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賈樟柯與文學之美,這樣的電影值得細細品味01馬烽02賈平凹03餘華04梁鴻

本文作者:川美眉

“一直遊到海水變藍”,早就聽說了這一句著名的話語,知道出自餘華之口。讀過餘華的《活着》《兄弟》《文城》等作品,喜歡,粉了。

賈樟柯與文學之美,這樣的電影值得細細品味01馬烽02賈平凹03餘華04梁鴻

9月16日賈樟柯的同名電影開映,立馬去捧場,原來一部散文式電影,通過18個章節講述了1949年以來的中國往事,以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三位作家賈平凹、餘華、和梁鴻作為重要的叙述者,啊還有一位已故作家馬烽,由她女兒出鏡代為叙述。他們重新注釋了社會變遷中的個人與家庭,成為一部跨度長達70年的中國心靈史。

如果你想尋找完整的故事情節,那這部電影會讓你失望了。賈樟柯采用其偏愛的口述史形式,讓采訪對象飽含情緒的表達,通過錄影機的鏡頭,幾乎沖破銀幕。全片很少使用文獻影像,兼顧電影與文學的特性,盡可能地減少觀察的成分,用拍記錄片慣常愛用的設計,不斷形成離間效果。昭告觀衆,在這裡,紀錄片是主觀的,曆史的叙事是個人的真實的。

賈樟柯與文學之美,這樣的電影值得細細品味01馬烽02賈平凹03餘華04梁鴻

影片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人物專訪,實際上是作家們對上個世紀社會變化更個人化、更情緒化的思考。它講述的社會狀态與随後現代消費主義的喧嚣形成了驚人的對比。在中國社會進步與失去的複雜交織中,在這些刻畫的臉孔的認真講述中,我們可以找到中國社會發生這些改變的答案。

讓我們來梳理一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01馬烽</h1>

馬烽,1922年生人,少年時讀過他的《呂梁英雄傳》,這是一部描寫晉綏人民八年抗戰與日寇浴血奮戰的英雄故事,是呂梁人民血與火的戰鬥史詩。作家已經離世,他的女兒段惠芳在作家的雕像前娓娓道來。

賈樟柯與文學之美,這樣的電影值得細細品味01馬烽02賈平凹03餘華04梁鴻

馬烽被稱為中國鄉村的晴雨表,他長期在農村工作,他以質樸的語言書寫了那個時代農村工作的成就和問題,農民的思想和生活,代表作有《我的第一個上級》《三年早知道》。

接下來2位賈家莊的普通老人的講述。那時候人們沒有食物,隻能吃草,甚至連自來水也喝不上,但他們是第一批嘗試自由戀愛的人。這顯然在說50年代的農村邊遠地區,文明的風已經吹進了閉塞的鄉野。

影片的寫實風格從開始就來了,那個老者顫顫巍巍轉着支撐器坐下,回憶賈家村有三件寶:苦菜柳芽蘆葦草;有三多:打光棍、賣兒女、讨吃要飯。這裡太窮了,沒人願意嫁到這裡來。于是成立了互助組,合作社,衆人治水治理鹽堿地,“慢慢的衣裳也成了一棱一棱的堿”,向土地要糧食。還穿插一些當時的宣傳畫,可以想像農村合作化程序中,給農民帶來的變化與欣喜。

賈樟柯與文學之美,這樣的電影值得細細品味01馬烽02賈平凹03餘華04梁鴻

倒是某些鄉土戲曲,比如秦腔、折子戲等現場,讓你捕捉到那是鄉村文化的傳統元素,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連大作家包括莫言這樣的諾獎獲得者都在台下看得津津有味,提醒你這是作家們”鄉村出發的寫作”正在進行時。

是的,2019年5.9-16在汾陽·賈家莊舉行的首屆呂梁文學季活動,銀幕上出現了我們熟悉的作家的身影,莫言、蘇童、阿來、格非、葉兆言等當代名作家們都有現身,上台發言。連鄉民們老少三代圍坐包餃子的情景也出現在電影畫面中。這一段跳躍式叙述,似乎有些一頭霧水,但當看完了整部電影後就有了一些連接配接性記憶。這便是賈樟柯式的電影特色-真實鮮明的時代解說。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79">02賈平凹</h1>

賈平凹說“故鄉也是血地”,一個人一生都難以抹去故鄉的底色,這話讓人震撼,我也深以為然。

賈樟柯與文學之美,這樣的電影值得細細品味01馬烽02賈平凹03餘華04梁鴻

賈平凹出生在陝西省商洛,他主要講述了父親一個鄉村教師在文革中被打倒,自己也受牽連的往事。當兵政審不過關,工農兵大學也沒資格,乃至興水利,做工程技術,無門可走,唯撿起一支筆。

回憶起往事,他說: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快樂都在那個時候。那時候的賈平凹很年輕,什麼都想寫,但兩年過去了,他仍然沒有動筆。最後,他回到老家,每天騎着單車在鄉間到處逛,感到痛快自由。但一次用了小診所的注射針頭,感染了B肝,15年才治好。這就是那個時代落後的鄉村醫療條件,注射針頭重複使用,放鍋裡煮一煮,消毒很不規範。

賈樟柯與文學之美,這樣的電影值得細細品味01馬烽02賈平凹03餘華04梁鴻

但也就在那時,賈平凹找到了靈感,他以父老鄉親們為原型,寫出了西北農村特别是改革開放以後鄉村的變革,代表作有《浮躁》《高老莊》《秦腔》。他還特意說了《廢都》,那是他在社會轉型時自己思想上的苦悶與彷徨。生活真是創作的巨大源泉呀,《廢都》我讀過,彌漫着一種頹廢的氣息,文筆非常老道娴熟,我還記得男主的名字莊之蝶近乎變态的性表現…

賈樟柯與文學之美,這樣的電影值得細細品味01馬烽02賈平凹03餘華04梁鴻

有些搞笑的是賈平凹女兒的出現是個背影,賈老師非常直接地說,出版詩集好呀,但是不要把詩混同于生活,先是生活然後才是詩。想到前一陣網上關于“屎尿詩”的讨論,忍俊不禁。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0">03餘華</h1>

這個出身于1960年的作家,我非常喜歡,讀過他的一些小說和随筆。他在電影鏡頭裡非常随意,尤其說到他做牙醫時的無聊。他說自己讀書時正好趕上文革,想讀書時除了政治書籍就是魯迅的書,他愛讀書又弄不到書,輾轉得到一些小說要麼沒頭要麼沒尾,于是自己添頭加尾,久而久之自己也躍躍欲試寫小說了。

賈樟柯與文學之美,這樣的電影值得細細品味01馬烽02賈平凹03餘華04梁鴻

他很有趣地說着自己投稿的經曆,從最進階别的文學刊物投起,初生牛犢不怕虎,被退稿了就研究出降格以投。那時家裡有郵差來了,“砰”的一聲,原稿子砸在地上,就知道他的小說稿被退回來了。

終于,1983年北京文學主編給他打電話了,請他去北京改稿,他為那差旅費能報帳還欣喜若狂,哈哈,太有意思了。

他從上海到北京買的站票,而出版社還能按正常卧鋪票補足其差價,他賺了。寫作真好呀,作品變成鉛字,他開始出名了,經濟也改善了。這一段很好玩,反映了那個時代人群所面臨的生計問題。

賈樟柯與文學之美,這樣的電影值得細細品味01馬烽02賈平凹03餘華04梁鴻

還有對于太平間的描寫,他提到海涅的詩句,“死亡是涼爽的夏夜”,說這不就是我躺在醫院太平間那塊水泥闆上睡午覺的感覺嗎?這樣的诙諧幽默為整部片子增添了靈動和亮色。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1">04梁鴻</h1>

70後梁鴻教授所著《中國在梁莊》,在文學界有很大的反響,那是衰敗的鄉村的真實寫照。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村裡隻有老人小孩留守。甚至有的年輕男人在外面幾年不回家,女人都抑郁了,這是活生生的當代農村現實情況,改革開放人民富裕了,又出現了新的問題。

賈樟柯與文學之美,這樣的電影值得細細品味01馬烽02賈平凹03餘華04梁鴻

梁鴻教授這一段比較悲情,她回憶自己母親很年輕就中風了,爸爸一直照顧她,大姐為了分擔家庭的經濟壓力,隻考了個中專衛校,想早點出來工作支撐這個家。她幾次哽咽拭淚,可想而知,那時家裡有多困難,生活的壓力,活着的艱難,母親過早地逝去,給這個家庭帶來的痛苦和憂傷,讓觀衆也陪着垂淚。

但是再苦父母都堅持讓孩子們讀書,梁教授從貧瘠的鄉間走出來了,她博士畢業,現在是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她的兒子16歲在北京讀書,他已經不會說河南話了,由媽媽說一句他跟着來一句。這個很真實呀,孩子出生在河南,定居北京,知識改變了這一家子的命運。

賈樟柯與文學之美,這樣的電影值得細細品味01馬烽02賈平凹03餘華04梁鴻

海明威說過“寫所有的東西就是為了寫一句真實的話”。賈樟柯的這部電影正是秉承這個宗旨,從頭至尾,有老鄉們出場,作家們串起長達70年的中國鄉村的變遷和事件。其間有作家自己的真實生活和感想,活生生的展現在觀衆面前。真實的就是有生命力的,引發了觀衆們的共鳴和感佩,這樣的具有标新立異的大手筆居然支撐起鄉村的宏大叙事結構,令人啧啧贊歎。

賈樟柯與文學之美,這樣的電影值得細細品味01馬烽02賈平凹03餘華04梁鴻

結尾很唯美,作家餘華站在海鹽小城那個海邊,湛藍色的大海映襯着他并不偉岸的身軀,但是他的眼睛清澈透亮。他說,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在這裡遊泳,海水是黃色的,渾濁的,我就想,我一直遊下去,一直遊到海水變藍。遠處海天相接極目處似乎永遠抵達不了的彼岸,卻又那麼令人神往,腳下的海浪驚濤拍岸沖刷着礁石,預示着生活總有千難萬險,但是我們仍然勇敢向前。

賈樟柯與文學之美,這樣的電影值得細細品味01馬烽02賈平凹03餘華04梁鴻
賈樟柯與文學之美,這樣的電影值得細細品味01馬烽02賈平凹03餘華04梁鴻

這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尾,有着哲思的回響,暗合着海浪咆哮的濤聲。銀幕上出現了一排白色灰底的字“一直遊到海水變藍”,該片名在結束時才呈現。

(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