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白發蒼蒼的派克在赫本的葬禮上淚流滿面,他哽咽着說:“能在那個美麗的羅馬之夏,作為赫本的第一個銀幕情侶握着她的手翩翩起舞,那是我無比的幸運。”
說完,派克低下頭,伏在赫本的棺木上落下輕輕一吻。
“你是我一生中最愛的女人。”派克深情地說,這句真摯的告白,在派克心中隐藏了足足四十年,這一刻他終于說出口。
這是一個男人用心守護一個女人一生的故事。

1953年,因電影《羅馬假日》的拍攝,23歲的奧黛麗.赫本與36歲的格裡高利.派克相遇。
一個是豆蔻年華,美麗優雅的人間天使;一個是英俊潇灑,氣質謙和的浪漫紳士。
天使與紳士的邂逅,共同演繹了夏日經典。
23歲的赫本初出茅廬,便得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與當時好萊塢著名演員格裡高利.派克合拍電影《羅馬假日》。
與君初相識,猶如故人歸。
兩人第一次見面,就很聊得來,其實,赫本早就是派克的影迷,能與派克合拍電影,她激動得都說不出話來。而派克見到赫本,如此安靜而憂郁的一個姑娘,他心中更是充滿了憐惜。
在《羅馬假日》的拍攝過程中,由于赫本對電影的認知還隻停留在舞台劇的演出上,于是對角色的認識還不夠,派克總是會悉心教導,一步步帶領赫本進入角色。
《羅馬假日》宣傳期,派克看到宣傳海報上的主演是自己,而赫本的名字隻出現在角落裡,很小很小,于是,派克要求制片方把主演的名字換成赫本。
後來,派克說:“《羅馬假日》是屬于赫本的,我隻是配角。”
或許,這就是派克對赫本最好的的愛意。
派克深信赫本終會成為冉冉升起的新星,燦爛整個世界。
如他所願,《羅馬假日》上映後,赫本一舉獲得第26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獲獎後的赫本激動不已,即使手足無措,語不成句,她始終沒有忘記告訴全世界:“這是派克送給我的禮物!”
赫本曾說:“怎樣來總結我的一生,我覺得我是如此幸運。”
如此幸運,赫本在羅馬遇見派克。
終其一生,他們成為彼此守護的摯友,朋友以上,戀人未滿,不摻雜一絲情欲的愛惜和珍視,讓這段情感變得崇高而聖潔。
世間有一種愛,并非得到,而是長久的守護,也許愛情的另一個模樣,便是成全。
成名後的赫本并不沉醉于榮譽,她渴望的是一份真摯的感情,派克深知赫本的願望,此時,他能做的就是幫她實作願望。
于是,派克在《羅馬假日》的首映禮上特意介紹赫本認識了好萊塢著名導演、演員兼作家梅厄.菲熱,同時,梅厄.菲熱也是派克的好朋友。
派克非常欣賞梅厄.菲熱的才華,他認為梅厄一定能幫助赫本取得更大的成功。
1954年9月,赫本與梅厄在瑞士結婚,遠在美國的派克千裡迢迢來參加他們的婚禮,婚禮上,派克送給赫本一枚蝴蝶胸針,極其華貴。
赫本将這份禮物視為珍寶,這一珍藏便是整整四十年。
然而,赫本所希望的真摯而長久的感情還是沒能維持多久,1968年,赫本與梅厄結速了婚姻,赫本陷入了痛苦之中。
而這時,派克的電話打來了,他是赫本唯一能不用防備,敞開心扉訴說心裡話的人。
赫本對派克訴說着自己的痛苦:“在這個圈子裡,婚姻真難維持啊!請你相信我,我是把婚姻,家庭生活放在第一位,而把事業放在第二位的,我本來想白頭偕老,但太難了,太難了。”
派克安靜地聽着赫本對生活的不如意,婚姻的痛苦,等赫本說完,他安慰赫本,用溫暖的話語讓赫本走出痛苦的泥沼。
在赫本遭受婚姻之苦的時候,派克也遭受了失子之痛,于是,赫本從瑞士趕到美國,來到派克的身邊給予他關心。
有那麼一個人,在你生命中最無助,最需要的的時刻陪在你身邊,鼓勵你,溫暖你,照亮你人生前進的路,這樣的感情,不管是友情也好愛情也罷,都是彌足珍貴的。
《羅馬假日》裡說:“人生不會盡如人意。”
不是每一個故事的結局都是大團圓,不是每一份愛都有幸被成全。
赫本與派克相遇是幸運,不能相伴是遺憾,但他們将遺憾剪掉,把那份愛珍藏在心底,彼此相守一生何其感人。
1993年,奧黛麗赫本去世,那個出現在赫本葬禮上的老人,再也不想隐藏這份愛,他将自己埋藏在心裡四十年的話告訴赫本。
也許,在生命的最後,派克不想再有遺憾。
2003年4月24日,87歲的派克在赫本的遺物拍賣會上又買回了那枚他送給赫本的蝴蝶胸針。
隻是赫本再也不知道這枚陪伴她四十年的胸針是派克祖母留給他的家傳之物。
2003年6月12日,派克在洛杉矶家中,他手裡捧着那枚精美的蝴蝶胸針,好像握住了那些流逝的歲月,以及那段記憶深處的怦然心動,他再也沒有遺憾了,微笑着離開了。
有一種愛,不一定要以婚姻的形式存在,他們能刻進彼此的生命,在彼此的心裡留下最深情的一處。
其實,赫本與派克在四十年的時間裡,他們要從友情到愛情僅僅是一步之遙,可他們最終隻是發乎于情止乎于禮,友誼背後的深情,是對緣分的尊重,對友情的信仰。
這樣一份珍貴的感情,着實讓人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