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北京京都兒童醫院耳鼻喉科主任門診,系統顯示上午還有最後兩名患者,語音反複播放了幾次患兒姓名,診室的門還是沒有被推開,周含拿起手機看了眼時間,11點45分。
科室的微信群裡又有新消息彈出:“流鼻血需要配合别的藥一起嗎?具體用法是?”周含點開,用這短暫的空當期給出回複:“先用海鹽水清洗完了再噴(藥),一天噴兩次,一次一個鼻腔噴兩下。”
群裡緊接着有其他家長提問,周含剛回複完,門診患者來了,他放下手機,切回到診室。
京都兒童醫院位于昌平區回龍觀東大街。10月22日,昌平區出現疫情,讓這家醫院棘手起來。北京唯一一個高風險小區和中風險小區距離醫院都不過5公裡左右,回龍觀地區也有多個小區因出現密接者臨時封閉管理,最近的距離醫院不足1公裡。
而這範圍内的兒童,是京都兒童醫院日常接診的主要人群。
10月26日,醫院在微信公衆号上發了一則消息,公開了12個涉及兒童常見病的科室的微信群助手二維碼,醫生群内“值班”,為居家隔離的孩子家長免費線上回答相關提問。
這其中,有像周含一樣出門診的醫生,也有不少正在居家隔離的醫生。截至28日,醫院12個科室已經有超過90個患者交流微信群。食堂裡、地鐵上、衛生間裡……他們找出空隙,回家長資訊。
家長有時也會要求添加醫生微信私聊。他們不忍拒絕,“手機對面是一對焦急的父母。”

周含在門診接待患兒。受訪者供圖
“有我們在,你怕啥?”
疫情再次襲來,京都兒童醫院的咨詢頻繁響起:“孩子感冒了,但封閉在家,用不用去醫院做霧化呢?”、“孩子咳嗽,有痰,但不發燒,需要去醫院查一下嗎?”
封閉小區的孩子如需就診,得乘救護車來醫院閉環管理,而有的時候,患兒其實并無大礙。也有的患兒雖然不在封閉小區,但家長不願在這個時候帶着孩子折騰到醫院,可是他們也需要科學指導 。
10月26日,醫院在微信公衆号上發文,公開了包括外科、呼吸過敏科、消化科、新生兒科等12個涉及兒童常見病的科室微信群助手二維碼,文章說:“社群醫生來幫忙,有我們在,你怕啥?”
高京莎是心髒、消化和綜合内科的微信群助手。
最近幾天,院内人手緊缺,有時她要去支援科室工作,晚上10點多集中處理消息的時候,好友申請人數暴增,幾十條資訊她都要一一回複,“現在孩子什麼症狀”“是要挂号還是加入健康交流群?”
即便工作繁瑣,高京莎依然堅持線上“分診”。一方面,她要幫助家長初步判斷孩子的情況,以進入合适的科室群,另一方面,她也要判斷對方是否真是患兒家長。
周含提到,耳鼻喉科共有4個微信群,其實是在2018年就陸續建成的,但并沒有廣泛對外,成員是已經就診過的患兒家長,他在群裡回複大家關于複診時間、藥量調整等問題。
群被徹底放開後,壓力随之而來。
耳鼻喉科原本有4名全職醫生和2名兼職醫生,但目前隻有2名醫生可出門診。哭鬧是來就診患兒的常态,醫生要用鼻腔鏡、耳腔鏡進一步檢查,有的時候,一名患兒就要看診20多分鐘。
相較以往,周含門診接待患兒數每日少了10個左右,但網上咨詢人數卻多了數倍。
吃飯時,地鐵上,睡覺前……零星的時間他都端着手機。對于耳鼻喉科的患兒來說,一旦發病大多是急症,例如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急性鼻炎或者中耳炎,患兒伴随突然且劇烈的疼痛,家長措手不及。
是以對于家長們的急迫,周含感同身受。如果在問詢中發現孩子的情況比較嚴重,周含會果斷建議家長帶孩子到醫院檢查,“哪怕是這個小區封閉了,孩子坐救護車也要來。”
工作空閑時,周含在群裡和患兒家長交流。受訪者供圖
血液病患兒家長的“定心丸”
“姜大夫,我家孩子臉紅了怎麼辦?”
“姜醫生,孩子昨天晚上洗澡,今天上午發燒了,有痰,頭有點疼,您看吃點什麼藥?”
“帆大夫,孩子能吃佛手瓜嗎?”
與耳鼻喉科不同,血液惡性良性腫瘤中心接診的孩子大多患有白血病、淋巴瘤等,不少經過治療的孩子出院後仍需要定期複診,一旦身體出現細微異常,可能就是不好的征兆,需要家長格外留心。
隔離期間沒辦法及時來醫院,家長們在微信群裡不間斷地“呼叫”移植中心醫生姜帆。
科室人手緊缺,在崗的醫護人員任務繁重,能夠正常上下班的姜帆成了“全能手”,病房的事忙完了,喝水、上廁所的時間就用來回微信。家長們急的事兒,她也急,很多問題的答案很簡單,有時候家長們也能摸清一個大概,但結果從姜帆嘴裡說出來,家長們才算是吃下“定心丸”。
移植科還有一個特殊性,患兒對于食物衛生的要求異常高。
“治療會把他的免疫功能摧毀,不管是化療期還是移植期,任何一個小感染對于做移植患者都可能是緻命的。是以,孩子們的所有食物都需要進行殺毒,從做飯到吃進孩子嘴裡不能超過兩個小時。”
正是以,平日裡,孩子的一日三餐多由租住在周圍的家長在家中做好、消毒好後送來醫院。而北京此次出現疫情後,多位家長被居家隔離,給孩子送飯成了棘手難題。
這種問題已經不是第一次遇到。
2020年初,新冠疫情出現時,醫院社會服務部就開始讓各科室護士統計被封控的患者家屬,與家長商定好時間後,再由從業人員和志願者前往各個小區領飯、送飯,一日三餐都如此,遇到一天需要吃四餐的孩子,還需要再多跑一趟。
這次,醫院借鑒了之前的經驗,10月22日晚,宏福苑小區封控管理,23日,送飯服務便再次啟動。
姜帆在血液科的交流群中給患兒家長回複資訊。受訪者供圖
緩解家長們的焦慮情緒
由于醫院的職工宿舍位于宏福苑小區,很多醫生這段時間也在居家隔離。
10月26日,醫院将各科線上咨詢群開放後,開始呼籲居家隔離中的醫生們加入線上問診隊伍,解決更多患者家庭的問題。急診科醫生展紅記自10月25日開始居家隔離,進入了自己比較擅長的呼吸科和消化科患者群。
當時各群已經有科室醫生、值班主任、藥房大夫“在崗”。線上問診的問題對他們來說很簡單,基本就是兒童感冒、拉肚子等常見症狀,以及慢性病和術後恢複問題,以及一些常見藥品的服用方法。
群裡有醫生看到了就及時回複,如果其他醫生有補充,就會在下面繼續接龍。
顯然,大家都不想讓提問的家長長時間等待,甚至也有家長冒昧地提出加微信單獨咨詢,這樣的要求展紅記也沒法拒絕,他知道,手機對面是焦急的患兒父母。
通過群裡大家的提問,展紅記也發現家長們普遍存在一些誤區:“不是所有的症狀都要那麼心急火燎趕到醫院。尤其是一些緊急情況。比如孩子誤服藥物、嗆到噎到等,家長首先應做一些急救處理,慌慌張張去醫院可能會錯過最佳救治時間。”
情況在群裡說明白,就能讓很多家長知曉。在這裡,他找到了比面對面和患者交流更好的科普方式。群裡的患兒家長們也會互相讨論,一個人提出的問題可能是很多人面臨的。
周含感覺到,他回答問題時有多人在“圍觀”,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接話或者追問。有些問題并不大,可能是簡單的鼻塞、流鼻涕或者患兒的護理技巧,但大家渴望專業醫生的答案。還有的時候,周含會專門回看一下大家繁多的聊天記錄,對一些家長的錯誤做法或者不嚴謹表述,他會專門“辟謠”。
時間最長的一次,他和一位家長在群裡來回問答讨論了半個多小時,那天他出診一天下班回到家,其實已經很累,但話題遲遲未結束。
“那位家長經驗十足。”這是周含很無奈的一種情況,他們從網上查到的各種經驗,可能并不科學,也并不适用他家裡的患兒,但是沒有醫學知識的家長會盲目認為自己成了半個醫生。講授正确的方法之前,周含需要把對方錯誤的認知推翻,一來一往,交談成了一種辯論。
相比較治療患兒,周含覺得他們更多的是緩解家長的焦慮心理,給家長們做心理疏導。
“家長們提問時,心裡大多是有答案的,已有的操作基本也是正确的,大家就是想從我嘴裡得到一個認可,而且這個認可很重要,有可能決定了這個家長今晚上睡不睡得着。”
新京報記者 張靜姝 實習生 李欣然
編輯 左燕燕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