦朝虐待百姓,大江南北都準備變色。「要解民倒懸,哪能倚靠現行的統治體系呢?我們必須豁出自己的性命!」
吳中子弟兵(項梁 前209-208年)
項梁宣布自己接任郡守,征集屬縣(所屬各縣份)的部隊,得到精兵八千人;他們成為名垂青史的「吳中子弟兵」、勇敢和忠忱的實踐者。他任命項羽當副将,率領部隊去巡回轄區各縣鄉,項羽所到之處,立刻建立秩序并且安頓下來。
項梁又召集有才幹的地方人士,擔任校尉(武官)、侯(事務官)和司馬(軍法官)。吳中人很慶幸,能得到這樣英明的上司。
陳勝起義一年後(前208年),周文、陳勝、吳廣、魏王和齊王都戰敗犧牲了。項梁臨危受命,渡過長江往西邊進攻,連續打敗章邯統領的大秦主力部隊,又除掉大将李由。轟轟烈烈地起義一年,就由于輕敵而在定陶陣亡了。
殲滅秦朝主力(前207年替巨鹿解圍)
項羽(25歲)在沒有準備的狀況下,接管楚軍的大攤子。在重重的牽制和壓力當中,殲滅了秦王朝的主力軍團,替趙國解除巨鹿的圍困和滅亡危機。
他不僅是戰神而已,對戰士也非常關懷。親自探望受傷或生病的戰士,把自己的食物送給他們,有時甚至在病床旁邊哭起來了。
顧念不該顧念的盟約(前207年鴻門宴)
楚懷王跟各路起義軍約定:攻破函谷關、占領關中(大鹹陽地帶)的赢家,就在首都鹹陽稱王。楚軍起義兩年了,現在準備進入函谷關。
項羽在血雨腥風當中撞擊秦國主力的時候,劉邦用賄賂輕輕松松地攻進鹹陽,派兵把守函谷關,禁止通行,準備登上大位。項羽派當陽君等人對函谷關發動強攻,勉強沖進去。
劉邦進入皇宮,面對最龐大的錢财、寶物和美女庫,竟然接受張良的勸告,按捺住心裡的渴望,兩手空空地退出去,甚至謝絕了百姓犒賞部隊的牛羊酒食。這是多麼可怕的敵人!項梁項羽的謀士「亞父(義父)」範增,打潛意識裡泛起一陣寒意,他強調必須立刻消滅劉邦。
項羽率領各國聯軍40萬人,駐紮在新豐縣鴻門阪;劉邦率領10萬人,駐紮在霸上(西安郊外)。由于強弱太懸殊了,劉邦強調他正在等候項羽,已經列冊登記戶籍,并封存宮殿的财物府庫。
項羽駐紮新豐縣鴻門阪,放了前來赴宴的劉邦
項羽很為難-- 這些會不會是一場誤會?劉邦是自己人(同鄉)哪,雖然隐隐透露出一股狼子野心,但态度那樣低調,一副認命的表情。而且抗秦聯盟和項氏集團普遍信任劉邦,如果忽視輿論和盟約(結拜兄弟),抗秦集團會唇亡齒寒甚至反彈,項羽的良心也會忐忑。
放棄不該放棄的地區,姑息不該姑息的敵人(前206年分封天下)
項羽進入鹹陽城之後,根據六朝遺民的心願進行戰略破壞--屠殺,燒毀秦朝的宮廷,搜刮财物、珍寶和美女,宣示「徹底摧毀秦帝國」的決心。
項羽論功行賞,把各路起義勢力分封成18個諸侯,每個獨立王國的領土涵蓋幾個郡,國内行政采用郡縣制。他發明「封王建國」制度,類似周朝的大分封精神、春秋五霸的霸業政治,目的在建立「用霸王名義号令天下」的政治秩序。
這種實驗很值得肯定,它承襲春秋戰國的多國共主型态,以及秦朝的基層社會組織,把統一帝國帶往聯合帝國,讓中央集權走向地方分權、絕對皇權走向相對皇權。
這時烽火剛剛熄滅,天下初步平定了,項羽應該駐守在土地物産富饒的政經樞紐關中。但現在他25歲,是個來不及長大的地方集團領袖,竟然回到熟悉的環境(江東)去當西楚霸王(領地以江蘇為主體),把關中交托給「三秦」章邯、司馬欣和董翳。
壓制不該壓制的籌碼,忽略不該忽略的威脅(前206年除掉懷王、田榮)
項羽的胸懷裡充塞着英雄主義,凡事敢愛敢恨,不願意稍微敷衍一下。
項羽的英雄主義,敢愛敢恨,不願意敷衍。
﹡項羽不屑于假惺惺地挾持懷王号令天下,他直接做掉陰險的懷王。
﹡齊國(山東)田榮幾次傷害反秦勢力,項羽擱置劉邦叛變(從封地巴蜀襲擊關中),趕去山東決戰。田榮戰敗喪命了,項羽根據以牙還牙(用傷害報複傷害)的傳統,在山東毀滅了許多居民和地區。
神州最富裕、最趾高氣昂的區塊,哪能忍受這個?齊國人頑強地聚集到田榮弟弟旗下,把項羽長期牽制在山東,讓西楚的後方(江蘇,以彭城為中心)空虛。劉邦得到往華北挺進的機會,他聘請韓信當大将軍,從巴蜀占領關中,展開為期五年的「楚漢戰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