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當中,有食草動物和食肉動物,它們之間存在依賴關系,又互相制約。食肉動物為了生存,進化出一身本領,有的四肢強勁、有的靈活性很強、有的牙齒鋒利。
它們身上的特點都是為了友善獵殺食草動物,以便能夠在自然界中生存下去,而具備的獨門秘籍。而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的也是一種食肉動物,它就是猞猁。

猞猁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猞猁是什麼?</h1>
猞猁屬于貓科動物,但體型要比家養的貓大很多,體格強壯,尾巴極短,擁有一身腱子肉,還附帶靈活屬性。它的耳朵被黑色聳立的簇毛所包裹,兩頰具下垂的長毛。上體呈現淺棕、土黃棕、淺灰褐或麻褐色,或為灰白而間雜淺棕色調;腹面淺白、黃白或沙黃色有些像花豹,其次是它的腹部上呈現淺白、黃白或沙黃色。
由于人類的捕獵和工業科技的發展,商業需求,使得猞猁成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如今在各個國家的一同努力之下,使得部分地區的猞猁從物種危機邊緣被拉回,恢複到無危險級别物種。
猞猁曾是保護動物
接下來給大家科普一下猞猁的分布地區,猞猁是一種喜歡寒冷的動物,它們栖居在北溫帶寒冷地區或寒冷高山地帶,栖居高度可由海拔數百米的平原延伸到5000米左右的高原。
也就是說,猞猁在我國分布在青海、甘肅、内蒙、新疆一帶。除此之外,猞猁在海外的分布也十分廣泛,像歐亞地區、加拿大、伊利比亞等,不同地區的猞猁體型上會有大小的不同,從小到大分别是短尾貓、伊利比亞猞猁、加拿大猞猁、歐亞猞猁,它們唯一不變的特點就是喜歡吃肉!
猞猁種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猞猁的生活習慣</h1>
猞猁是獨居動物,它們出沒捕食的時間主要集中在黎明及黃昏,捕獵目标多以兔類為主,其次是昆蟲、小型齧齒動物,有時它們在食物短缺的階段還會捕獵松鼠、野鼠、鹌鹑、野鴿等動物,甚至還會去襲擊狍子、鹿以及它們的幼崽。除此之外,面對家畜它們也不放過。
據科學統計,猞猁的繁衍周期會在9-10月出現一個高峰期。在此期間,由于數量的過度增長,會導緻食物短缺的問題出現。面對這樣的情況,它們會将吃剩下的食物埋藏在雪地裡,以便在捕獵困難時可以填飽肚子。
猞猁每天需要消耗1-2.5公斤的肉,對于體長80-130cm,體重25-40公斤大的大貓來說,也是情理之中。
猞猁幼崽
它們的居住地點選擇在岩縫石洞或樹洞裡,每年的2-4月會進行交配,孕育時間為2個月前後。猞猁幼崽達到成熟期有明确的分化,雌性的猞猁幼崽需要20-24個月才可以達到生殖成熟期,而雄性則需要30-34個月的時間。
最後,猞猁存活的壽命有12-15年之久,但圈養的猞猁因為避免了天災、食物短缺和其它物種的侵害,它們的壽命可以長達24年。
人類圈養的猞猁能最多能活24年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5">猞猁的厲害之處</h1>
耐性強,速度快,力氣大
猞猁的忍耐性極強,能夠在埋伏獵物的地點等待數十個小時,一直等到獵物的出現。當猞猁看到獵物出現時,便會飛快将獵物撲倒,給獵物一個出其不意。
撲倒後猞猁會與獵物進行搏鬥,但獵物自然不會任由猞猁宰割,它們盡力的反抗,試着掙脫猞猁的攻擊,不過猞猁不僅速度快,它們的力氣還很大,猞猁的抓尖像鋒利的矛,而獵物就如同蝦兵蟹将,被直接刺穿身體和喉嚨。
它們喘息着最後一口氣,為生存最後的一絲希望而掙紮着,可是落在猞猁手裡的獵物,最終隻能任其宰割。
猞猁捕獵
攀爬遊泳長跑,三項全能
猞猁的外表與貓酷似,身手靈活,因所處的環境因素和生存因素,鑄就了它們會攀爬、遊泳和長跑的本領。
因猞猁主要捕食的是兔子,兔子本身速度快,耐力也很強,根據自然法則中“适者生存”這一絕對真理,猞猁也開始不斷強化自身,加快自己的速度和持久力,最終,跑步距離可以達到十幾千米。
如果豹子是動物運動會中的短跑健将,那麼猞猁可以算得上是長跑冠軍。
猞猁是短跑健将
猞猁的攀爬技能是為了躲避陸地上其它動物的攻擊和雷暴雨等自然災害所帶來的麻煩。除了自我保護之外,主要還是給獵物一個偷襲,畢竟鳥類、松鼠等小型動物都在猞猁的食譜上。
最後是它的遊泳技能,雖然猞猁很少遊泳,但不代表它不會,自然界中的動物大多數都不喜歡身體沾水,因為這會讓它們覺得很不舒服,猞猁也是同樣。但如果面對緊急關頭,或食物減少的情況下,猞猁還是會選擇水中的魚群來填飽肚子。
水中捕食
天才頭腦,生存專家
猞猁的體型較獵豹、老虎、獅子等大型食肉貓科動物來說相對較小,有句老話說得好,“濃縮的都是精華”。猞猁雖然與它們的咬合力、力量和速度相差較大,但在生存技巧和智慧上并不處在下風。而猞猁将它的智慧用在了“如何更好的繁衍後代,確定食物充足”上。
猞猁為自己能夠更好地繁衍後代,創造一個更為舒适的生活圈,它們會去捕殺給自己生存造成威脅和影響食物數量的動物。
據研究人員表示,猞猁會分時間段去獵殺其它食肉動物,如每兩周的時間就會去獵殺狐狸和幼崽,每一個月就去捕獵貉。
捕殺幼崽
一隻猞猁對其下手,那麼一年下來,就會造成234隻狐狸和幼崽被殺,12隻貉死亡。如果每一隻猞猁這樣做,那麼所産生的數量極大。
猞猁這樣的做法,是為了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保證自己物種在不被威脅的情況下,營造一個舒适的生活圈,能夠在自然界中存活下去。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3">猞猁和狼之間的恩怨</h1>
猞猁和狼之間存在着世仇關系,彼此之間互相殺戮,互相控制。在上述觀點中,我們闡述了猞猁選擇捕殺其它肉食動物的觀點,而猞猁去獵殺狼同樣是為了創造更好的生存環境和確定自己有足夠的食物來源。
猞猁與狼
因為在每年的4-9月,它們所生存的環境中,動物會加快繁殖,在繁殖期間,動物就需要更多營養來進行補充體力,是以它們會大量進行捕殺動物,來填飽自己的肚子。
狼是群居動物,它們會選擇分批行動,增加食物的補給。而猞猁會在這個時間段,對落單的狼發起攻擊,它們優先選擇雌性或已懷孕的狼,将它們殺死。有時狼群進行捕獵,而母狼留下看護自己的幼崽,但面對前來的猞猁,它們束手無策,隻能讓自己的幼崽任由猞猁宰割。
猞猁獵殺完母狼或幼崽,它們難免也會遇見雄性的狼,猞猁不會毫無準備的發起攻擊,而是選擇消耗戰,因為猞猁是長跑冠軍,自身體力儲備要比狼多得多,是以消耗完狼的體力之後,再給它一個緻命打擊。
母狼及幼崽
猞猁對狼的捕殺之後,狼群便也對猞猁産生了仇恨之心。狼群也會攻擊猞猁,一般隻有在群體之下發起攻擊,它們将猞猁包圍住進行攻擊,畢竟“好漢架不住人多”。狼群也會對猞猁的幼崽發起攻擊,當食物來進行填充。
其次,在食物相對匮乏的時間段裡,食肉動物之間的競争更為激烈,彼此之間會争奪食物,運氣好一點便能夠搶奪回自己的食物,運氣不好,自己也會是以喪命。狼群的龐大集體對食物的需求量有很高的要求,面對猞猁的食物,它們用數量來壓制對方,進而搶奪猞猁到嘴的食物。
再次,風水輪流轉,當狼脫離了群體之後,再遇到猞猁,那就隻能成為手下敗将。因為食物匮乏後,整體的需求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是以導緻有些狼自己單獨出去捕獵。
被猞猁追着跑的狼
個體的狼所需要的食物要小得多,而且選擇食物不再像群體一樣,去獵殺體型龐大的獵物。當獨狼嘗到單獨行動的甜頭後,很快就會遇到麻煩,那就是面對獨行俠—猞猁。
最後,猞猁面對老虎、豹、熊、狼群等大型的猛獸攻擊,使得它們生存空間大大縮減,為了創造創造自己的空間和確定食物充足,選擇了這一條生存政策。經過長時間的實施,最後確定了猞猁在自然界中的一哥。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3">誰能“制服”住猞猁?</h1>
自然界中的物種都是互相克制,互相依賴,任何一個物種的變動,都會影響一個物種或多個物種。在上面闡述了猞猁的各項特點之後,誰能制服它?
蓄勢待發的猞猁
據科學記載,老虎、雪豹、熊和狼群都是猞猁的天敵,都會對它進行打壓和威脅,面對這些,猞猁不僅作出了反抗,還擴大了自己的生存空間。是以猞猁不僅沒有被降服,反而還壯大了,這也證明猞猁不僅是天生的捕獵能手,還是天才的生存大師。
猞猁在自然界中,面對其它物種的攻擊和威脅,能夠巧然化解和創造出新的辦法,但是面對這一對手,它卻無能為力,他們就是人類。
人類在自然界中是強者的存在,從人猿進化到現在的資訊化時代,科技的進步是一個質的飛躍,人們不在滿足于吃飽喝足的基本生存需求,轉而到精神領域上。人們開始過度地開墾,将樹木化作家具,不尊重自然規律,大肆破壞,導緻森林動物面臨滅絕的危機。
人類伐木
猞猁也沒能逃過人類的手掌。人類将魔抓伸向猞猁,将它的皮毛制作成貴人身上穿着的衣物。其次是人類擠壓猞猁的生存空間,而猞猁為了存活和捕獵,開始捕食家畜,導緻人類對猞猁進行大量的捕殺。
在之後的時間段裡,猞猁度過一段十分陰暗的階段。在此期間,人們的意識和知識開始不斷提升,正确認識自然法則和猞猁存在的意義,也将猞猁化作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随後在人類的保護和整改下,猞猁回到了安全級别,在大自然中展現自己魅力。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0">結語</h1>
猞猁作為自然界中的食肉動物之一,它們的本領可以算得上是優秀,再加上天才一般的頭腦,使得它們以相對弱小的身子,在自然界中橫着走,最終成為我們現在所熟知的狼見了都要叫“大哥”的存在。
浪見了也要叫“大哥”
它們以自己的方式證明了,在這适者生存的環境中,唯有強者才能立足于自然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