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我國的手槍,首先人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92式手槍,而是被稱為“大黑星”的老古董,那就是大名鼎鼎的54式手槍。“大黑星”的由來能追溯到某地“黑吃黑”的地下活動中,54式手槍因為其使用的51式7.62mm手槍彈穿透性強、可靠耐用、價格低廉及握把上有隻星星而被尊稱為“大黑星”。而它被嫌棄時,指揮員們大量裝備毛瑟“二十響”這樣的槍支——相比之下,使用同款彈藥卻小巧得多、彈匣容量也略小的54式手槍自然會處于“不利地位”,被嫌棄顯然也在情理之中。

若要追究起來,顯然這離不開托卡列夫TT-30/33手槍。1951年中國将托卡列夫TT-30/33引進,仿制出了51式手槍;但部隊使用後反響并不好,這才改進生産工藝、修改原始設計推出了54式。相比之下,槍長194mm、重0.94kg(帶滿彈匣)的54式手槍和槍長達到311mm、重1.25kg(不帶彈匣)的毛瑟C96相比顯然是大巫見小巫,後者能裝10發甚至是20發手槍彈,這更是基層指戰員喜歡“盒子炮”的原因。
不管怎樣,54式手槍在成功地取代了膛線都磨平了的一系列“盒子炮”之後,成了我軍基層指戰員最常接觸到的手槍。此後雖然有不同的軍用手槍加入到裝備序列中,但分工都相當明顯:64式、77式手槍基本供将校級軍官使用,54式更多地存在于基層當中。
當然了,54式作為基層指戰員使用的自衛手槍也是相當夠格的:51式手槍彈甚至能在有效射程内擊穿I級防彈衣,其侵徹力是公認的強大;此外,它的結構簡單也便于大量生産,更是基層選擇它的一大原因。而且裝備比較廣泛,更多人對此槍的印象比較深。
單是從1954年到1987年間,54式手槍就生産了多達3500萬支,其中還包括了各種形式的出口——軍事援助、對外出口等等。在東南亞地區,54式簡直泛濫到不像話:孟加拉、越南、高棉等國就直接裝備過54式手槍。尤其是在越南,以TT-30/33和54式為仿制對象的K-54、K-14等手槍裝備至今:前段時間越南舉行的各國外交武官射擊比賽中,使用的槍支便是K-54,中國駐越武官羅賓大校正好也是個使用54式手槍的高手,拿下了冠軍。
随着92式手槍的不斷完善,軍用手槍領域早已經是92式及其變種的天下了,畢竟這款老槍的誕生時間已經很久了,已經落後了。出于種種原因考慮,在解放軍陸軍中手槍出鏡的場面并不多,連營級指揮員甚至是旅級指揮員現在都挎上了短自動步槍自衛。似乎隻有個别兵種才會獲發一支自衛手槍,在步兵中占比較小。54式手槍雖然庫存積壓衆多,但也仍然敵不過科技的發展。網友們又開始暢想了:萬一真面臨喪屍爆發,沒準54式手槍是最好的自衛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