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條路托舉一個夢!達旗中和西鎮南夥房村發展變化追蹤報道之一

一條路托舉一個夢!達旗中和西鎮南夥房村發展變化追蹤報道之一

一條路托舉一個夢

達旗中和西鎮南夥房村發展變化

追蹤報道之一

“南夥房村南臨庫布其沙漠,緊挨村口有11萬畝鳴沙,等路修好之後,我們打算發展旅遊産業。”想起鄂爾多斯市交通局幫扶施工的2.4公裡油路,南夥房村村支書白虎旦面露喜色。

一條路托舉一個夢!達旗中和西鎮南夥房村發展變化追蹤報道之一

南夥房村

今年4月20日,鄂爾多斯市交通運輸局幹部王呈到達拉特旗中和西鎮南夥房村擔任第一書記。上任伊始,他就開始馬不停蹄地走村串戶調研,經調研發現,有着3000多人口的南夥房村雖已整村脫貧,但在實作鄉村振興的道路上,還存在着一個亟需補齊的發展短闆,即交通不便。

一條路托舉一個夢!達旗中和西鎮南夥房村發展變化追蹤報道之一

王呈入戶調研

南夥房村緊鄰沿黃高速,區位優勢明顯,也有繞村公路,可連接配接村裡各個社之間的還多是土路,平時行駛就颠簸,每遇雨雪天氣,輪胎陷泥裡出不來更是常事,成了村裡的老大難問題。

“沒修路之前一直走土路,遇上下雨天隻好扔下車步行,汽車輪胎陷進泥裡根本沒法走”,說起過去的土路,村支部副書記吳占榮感覺往昔不堪回首。

一條路托舉一個夢!達旗中和西鎮南夥房村發展變化追蹤報道之一

之前泥濘不堪的土路

“要想富,先修路”,作為一名交通人,王呈深深懂得道路變化帶來的鄉村變遷不可估量。他将南夥房村的路況一一向局裡做了彙報,也得到了組織的大力支援。接下來幾個月的時間内,王呈忙着四處跑手續、落實項目資金,到了9月份,各項準備工作就緒,總投資430萬元的鄉村公路終于開工。

“為修路跑呼市三次,市裡就不用說了,好在事情辦妥了”,為修好村裡的2.4公裡油路和1.1公裡的水泥路,王呈也是跑細了腿。

一條路托舉一個夢!達旗中和西鎮南夥房村發展變化追蹤報道之一

王呈和黨員談話交流

在油路施工現場,記者看到,在被秋色覆寫的林間,一條漆黑的油路正蜿蜒向前,雖還未完工,但雛形具備。正在施工的路面上,修路勞工正揮鍬鏟土加緊施工,推土機、碾壓機等各種機械轟鳴作業,寂靜的林木中,一派熱火朝天的畫面赫然眼前。

王呈說,這條連通村裡三個社的鄉村公路計劃10月底通車,通車後不但會改善村民的出行難題,而且還會打通當地農牧民優質農畜産品的銷售路徑,進一步壯大南夥房村産業夢想。一條“以路為托”的産業發展圖景,在他腦海中逐漸清晰。

一條路托舉一個夢!達旗中和西鎮南夥房村發展變化追蹤報道之一
一條路托舉一個夢!達旗中和西鎮南夥房村發展變化追蹤報道之一

在此之前,屬黃河近灘區的南夥房村并非一無所有。為使鹽堿地能夠有效利用,從2018年開始,村裡已确定改良鹽堿地、搞水稻種植的發展新路。近兩年,在相關部門的幫扶和支援下,村裡建起水稻加工廠、晾曬場、儲糧棚等“緻富”裝置,還建起20棟水稻育秧大棚友善村民發家緻富,振興鄉村經濟。目前全村共成功改良鹽堿地3000餘畝,水稻畝産達到700斤。

配套設施的進一步完善,種植技術的日益成熟,以及“和飄香”大米品牌的成功注冊,都為南夥房村的産業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而鄉村道路的疏通,則成為産業發展的夢想延續。

一條路托舉一個夢!達旗中和西鎮南夥房村發展變化追蹤報道之一

和飄香大米

一條路托舉一個夢!達旗中和西鎮南夥房村發展變化追蹤報道之一

自動化的水稻加工廠

路,即将修好,南夥房村的農牧民看在眼裡,樂在心裡。住在路邊的牧民奇花女養着200多隻羊,年收入有十幾萬元。她說,在沒修路以前,因路難走,買飼料都困難,羊販子也不願意上門,一到雨天更是愁死人。現在,鄉村公路将直通她家門口,今後她外出再不用犯愁,明年她準備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

曾經難行的“堵心路”,正在一寸一寸地變為村民的“通心路”,正在一步一步地托起南夥房村的新夢想,村民的新希望。

一條路托舉一個夢!達旗中和西鎮南夥房村發展變化追蹤報道之一

村民奇花女在喂羊

近年來,南夥房村以黨建為引領,産業為支撐,因村制宜,精準施策,使得脫貧攻堅成果不斷鞏固,村集體收入逐年攀升,2020年村集體收入26.5萬元,今年預計能達到35萬元。

談起未來,村支書白虎旦信心滿滿:“目前村裡正在整合土地,準備出資建設100畝的兩季大棚,并教育訓練村民在大棚裡種植蔬菜,等見到效益後,引導村民自建大棚種植果蔬。鄉村公路通車後,再計劃依托境内的庫布其沙漠資源,打造賈浪壕沙漠旅遊點,發展旅遊産業及林下經濟。”

一條路托舉一個夢!達旗中和西鎮南夥房村發展變化追蹤報道之一

村裡即将通車的公路

站在南夥房村正在修建的南北通向的油路上,陽光閃閃,情不自禁地想起南夥房村原村長劉永才說的話:“如果不是王書記來修路,賈浪壕的路可沒時候修起來,這以後發展個産業、引進一些投資商就容易了。”

記者感言:“要想富,先修路”,南夥房村并不是一個“空殼村”,在駐村第一書記王呈到來之前,其水稻産業已具雛形。作為鄂爾多斯市交通局的一名幹部,王呈通過走村入戶的調研,發現道路已成為制約村莊發展的“瓶頸”,發揮自身優勢,他以路為“視角”,無限擴大村莊發展,并以此為切入點,開始駐村工作的第一步,初見成效,即将修通的道路足以證明。可以想象,路修通了,村莊的經濟命脈就被打通了,村莊的生命就會綿延不絕。占據區位優勢,以四通八達的交通為依托,南夥房村,未來可期!

來源:鄂爾多斯新聞網微信

鄂爾多斯日報社全媒體記者:袁乾、王紅梅

編輯:楊陽、王淑琪

校對:白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