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中國曆史悠久,創造出了輝煌燦爛的文明。作為文明的見證,衆多文物也是令人拍案叫絕。小珏曾經介紹過許許多多的文物,有巧奪天工的四羊方尊,有氣勢恢宏的後母戊鼎,還有寒光閃閃的越王勾踐劍等等。但是,今天要說的這個文物,從外形上來看,實在不夠靓麗,但因為上面的銘文,卻讓它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國寶,成為了中國曆史的見證。
這就是收藏在上海博物館内的戰國商鞅方升,它長為18.7厘米,縱為7厘米,橫為12.5厘米,深為2.3厘米,容積202.15立方厘米,僅僅隻有0.69千克。看上去鏽迹斑斑,很像建築工地上的工具,确實沒有什麼美感可言。然而,在這件文物器壁三面及底部都刻着的銘文,讓它身價倍增。其中左壁上刻有的銘文最為重要:
十八年,齊率卿大夫衆來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為升。
這裡的“大良造鞅”,就是曆史上大名鼎鼎的商鞅,大良造是他當時擔任的官職。銘文的意思是,在秦孝公十八年,齊國派遣由卿大夫等人組成的師團共同商議度量衡的統一問題。在這年十二月乙酉日,商鞅便以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積定為一升。
這說明,在商鞅變法的時候,不僅制定了秦國在軍政方面的各項法律,也率先進行了度量衡的改革,而這個戰國商鞅方升就是當時官方定制的量具。
在與柄相對的内壁,則銘刻有“重泉”二字。關于這兩個字,學界仍然有争議,大部分認為,重泉是指陝西蒲城縣钤铒鄉重泉村,在秦朝時重泉縣。也有部分人認為,重泉不能簡單認為是地名,而代表“重權”的意思,權在古代也是重量的機關,《漢書·律曆志》“權者,铢兩斤鈞石也”,這裡的重權是指此容器裝滿水,應該是一權之重。
在右壁的字最少,隻有一個“臨”字,學界也有争議。有人認為它代表着地名。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臣品”兩個字,從品,從臣,代表着有度量衡三種器皿,而臣則通監工的監字。
本來,有這三面的銘文,已經是非常非常重要了,這讓我們能夠親身感受商鞅變法時代的蓬勃生機。然而,底部的銘文更讓人具有震撼力:
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号為皇帝,乃诏丞相狀、绾,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這段銘文的意思也不難了解,它的意思是,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自稱皇帝,但六國的度量衡還沒有統一,則以此作為标準。這說明,雖然商鞅本人為變法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然而變法的成果還是被曆代秦王包括秦始皇認可。
這種滿滿記載曆史的文物,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堪稱國寶。那麼它是如何被發現,又是如何被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呢?
原來,它早在清朝晚期就已經在出土了,卻被人藏匿,流落在民間。後來,被龔心钊、龔心銘兩兄弟以重金從清晖閣購入,并藏在龔氏湯泉别墅。他們不僅愛不釋手,而且還對其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甚至邀請過翁同龢等名人鑒賞并留下了墨寶。
無論是國内形勢如何變幻,家族生意的起起伏伏,他們依然将其當作傳家之寶,秘而不宣。直到解放後,這件國寶才被龔家後人随同其它一些文物捐贈給了國家。還是那句話,雖然它貌不驚人,但卻以厚重的曆史,赢得了國寶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