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克·路易斯·大衛 JacquesLouis David (法國,巴黎1748-1825布魯塞爾)
蘇格拉底之死
The Death of Socrates
《蘇格拉底之死 》
創作:1787年
媒體:布面油畫
尺寸:129.5x 196.2厘米
信用:凱瑟琳·羅瑞拉德·沃爾夫收藏,沃爾夫基金,1931年
現藏:大都會博物館
紅外反射圖
在這幅法國大革命前幾年新古典主義繪畫的裡程碑式作品中,大衛以稀疏的、雕帶式的構圖講述了一個抗争不公正權威的經典故事。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公元前469-399年)被雅典法庭判定犯有不虔誠的罪行;他沒有放棄自己的信仰,而是心甘情願地死去,在喝毒堇①之前談論靈魂的不朽。大衛通過手勢和表情,精心地表達在蘇格拉底生命的最後時刻的人物形象。他即将抓起一個弟子獻上的一杯毒堇,這位弟子也不忍心看到這一幕。大衛咨詢了古代學者的意見,追求其嚴謹的形象,包括家具和衣服的細節;然而,他把柏拉圖放在床腳,并不是有意指蘇格拉底死時在場的人,而是指《斐多篇》②的作者,将這個古老的故事儲存到了現在。
上圖所示:蘇格拉底的赫姆,來自公元前4世紀下半葉的希臘原作,大理石,54.8厘米(羅馬,卡皮托利尼博物館)。這可能是大衛人物的來源。
畫框中的圖檔:整體
01
研習稿
創作:1782
尺寸:24.4× 37.8厘米
信用:伊莉莎·惠特爾西收藏,伊莉莎·惠特爾西基金,2013年
這張圖是大衛在其1787年的畫作《蘇格拉底之死》中對這一主題的早期探索,該畫作于1931年被大都會博物館收藏。它本質上是對私人收藏中的一幅較松散的素描的描摹或重畫(羅森伯格-普拉特,2002年,第一卷,第52期,第71-72頁)。 上面記載着1782年的日期。這兩種構圖的早期處理的特點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在牢房裡,周圍都是門徒。由于他的非正統信仰被雅典法庭判處死刑,他準備喝下一杯毒堇。他指向天的手勢表明,他已經停下來闡述他關于人類靈魂不朽的理論。
1786年,當巴黎議會的一位富有的議員查爾斯委托大衛創作了一幅關于這一主題的畫作時,大衛又回到了這個主題。當時,他快速完成了一張構圖素描——在博物館的收藏中(下圖1786有介紹),融合了各種新想法。在後來的畫中,他在左邊增加了一個通向一組樓梯的拱形通道,并在右邊補充了門徒的數量。
這些作品展現了大衛精心準備主要油畫的方法。他通常從草圖發展到許多更完善的構圖研究,在每次疊代中都引入小的變化和改進。隻有當構圖相當清晰時,他才開始研究單個的人物。博物館的藏品還包括坐在右邊的弟子克裡托(下圖)的有褶子的布料研究。
克裡托 Crito
02
蘇格拉底之死 創作:1786 尺寸:27.9× 41.6厘米
這幅是大衛在1787年所畫《蘇格拉底之死31.45》的研習稿,該畫于1931年被大都會博物館收藏。1782年,大衛首次探讨了這位希臘哲學家在獄中死亡的問題,但1786年,巴黎議會富有的議員查爾斯·路易·特魯丹·德蒙蒂尼委托他畫了一幅關于這一主題的畫,使他重新回到了這一主題上。這四年是大衛藝術形成和新古典主義發展的關鍵時期,以安德洛馬赫·默哀赫克托(1783年)和霍拉蒂誓言(1785年)等開創性油畫為标志,他顯然對這一主題的處理充滿了新的想法和見解,他迫不及待地寫了下來。
以他1782年的作品《蘇格拉底之死1782》為出發點,大衛很快就精心設計和修改将該幅作品的版本寫了出來。把遞給蘇格拉底一杯毒堇的門徒置于一種更緊張的姿勢,并被移到了左邊,在場景中間留出了空間,孤立并強調了毒藥從一隻手傳遞到另一隻手的情節。右邊的門徒從四人增加到六人,克裡托坐在前面的一塊石頭上,不再拿着一本書,而是抓住蘇格拉底的大腿,好像在懇求他改變主意。左邊粗略的建築标志包含了藝術家不斷發展的想法的證據,左邊粗略的建築标志包含了藝術家不斷發展的想法的證據,往後的走廊盡頭是一組樓梯,蘇格拉底的家人通過樓梯離開。在1782年的版本中,這些人物以一塊平坦的石頭為背景,表明他的牢房的嚴酷程度沒有得到緩解。
作為一幅研習圖,揭示了藝術家的主要關注點。左下角的透視線向柏拉圖頭頂上方的一個消失點退去,柏拉圖就是坐在床腳的那個憂郁的人。以這種微妙的方式,大衛讓人們注意到柏拉圖的特殊角色,他沒有出現在蘇格拉底的牢房裡,而是在他的《斐多篇》中描述了這一場景。正如蘇格拉底指向天堂的手勢所暗示的那樣,他的最後時刻是在向他的門徒們描述他關于靈魂不朽的觀點。就在蘇格拉底右腿的後面,大衛勾勒出了古代七弦琴的形狀。在柏拉圖的文本中,這種樂器象征人類靈魂(音樂)和身體(樂器)之間關系的一個拟議的類比。許多可見的再現,或變化,在門徒的手握着杯子,在蘇格拉底的手指向上方,以及在蘇格拉底的雙腿,都表明藝術家對形式和手勢的聯系有着精确的關注,也将使該幅畫有了共鳴和難忘的焦點。
文/佩蘭·斯坦(PerrinStein)
03
模仿稿
這幅繪畫是法國佚名畫家模仿大衛的《蘇格拉底之死》之作品,創作于19世紀,尺寸: 10× 16.1厘米,來自:埃裡克·卡爾森的禮物,紀念保羅·傑羅馬克,2013年。
注:
①毒堇:【拼音 dújǐn】是一種歐洲很常見的有毒香草。相傳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自殺時就是喝了這種植物的汁液而死。
②斐多篇:作者,柏拉圖,概述如下:
蘇格拉底死的時候,他的學生斐多一直守護在他身旁,非常地忠誠。蘇格拉底去世後,斐多把他最後的時刻講給他的朋友們聽。他告訴他們,蘇格拉底并非在臨近黃昏時喝下毒藥。他整天都在讨論中度過,就像他以前在獄中和獄外的談話一樣,談話轉向了靈魂不朽這個問題。
各種所謂的證據都提到了,其中主要證據之一是“我們的出生隻不過是一種睡眠和遺忘”,學習就是回憶起在另一個生命中獲得的知識。然而在結尾處,這個論證與其他所有論證一道被抛棄了。然後,蘇格拉底提出一種新的想法:靈魂是不朽的,因為它能領悟,能分享真、善、美,而這些東西是永恒的。人能夠認識神,因為人在神那裡擁有某種與永恒和不死相似的東西。所有在場的人都接受了這種看法,而蘇格拉底則繼續宣稱神的公義隻有在來生才能顯示,并且生動地描述了一幅天堂與地獄的生動圖景。但他告誠他的聽衆,别把他的描述當作事實真相,而要當作“與真相必有某些相似”的東西。——張劍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