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年風華,建功立業正當其時 | 學習七一講話系列評論之一

作者:Beiqing.com
百年風華,建功立業正當其時 | 學習七一講話系列評論之一

2021年7月1日,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各族各界人士共襄盛會。新京報記者 陶冉 攝

文 | 朱鋒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執行院長

放眼征途漫漫,恰是百年風華。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是百年大黨堅守初心使命,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偉大宣言,全面回顧了我們黨100年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的壯闊曆程,熱情讴歌了我們黨帶領中國人民書寫的恢宏史詩。

講話充分宣示了我們黨帶領人民踏上實作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新的“趕考”之路的雄心壯志,展示了中華民族正以不可阻擋的步伐邁向偉大複興的光明前景,是科學指引我們黨、國家、民族開創千秋偉業的行動綱領,鼓舞人心,也催人奮進。

弘揚偉大建黨精神

攻堅克難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在建立成立中國共産黨的過程中,李大钊信仰堅定,笃定“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達于真理”、高呼“我願意當這個急先鋒,九死而不悔,雖千萬人吾往矣”;鄧恩銘視死如歸,“不惜惟我身先死,後繼頻頻慰九泉”;何叔衡一心為民,“絕對不能為一身一家謀升官發财以愚懦子孫的”……

無數革命前輩前赴後繼,用熱血澆灌理想,以生命捍衛家國,書寫下風雷激蕩的紅色篇章,以實際行動诠釋: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鬥争,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

建黨精神集中展現了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良作風,凝聚着中國共産黨人艱苦奮鬥、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大品格,蘊含着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精神密碼,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财富,更是鼓舞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

偉大的建黨精神,表達了中國共産黨作為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複興這個初心和使命。

也正是通過牢記和踐行偉大的建黨精神,我們黨才能在那麼弱小的情況下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在腥風血雨中能夠一次次絕境重生,在攻堅克難中能夠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中國共産黨也是以才能團結帶領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百年風華,建功立業正當其時 | 學習七一講話系列評論之一

建黨精神是鼓舞和激勵全國各族人民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圖為觀衆在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的“日出東方——從石庫門到天安門”曆史組畫前參觀。圖/新華社

“趕考”精神薪火相傳

中國共産黨人前進腳步從未停止

在奪取全國性革命勝利的前夕,毛澤東首次提出“趕考”這一曆史命題。中共中央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認真地解決了如何建立一個獨立、民主、富強的新中國;如何在執政後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并在革命實踐中實作了理論升華,形成了“西柏坡精神”。

“趕考”,形象地把執政實踐當作人民對我們黨的“考試”,賦予了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貫穿着對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擔當起長期執政曆史使命的深遠政治考量,奠定了我們黨不負人民重托、無愧曆史選擇的重要思想基礎。而“趕考”精神薪火相傳,中國共産黨人“趕考”的腳步從未停止,“趕考”這根弦兒一直繃得很緊,絲毫不曾松懈。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要“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進取精神,永葆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以‘趕考’的清醒和堅定答好新時代的答卷”。這是對“趕考”精神的繼承和發展。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最大考題就是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作的,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時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我們黨是答卷人。當今世界正經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關鍵時期,擺在中國共産黨人面前的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巨、挑戰更嚴峻,要準确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始終保持“趕考”的清醒和堅定,奮力譜寫新長征路上更加輝煌的篇章。

百年征程波瀾壯闊,百年初心曆久彌堅。“趕考”路上,本色依舊,初心未變,“趕考”已被賦予新的時代内涵。曆史的契機需要把握,光榮的使命等待完成。在前進的道路上隻有永葆“趕考”的清醒和堅定才能更好地守初心、擔使命。“趕考”之路是一場接力跑,需要一棒接着一棒地跑下去,是以就必須倚仗中國青年、中國少年!

請黨放心強國有我

青年是這奮進潮流中的生力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青年時期,是一個人成長發展的關鍵時期,能不能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樹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尤為重要。

李大钊勸誡青年:地球即成白首,吾人尚在青春,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雖老猶未老也。青春之美不在于閑散快活,而在于滿腔熱血和一股沖勁,青年始終懷揣奮鬥之心,英勇向前。

從曆史次元看,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态、綜合素質如何,關乎黨和國家事業能否薪火相傳、後繼有人;從時間次元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進軍,青年既是見證者和參與者,也是奮鬥的生力軍、受益的主體。

讓青春年華在為國家、為人民的奉獻中煥發出絢麗光彩,是每一代青年人的責任所系。青年人有夢想、不苟且、做先鋒,才能鑄就更好的自己,也才能成就“青春之中國”。

與老一輩相比,這一代青年自幼便享受着改革開放的紅利,告别了物質的貧困,遠離了資訊的匮乏,茁壯成長伴随着祖國的強盛,青年擁有更紮實的知識、更開闊的視野、更寬廣的天地。

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珍惜這個時代,更要肩負起時代使命,在擔當中曆練、在盡責中成長,讓初生牛犢不怕虎、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剛健勇毅,成為新時代中國青年最鮮明的底色。

青年要當愛國的衛士。“五四”精神的核心是愛國、進步、民主、科學,愛國從來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在心中激起共鳴的責任。青年要有愛國之志、興國之魂、強國之魄,讓愛國情感轉化為愛國行動。

正如陳獨秀所說:“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于硎,人生最寶貴之時期也。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身”。當今是“雙創”時代,青年要當“雙創”的先鋒,要在這股奮進潮流中,努力發揮生力軍作用。

青年身處人生黃金時期,思想境界也當處于黃金時期,在不同崗位上為社會作出貢獻,“隻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會朽的腐草”。一個隻顧自己的人不足以成大器,反之,把青春奉獻給祖國和人民,對公共利益有所貢獻,作為奉獻的楷模,就會在青年群體中嶄露讓人刮目相看的“頭角”。

青年還要當文明的表率。以最積極、最活躍、最有朝氣的力量,帶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頭追善求美、引領新風。火紅的青春應當是文明的青春,文明的青春應當是青年的靓麗形象。青年不能在時代潮流中當看客,更不能在歲月河流中當過客,才能無愧于這個時代。

初心如磐,擊鼓催征正當時;使命在肩,更需奮楫揚風帆。我們深知任重道遠,也更充滿必勝的信心和力量。千山萬水腳下過,風雨兼程再出發。青年當以“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定力、“越是艱險越向前”的韌勁、“而今邁步從頭越”的激情,面朝大海、踏浪前行,從實處發力、用奮鬥發聲。

百年風華,建功立業正當其時 | 學習七一講話系列評論之一

2021年5月4日,在中共一大紀念館國旗廣場,參加“五四”主題集會的青年們在自拍合影。圖/新華社

和平發展互利共赢

在自己的道路上昂首闊步走下去

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中國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道路。在對外關系方面,我們也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開放戰略,堅定維護國際關系基本準則,維護國際公平正義,順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赢的時代潮流,走好自己的路、辦好自己的事,為本國乃至各國人民謀求福祉。

但一些西方國家憑借科技、經濟優勢,在輸出資本的同時,不遺餘力輸出其價值理念和制度模式,在一些地區搞“顔色革命”,緻使不少國家先後陷入政治内亂、經濟停滞的泥潭。

“西方國家常常按捺不住沖動,在中國和中國上司人面前扮演教師爺的角色,這種好為人師往往源自傲慢因而碰壁。西方國家或許應該識相地放下身段,讓公平競争發揮作用。”德國前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當年的一席話,道出了國際社會的永恒真理。

任何一個國家的利益目标和其保障使命,都是國家機器和國家力量整體性、内在邏輯互相連貫、協調和互相支援的戰略任務。外交行動的背後,需要強大的、多方面的國家與社會力量的保障和支援。

外交有自己的工作領域和對象,也有自己的科學規劃和職業要求。對外交工作的議論和評判,并非隻是簡單的“軟和硬”,更不是簡單的和風細雨或是口誅筆伐,而是要依據特定的外交議題,在手段與收益合理、短期與長期兼顧,必須通過多層次、多管道、全方位的角度,才能去分析、評判和設計出的專業工作和國家行動。

中國社會對外交的認識常常具有多樣性特點。但評判外交,不是清談,不是喊口号、更不是表決心。建立和培養客觀、準确、科學和全面的國際意識和世界眼光,了解和明确中國持續實作大國崛起的戰略目标,科學地使用知識體系,才能在對中國外交的評判中做到冷靜、公正和理性。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是以習近平外交思想理論體系為核心内容并不斷持續發展和完善。而作為中國外交理論建設的重大成果,習近平外交思想擁有系統、完整、科學的理論體系,指引着中國外交不斷走向勝利,并具有日益擴大的國際影響。

在這種平等相待、互利合作的外交理念指導下,中國從不把自己的制度模式、發展道路、價值觀念強加給别的國家。中國選擇走自己的道路,沒有可以奉為金科玉律的教科書,更不需要對中國人民頤指氣使的教師爺。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将牢牢掌握在中國人民自己手中,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昂首闊步走下去!

新京報特約撰稿人 | 朱鋒(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執行院長)

編輯 | 何睿

校對 | 賈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