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5歲成“雙一流”博導,入職半年發頂級論文,這才是90後該追的星

作者:航天器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追星”這一詞彙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這一詞彙是誕生于大約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一個,用于形容人們尤其是狂熱粉絲對于某些特有領域内有突出能力人的瘋狂追捧。很長時間以來,這一詞彙都被人們用于對一些娛樂明星的追捧。

正确的“追星”行為對于年輕人,尤其是未成年人而言,其實是可以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的,可以在行為以及價值觀上為他們樹立良好的榜樣。

然而幾年來,随着資本力量對于内地娛樂市場的幹預,許多所謂“明星”都是被人為地“造”出來的,資本撐腰、“人設”當頭,自己能否做到遵紀守法尚且難以保障,更不必說引導年輕人了。

比如今年五月份時,某選秀節目将打榜投票的依據放在了某品牌的牛奶包裝上,衆多粉絲為了給所謂“明星”獻上自己的支援,不惜花重金買下許多牛奶,但是用于投票之後,牛奶本身又沒有利用價值,是以成箱的牛奶都被倒掉。

25歲成“雙一流”博導,入職半年發頂級論文,這才是90後該追的星

這一事件被曝光之後,社會衆多領域都紛紛發出譴責。此後,一個“年輕人究竟應該追什麼樣的星”這樣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就又被人提起。

就在2021年十月份,一則新聞使得這一話題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那就是年僅二十五歲的馮磊成為了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在25歲這個許多碩士研究所學生都還沒有畢業的年紀,馮磊是怎樣成為博士生導師的呢?

“最年輕博導”是怎樣“煉成”的?

衆所周知,想要到一般的高校去擔任教師,博士研究所學生學曆是最基本的“門檻”。而想要博士畢業,需要經曆四年的大學學習,兩到三年的碩士研究所學生學習、最少三年的博士研究所學生學習,而且這已經是最為順利、沒有延期畢業的情況。那麼為什麼馮磊可以在年紀輕輕的25歲就完成了這些學業的呢?

25歲成“雙一流”博導,入職半年發頂級論文,這才是90後該追的星

這是因為在我國正常學制之外,存在着一些諸如“碩博連讀”、“直博”等的學制,用于培養那些能力突出、對某個科研領域能夠做出重大貢獻的學生,幫助他們縮短學習時間,快速畢業,進入專門的科研領域專心從事科研事業的。馮磊便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直博的學生,是以他的學生生涯相比于其他同樣經曆的人而言,減少了許多時間成本。

除了學曆,想要成為高校教授還有十分嚴格的科研成果要求,一般沒有足夠的論文發表也是難以成為高校教授的。馮磊除了在學制上“走捷徑”之外,他的成果也是非常出色的。他創作的論文《Pointwise Binary Classification with Pairwise Confidence Comparisons》在第38屆國際機器學習會議(ICML)上發表。

重慶大學方面表示,此次會議是機器學習領域公認的頂級國際學術會議,在學術界享有非同凡響的聲譽。同時,這也是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第一次有機會以第一機關在該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是對于零的突破。該論文的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均為馮磊。

25歲成“雙一流”博導,入職半年發頂級論文,這才是90後該追的星

憑借着超人的天賦與成就,馮磊才能夠在如此年輕的時間點,完成如此不可思議的成就。雖說馮磊的成功是有一定條件造就的,但這同樣也是其用努力付出換來的。是以我們一方面沒有必要自怨自艾:我們也在為了自己的生活而努力,隻不過與馮磊不同而已;同時也更應該奮發圖強:馮磊已經領先同齡人這麼多,尚且在奮鬥,我們更是應當努力。

找對應追的“星”,自己也會進步。

也許有人會嗤之以鼻——找一個“偶像”自己就會進步?誠然,這種事情并不是百分之百會成功的,但是所謂“追星”,也正如是為自己在航行的道路上尋找一個燈塔,讓自己的方向更加明确。

君不見,法國著名小說家、文學家莫泊桑(Henri René Albert Guy de Maupassant),一生著作無數,啟發了許多人的思想,但也是以古斯塔夫·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為“星”,苦苦拜師三次才得以成為其弟子,之後受到福樓拜的指點,極大提升了自己的寫作能力。

25歲成“雙一流”博導,入職半年發頂級論文,這才是90後該追的星

社會科學的三大導師之一、著名思想家、革命家卡爾·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與自己的戰友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一生都亦師亦友,恩格斯傾盡一生的精力與财産,都用在了與自己的“明星”摯友一同追求事業的道路上;在我國,一百年之前,更是有一群思想走在世界前列的年輕人,他們追尋着自己心目中“明星”——蔡元培先生、李大钊先生、陳獨秀先生們的腳步,繼續着他們未竟的事業,終于創立了中國共産黨,找到了救國之路。

“追星”,從來都不是消極的,隻是看你追的那個“星”,是否真的值得。

像馮磊這樣年輕有為的傑出青年,足夠成為一個典型,來成為年輕人前進道路上的指路明燈。首先,馮磊身上正直、勤奮的氣質是當下年輕人十分應當學習的,無論從事什麼樣的事業,一身正氣、勤勞不懈永遠是一個前提。馮磊未在科研之路上誤入歧途,而是及時響應高校召喚,及時歸國,可謂是明智之舉。

25歲成“雙一流”博導,入職半年發頂級論文,這才是90後該追的星

其次,馮磊的學習能力也是諸多年輕人所必須的。我國的聯考制度是選拔人才十分必要的手段,但也導緻許多學生是以壓力過大,大學階段無心學業。馮磊則不然,始終在努力學習,未曾停歇。年輕人們應該從他身上學到一點:隻有不斷地汲取新知識,才能夠走在他人前面。

最後,一夜成名之後,馮磊并未是以而“膨脹”。與之前的數學天才韋東奕一樣,高頻率的媒體曝光并未導緻其生活産生變化,與一些追求“流量變現”的所謂“網紅明星”不同,他們所追求的,是自己真正感興趣的、國家需要自己去做的事業,眼前一時的曝光率絲毫無法動搖他們的決心。這種心無旁骛一往無前的精神是年輕人應當學習的。

- The End -

作者| 湯米

編輯|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筆團|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