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文 文/圖

衛所制始于明朝,從沿海擴大到沿邊,其目的就是抵禦外侮。當時全國就有36衛。其中有四大名衛即鎮海衛、威海衛、天津衛和金山衛。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置貴州衛威清站。二十三年(1390年)建威清衛,隸于貴州都司。明崇祯三年(1630年),建鎮西衛。清康熙二十六年二十二日(1687年7月30日)将威清衛、鎮西衛撤并建清鎮縣,隸安順府。貴州清鎮市的衛城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年),這恐怕跟抵禦征讨雲南藩王有關吧。貴陽的老人常把它簡稱為“衛上”。隻要說聲“去衛上”,大家都明白是去清鎮的衛城。由此即可想見其曆史淵源及其重要的軍事地位。是以這裡自古商賈雲集、商貿繁華,素有“小荊州”之稱!現已被列為省級曆史文化名城之一。
衛城境内旅遊資源十分豐富,青龍山小寨,真的是美麗的山川風貌,一年四季都是蒼翠不朽。野花滿山,姹紫嫣紅。十裡河堤,兩岸垂柳掩映的蔡水河清澈見底,周圍布滿了階梯型的農家小院。仿佛就是一把把小傘,直立在大地。一到夏天,一片片稻苗青了半邊山。迎燕水庫,是一個人工湖,周圍都是高大茂密的青松,和那奇特的山石,正好對映着這裡的景色。貓跳河、烏沙河、馬場河、小甘河,紅岩湖以及梯級人工湖等,極具開發潛力。
我們去衛上正是初夏季節,蔚藍色的天空飄蕩着朵朵白雲,因其地勢略高于貴陽,空氣格外新鮮,是爽爽貴陽的典型範例。碧波蕩漾的溪流正圍繞着青山和山下稻浪滾滾的田園流淌着。進入古鎮依然給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覺,市民悠閑自得,古風依舊。正所謂“結廬在人境,且無車馬喧”。我不由得羨慕起他們來了。
當然,這并不等于這裡的交通閉塞、老大落後;相反如今的衛城加快了發展的活力,建成“三縱兩橫一連線”的交通網絡,打開了衛城與周邊鄉鎮的通道。“三縱”即林歹到織金的鐵路、清鎮到黔西高速、清鎮到衛城市政幹道;“兩橫”即衛城到百花、衛城到六級;“一連線”即衛城到流長的通鄉公路。林織鐵路如今也經過衛城在程建中。 林織鐵路是西南鐵路網絡建設的組成部分,是貴州省鐵路建設的一項重要工程。既如此,古鎮風貌又是如何儲存下來的呢?這大概就是總結了其他古鎮的經驗教訓的緣故吧。古鎮的建築設計師們按照古鎮恢複明清風格,本着修舊如舊、修新如舊的原則,現在幾條街道與樓閣都在進行改複。這就是“建設不破壞,旅遊不污染”的絕頂聰明措施。
衛城的古風不變,但舊貌已換新顔。一條寬敞的商業大道非常醒目。已經建成的賀龍廣場擴大了規模,原來的文化遺址已經落成。每年新春都把元宵龍燈與賀龍入城兩件喜慶之事聯系起來,認為這是吉祥之兆,譽之為“舉彩龍,迎真龍,慶賀龍”。蕭克曾經暫居的那間四重正房和賀龍當時在張文奎家住過的“小洋樓”現在已經修成了一個門面房,就是現在衛城鎮政府所在地。
古風不變是指小鎮雖曆經悠悠長河,滄海歲月,小鎮的人民至今依然還是那麼淳樸,勤勞善良,優良的傳統民風,流傳至今。這個小鎮從古老的興盛到今天,還是那麼的熱鬧。這裡的居民生活安康,人居穩定。
衛城的古韻主要表現在各民族的習俗上。這裡共有漢、苗、布依、仡佬、彜、回等十四個民族,民俗純正樸實。他們勤勞智慧、能歌善舞。每到屬于他們的節日,定是熱鬧非凡。服飾因地區不同民族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是各民族非常團結,他們都有自己的民族節日。每到節日,男女老少都打扮得漂漂亮亮走出家門。老年人,對山歌;年輕人,在蘆笙和歌舞中抛着繡球尋找愛情。
衛城的古味主要表現在飲食文化方面。衛城的飲食曆史悠久,有“吃在貴州,味在衛城”之譽。有一百八十多道菜肴深受人們的喜歡。衛城飲食曆經三百餘年的荟萃融合,形成了以本地獨特風味為主,兼有川味、廣味的多種特色。不少特色菜均已申請注冊商标并在省内外十餘個城市發展有加盟店。并且有了自己的品牌遠銷國内外。如三百多年來的傳統秘制煎熬的湯,也是當今不衰的十大佳肴之一。古老的民間風味,一直招攬了八方來客。很多遠方客人慕名而來。還有堪稱一絕的是當地盛傳下來的八寶粥,是多種繁瑣的工序經過若幹秘制的佐料精心加工制作而成,其味隽永,口感極佳。又如當地的辣子雞,什錦火鍋,臭豆腐,地方家常小炒;還有當地的臘肉,牛羊肉火鍋,已經是遠近聞名了。這些傳統菜肴流傳至今,奇味飄香,誘饞路人;美食美酒,鄉風鄉味,真是令人回味無窮啊!
衛城幾百年來也是一個酒鎮,當地有符合釀酒的泉水,以包谷和高粱用傳統的工藝釀造,酒味純正,酒香濃郁,也深受遠近酒客的青睐。安酒、平壩窖酒、朱昌窖酒、貴陽大曲等多種酒都是用衛城酒勾兌而成的。
為了滿足國内外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這裡的飲食制作已經發展為多種企業,生産多種産品,如中秋月餅,刺梨酒、古鎮黃粑、綠色蔬菜等。還有很多當地的水果,口味獨特,也堪稱一絕。
古城的古風、古韻、古味有待我們進一步地去發掘、整理、發揚、光大,古老而現代的衛城後發制人、前程似錦。有詩為證:
悠悠歲月衛城風,三百餘年鎮邊雄。
民族團結韻依舊,衣冠簡樸心正紅;
曆史名城傳佳話,革命廣場頌賀龍。
品鑒成果釀美酒,分享佳肴味無窮。
作者簡介:
黃亞文,女,祖籍四川樂山,系貴州省散文學會常務理事、貴州省寫作學會、貴州省詩歌學會會員。創作以散文、詩歌為主。03 年開始發表作品,先後在省内外等多家報紙和文藝刊物發表文章。旅遊散文多被入選《走遍夜郎故土》散文書系集。
責編:李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