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多雨,每一場似乎都纏綿經年,水鄉柯岩也不例外,作為紹興地區曆史最為久遠的區域之一,柯岩的草木溪流更加多情,無時無刻不散發着古老韻味。
柯岩風景區位于紹興市柯橋區,域内的江南建築、古代采石遺景、湖泊、石洞石壁等自然天成,水鄉風情與山林生态互相交融,造就了江南特有的柔中帶鋼的别樣氣質。
柯岩的景點不勝枚舉,鑒湖、普昭禅寺、香林、鏡水灣、鎮公所、古戲台、古纖道等等,每一處都有流傳久遠的故事。
在進入柯岩入口看到的巨大湖泊就是鏡湖,不知怎地,我首先想到的竟然是《天龍八部》裡的“小鏡湖”,或許是這片湖泊的小巧景緻,而且頗具江湖的質感吧。
岸邊有一塊牌匾介紹,鑒湖面積為1.47平方公裡,形成于1800多年前。水面和四周小徑建有亭台樓閣,煙波浩渺裡,小舟與建築和岸邊房屋勾勒出無與倫比的美感,這裡氤氲的每一縷氣息仿佛都暗含曆史的訴說。
鑒湖“東漢笛亭”頗有說道,這是一個漢代風格的仿古建築,名稱自然與“笛”有關,在古代柯橋名叫“笛裡”,說是東漢末年時期,大文學家蔡邕得罪了朝廷大員,為了逃避殺身之禍,他攜帶家眷逃亡江南,落腳“笛裡”,也就是柯橋,酷愛音律的蔡邕在這裡遇到了他生命中最大的“知音”——一根竹椽。
那是一間陋室的屋檐,那麼多的竹椽,他偏偏看中了屋檐一側的第16根,它是那麼不一樣,竹節結實圓長,曆經風雨日曬依舊豎直完好,他搬過椅凳,站上去,伸手取下,然後制成一枚橫笛,吹奏時音響空靈悠揚。
據說這支笛子後來流傳到了東晉“江左第一音樂家”桓伊手中。他曾用柯亭笛,在南京秦淮河上,為書聖王羲之五子——王徽之演奏了著名的樂曲《梅花三弄》,一時傳為佳話。
那支舉世無雙的笛子,誕生于柯橋,于是後人就在這裡修建亭子,取名“東漢笛亭”。後世的後世許多文人騷客,紛紛慕名而來,憑吊、追憶他們心目中的文化聖地,如今紹興市區的“笛揚路”也是肇始于此,與“笛裡”一脈相承。
作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柯岩在漢代就已存在,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曆史了,景區内有古代采石遺迹、寺院、民宅庭院、湖泊小溪,還有一個建立的小鎮——魯鎮。
據說在以前并沒有魯鎮這個地方,小鎮完全是按照魯迅的作品描述的還原而來,絲毫不亞于其他自然古鎮,很值得一逛。
魯鎮或許是我認為比較不錯的完全人工打造的景區了,和那些生搬硬套建設的古鎮想比,這裡有曆史的韻味,也有江南的風情,這應該歸功于魯迅作品吧。溪水、石橋、酒坊、石牌、庭院以及民俗、戲曲等諸多文化元素,似乎都能在循着魯迅的文字找到原始風貌。
尤其是鎮公所,這當然隻存在于《孔乙己》裡,不過這裡還原了小說情節,遊客來到這裡看到鎮公館就會很驚喜。
一進魯鎮大門就是粉牆黛瓦、小橋流水,沿河的民居、商鋪錯落有緻,走在石闆路上,看到衣着清代服飾的巡街兵丁,還有舊時人們的裝扮,祥林嫂、假洋鬼子、魯四老爺……魯迅筆下的人物,一個個出現在街上,你仿佛到了另一個朝代。那些扮演古人的男女表情自然,好像穿越而來,間或各自打個招呼,還有看着好像是街痞的人,叼着旱煙,不懷好意地看着你……當然這是在展現遙遠的生活場景。
有人說,魯鎮是一座濃縮了的紹興,或許是這樣,這裡的故事是那麼豐富,街頭一組組形象誇張的群雕頗引人注目,幾十個故事人物的銅像講述着一個個魯迅小說中的故事。如果你有足夠的遊覽時間,完全可以在這裡慢慢遊走,獨自品味。
我比較喜歡這裡的街區,走進縱橫坊巷,不其然就看見橋連街衢,那有橋可依,有水可嬉的環境令人恍然。
氈帽店、油燭店、錫箔店好像是前世的商鋪和商品,但其實是現在紹興的傳統行業,店鋪沿街布局,疏密有緻,一派江南古風,偶爾,會有一兩艘烏篷船從小橋下駛過,穿過楊柳的細枝,留下一圈圈漣漪。
魯迅在作品裡無數次描寫的小時候的戲台,毫無意外,這裡也有一座戲台,不過不知道是否還唱着當年的小曲,我到的時候,這裡正進行這表演,一個穿着大褂的男子在咿咿呀呀的胡琴聲中吟哦唱和,是魯迅的社戲嗎?我不知道。如今這個戲台,會時常表演一些文藝節目,給遊客們帶來江南的歡愉。
沿着彎彎曲曲的河道前行,你會看到一些奇怪的山峰,說是山峰似乎不準确,但卻也沒有什麼詞語來表達,那一根石柱般的石頭直直地矗立在湖邊,像假山,貌似有又不是,一塊牌匾上說這是古代開山采石造就的景觀,周圍的石壁上還有一些佛像,不過這一根石柱看起來的确令人驚訝。
這就是傳說中的柯岩奇石“雲骨”,它的形成完全源于人工刻鑿,上大下小的奇異石柱突兀地矗立湖邊,直聳入雲,從側面觀賞,雲骨底部寬不足一米,而上方卻有數米寬,可謂天下奇觀。
資料顯示,在隋唐年間,有一家祖孫三代的石匠,曆經百年相繼開鑿,石壁上的彌勒石佛也是他們的作品。這讓我感到驚訝,如果雕鑿佛像是他們故意為之,那麼留着一根石柱是他們在開采石頭的過程中無意為之的嗎,還是覺得好玩?
湖水倒影這石柱,也是一番别樣景觀。千百年來,随着自然景觀的點綴和宗教文化的介入,加上文人墨客的點染,到清代這裡已形成著名的“柯岩八景”。
據說這裡的整體布局始于漢代,有史料記載,在漢代當地百姓從柯山、湖南山、海山、蓬山等山上人工采石,用于鋪路、造橋、築屋,年長日久形成了獨特的古采石遺景。
走過雲骨,沿湖而行,你會看到一座寺院,普昭禅寺,香煙袅袅,靜幽深邃,一些建築上爬滿了綠色植物,看一眼就覺得有曆史的滄桑。
普昭禅寺建築似乎是唐代風格,依山就勢,沿台階上行進入寺院,園内羅漢院有18尊常人大小的石羅漢,時間充足的話可以慢慢遊覽一下。
這裡還有一處值得一提的地方,那就是古纖道。出柯岩景區,沿着水岸走,在水中的那條石闆鋪就的小徑就是,目測寬窄不過80厘米,僅容一人通過。據說這條小徑就是舊時人們拉纖所走的路,不過後世有多次重修。在古時,這條小路也是人們避風避浪的通道。
紹興古纖道興建于唐元和十年,也就是公元815年,彼時行舟或許全部都是人力,行駛緩慢的時候就雇纖夫提供動力,也算是為勞苦大衆提供了一個飯碗罷。
柯橋這段纖道全長7.7公裡,纖道并不完全都是在水中,有的地方是水岸交相,有的地方一面臨水一面依岸,有的地方兩面臨水,古纖道似玉帶飄逸,如長虹卧波,如果在雨季有江南姑娘撐一把花傘行走其上,是不是會很好看。
我總是感覺每到一個地方,都是那麼匆匆,柯岩行也是如此,期待有機會再次踏上這裡的流水小橋,好好地感受下這裡别樣的江南,品味一下這裡舊時的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