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6日,17頭亞洲象從普洱市墨江縣來到玉溪市元江縣,開始大規模北遷。
4月24日,這群象兵分兩路,2頭象傳回普洱,其餘15頭繼續一路往北,經紅河州石屏縣、玉溪市峨山縣,于5月29日抵達玉溪市紅塔區。
這群象40天走了500公裡,跨越了大半個雲南省,逼近昆明。

5月28日無人機拍攝的畫面
這些天裡,這群象簡直成了“逛吃團”,在北遷的過程中“無惡不作”。它們頻繁進入農田裡吃莊稼;還進入農戶院子裡吃儲存的糧食,有一次甚至喝了酒。它們還在5月27日進入峨山縣城裡溜達,闖進一家汽車店,把店裡的兩噸水喝了個幹淨。
沿途不是城鎮就是鄉村,這群野象為什麼會出現在這些根本不适合它們生存的地方?
為什麼2頭象“迷途知返”,其他15頭卻繼續北上?有沒有辦法,讓所有野象都回保護區呢?
本文從野象生活習性出發,從專業角度解答一下大家的這些疑問。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 data-track="75">野象緣何北遷?</h1>
這次野象群長途北遷,讓大家非常好奇。實際上,大象本就有季節性遷徙和漫遊的習性。
野象會循環利用不同栖息地的食物資源。當一個地方的食物吃完了,它們就會遷到另外一個地方找吃的。至于何時到什麼地方覓食,它們都是憑記憶判斷的。
像這次北遷的象群,也不是普洱的本土象,而是2020年3月從西雙版納州遷過來的。
這群象原本生活在西雙版納保護區的勐養子保護區,它們的鼻子看起來比其他象群要短一些,是以被專家稱之為“斷鼻象群”。
該象群進入普洱的時候隻有16頭象。2020年12月,有頭母象在普洱生了寶寶,于是變成了17頭。
“斷鼻象群”北遷路線
是以,象群遷徙不奇怪。奇怪的是,它們這次為什麼走那麼遠,而且越來越遠離它們适宜的栖息地?
這裡面,恐怕既有環境原因,也有大象自身的原因。
在環境方面,近30年來,亞洲象數量從190隻增長到300隻,然而其适宜的栖息地卻大面積地被茶葉、橡膠種植園侵占,減少了40%。
越來越小的保護區,容納不了越來越多的野象,于是大量野象被迫“背井離鄉”,走出保護區,尋覓新的覓食空間。
在大象自身方面,可能是這群象的頭領母象可能經驗不足,搞錯了路線。大象何時去哪裡覓食,全憑頭象記憶,是以頭象的經驗在象群遷徙中起重要作用。
有人說是頭象“迷路”了,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夠準确。這頭頭象應該是在保護區裡已經“滿員”的情況下,想帶領家人尋找新的生存空間,并沒有明确的目的地。連目的地都沒有,怎麼能說“迷路”呢?
隻不過,這群象沒想到的是,往北根本沒有适合它們生存的栖息地,是以它們就一路往北走,一路逛吃,越走越遠了。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 data-track="89">兩頭象為何折返?</h1>
2021年4月24日,有2頭象與象群分離,傳回普洱,為什麼它倆就知道回去?
網上傳言,這兩頭象是進了農戶家裡喝了酒,結果喝醉了,掉了隊,這才回去了。實際上,這不是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是,這兩頭象是公象,本就不屬于象群。
象群是以頭領母象為首的母系群,象群成員都是頭象的姐妹、女兒,以及它們的未成年兒女。
而公象是單獨活動的獨象。它們未成年的時候在象群中,7~8歲性成熟後就被母親趕出去。此後,公象遠走高飛,終生不會回到其出生的象群,這是大象避免近親繁殖的一種機制。
隻有當其他象群的母象發情了,公象會暫時加入它們與之交配,交配後又離開母象獨自生活。
據報道,離開象群的兩頭象均系年輕公象,它們可能是到了離群期,就被母親趕走了。
還有一種可能,它們是外來壯年公象,交配季節過了,它們就自己離開了。
不管是哪種情況,它們離開象群都不是因為覺得頭象不靠譜,也不是因為喝醉酒掉隊,而是因為到了它們該走的時候了。
現在該象群的組成是6頭母象、3頭公象和6頭未成年象。還在群的3頭成年公象,以及未成年象中的公象長大了,早晚都是要離開象群的。
還有一個問題,大象真喜歡喝酒嗎?
真喜歡喝。不過,大象不是因為對酒精有什麼特殊嗜好,它真正喜歡的是水果,而酒的氣味很像熟透的水果,這才吸引了大象。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 data-track="102">如何讓野象回保護區?</h1>
怎樣能讓野象傳回保護區呢?這個非常難。
事實上,野象途徑各地的地方政府一直在采取措施,他們一方面實時監測、跟進,及時疏散群眾,另一方面調大型車輛機械封堵進城道路,并通過投食引導野象遠離村寨。
這些措施,已經多次成功阻止野象進入居民區,避免了野象傷人事件的發生,但是,始終未能阻止野象北上的步伐。
也許,野象很清楚,它們的家園現在已經“象滿為患”、食物缺乏,又怎麼會願意回去呢?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随着野象栖息地喪失、破碎化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野象已經走出森林,到農田覓食。
經過20多年的适應,現在野象已經不再害怕人類,而且習慣了取食農作物這種更為可口的食物。
在這種情況下,要想讓野象都回保護區、别再出來,除非把适宜的栖息地還給它們。這個問題現在是無解的。
目前,隻能寄希望于頭象作出正确決定。通常,象群的遷徙是有季節性規律的。頭象能憑經驗判斷出,之前生活過的地方,食物何時會再次變得充足。
随着雨季的到來,普洱、西雙版納的森林裡食物資源會變得豐富一些,這點頭象應該能記得。在北上受挫的情況下,它有可能會帶領象群南返。
但是,隻要“象多地少”的狀況一天得不到緩解,野象頻繁進村的現象就無法得到根治。
有人問,為什麼不麻醉?因為麻醉風險太大,絕非上策。
2021年4月,黑龍江省東北虎“完達山1号”進村事件中,地方政府采取了麻醉措施,射了5針才把老虎放倒,有1針還射中了老虎眉骨,導緻其眼睛受傷。若不是“完達山1号”身體健壯、運氣好,就有可能死亡或殘疾,再也回不到野外了。
“完達山1号”隻是一隻虎,這次有15頭象。麻醉過程中很容易使大象受驚,發生大象受傷或傷人的事件,這都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是以,麻醉有風險,需慎之又慎。是以我國政府在承受巨大經濟損失的情況下,仍沒有輕率地采取麻醉措施,就是為了實作人象兩平安這個目标。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4" data-track="117">野象會傷人嗎?</h1>
大象總得來說是一種溫和的巨獸,很少攻擊人。但這并不意味着大象不會傷人。
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大象傷人事件極為罕見。轉折出現在90年代末,由于人類過度開發土地,大象栖息地不斷被壓縮,越來越多大象走出森林、到田間生活,人象沖突加劇。
1997年以後,我國每年發生15~20起野象傷人的事件,平均每年導緻3人死亡。
2018年2月,兩名護林員遭18頭野象圍攻,導緻一名死亡。當年4月,一名男子被野象活活踩死。
專家總結了過往野象攻擊人的事件,主要原因是人沒有保持安全距離。
大象雖然不會跑,但能以24千米/小時的速度快走400~500米的距離,比一般人還是快的。人如果不事先保持安全距離,當大象受驚、突然發難,很容易躲閃不及。
專家提醒大家,野外發現大象,要注意時刻觀察所有大象的位置,及時避讓、撤離,不要上前圍觀、拍照、驅趕。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5" data-track="125">為何象患比虎患還難治?</h1>
近20年來,我國野生老虎殺人隻發生過一起,大象殺人幾乎每年都有報道。吃草的大象比吃肉的老虎還猛,這是為什麼?
這裡面既有象和虎本身習性不同的原因,也有栖息地原因。
首先,老虎有固定領地,大象沒有,哪裡有吃的就去哪裡。是以老虎中通常隻有沒有領地的亞成年虎會到處漫遊,容易進村,例如,“完達山1号”就是一隻亞成年雄虎。而大象整個種群都是到處找吃的,很容易被居民區可口的農作物、富含礦物質的食鹽吸引過去。
但最根本的,還是栖息地方面的原因。
目前我國唯一一個老虎定居種群,生活在吉林省的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那裡栖息地狀況良好,保護得當,老虎可以安居樂業。
而雲南的亞洲象,栖息地被人類大面積侵占,大的保護區被農田和路網分割為幾個狹小的子保護區,野象不得不經常穿過居民區進行遷徙,到農田中覓食農作物,很容易發生人象沖突。
亞洲象分布和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示意圖,可見破碎化非常嚴重
未來,退耕還林擴大野象栖息地面積,在子保護區之間建立生态廊道,才是解決人象沖突的根本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