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學醫,最經常被問及的一個時期就是,你上過解剖課嗎?解剖課是不是很血腥?你上解剖課會不會很害怕,既然大家都那麼關心醫學生的解剖學習,那麼今天就來講一講解剖課的事情。

作為任何一個18、19歲的年輕人,如果直接讓他看屍體,未免都會無法接受。是以醫學院校的解剖課也是循序漸進,前戲很足的。在真正接觸屍體之前都會有大量的理論課來鋪墊,在學習過程中也會看很多的圖譜,圖譜有的是繪制出來的,有的是真實照片的。而且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層一層的逐漸深入,首先接觸的是骨骼系統,因為骨骼一點也不會引起不适症狀。然後才會接觸肌肉神經,再然後才會是内髒等不是很愉快的部分。等每一部分的理論課學習完了,才會去接觸觀看标本,也就是前人制作好的真實人體标本。這一個過程是完全觀看的一個過程,并不需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然後就是一次一次的循環,最終把全身的各個部分學習一遍,再觀看一遍,一般來說這個過程會長達半年之久。
經過上面的學習過程,醫學上稱其為大體解剖,也就是說對于全身上下已經有了初步的、大概的一個了解。後面就會是真正意義上的解剖課了,因為終于可以自己上手了。這時候,每個醫學院校會根據自己的屍體數目來配置設定,我聽說過的最好的醫學院是6個人一具屍體。但是我當時是15個人一具屍體,因為屍體的來源非常少,很難購買到,主要是通過個人捐贈,其次是醫院無人認領的死亡病人、刑場無人認領的屍體等。然後15個人分成4組對同一具屍體同時進行解剖學習,大體分為左臂、右臂、左腿、右腿,每次上課時會進行輪換,這樣就可以把全身各個部位都學習到了。
真實的局部解剖到底是什麼樣子呢?這要從每周一次的課程安排說起,當年最開始拿到課表的時候發現,局部解剖課都是占用一上午的時間,并且下午全都是休息并沒有安排其他課程,還暗暗覺得上課那天很輕松,可以有一下午的時間自由支配,但是上了課以後才發現,不安排下午上課是因為由于中午吃不下東西,做不完手上的工作,會一直在解剖室裡呆到下午3點以後。解剖課其實是真正的上一天的課程。由于精神高度集中,回去以後除了洗澡就是休息了。
另外一個就是每天上課的安排了,當時課程全都是8點開始上課。但是解剖課會要求每個組的男生早晨7:30以前到解剖樓“撈屍體”。因為屍體儲存均是在40%甲醛溶液池子中盛放,也就是福爾馬林溶液池子。“浮屍”需要用2米長的杆子拉到池邊以後,再擡入平車内運至解剖室。本身屍體+福爾馬林會使得整體重量很重,大家又不能真的去抱着屍體抱上平車,是以都需要一段時間來準備。正式開課以後,福爾馬林的味道依舊是十分刺鼻的。大家可以想象,平時裝修甲醛超标都會讓眼睛和呼吸道非常不舒服。40%的大量甲醛在室内揮發,即使是一直開着屋門,也是十分嗆人的。當時大家一般都會帶雙層甚至3層口罩,但是帶的太多也會有問題,就是喘不上來氣,是以隻能在憋和嗆中挑一個了。
另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氣溫了。屍體儲存的時候都是在陰涼環境下,或者說非常涼爽的地方,這裡就要提一句題外話了,我們學校的解剖樓周圍的氣溫總是會比其他地方低上好幾度,是以每到夏天解剖樓周圍絕對是乘涼的好去處,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周圍路燈品質不好,解剖樓周圍總是黑漆漆的,很少有人會去那邊。
為什麼說氣溫是個大問題呢,因為人體的脂肪如果在陰冷環境下會是呈凝固狀态的,但是到了一個幾十人呆在一起的大房間裡面,随着氣溫的升高,“人油”就會開始化掉,不僅屍體的位置不容易控制,更是會不慎蹭到白大衣上面。是以當時不管是多小心的同學,身上都是油膩膩的。而這個油膩膩的情況也會使得解剖視野非常差,很多組織結構都會變得模糊,非常不利于分離。
整個的局部解剖是一個由外向内的過程,每個醫學生都會在皮→肉的過程中花費海量時間來分離肌肉神經。一步一步的去了解人體的結構。整個的局部解剖的過程就是一個剔肉的過程,但是并不能把肌肉完全切下來,在什麼位置斷開翻轉都是有嚴格要求的。皮膚肌肉神經骨骼看完以後就要進入内髒和大腦了。在這一步步的深入過程中,每次撈屍體的重量也會越來越重,因為屍體中能藏福爾馬林的空間會越來越多。解剖室的有害氣體也會越來越超标,不過這個時候我們都已經擁有了極高的免疫力,不那麼容易“痛哭流涕”了。
最後來吐槽下當年我們班的女生,最開始的時候大家上完解剖課都不會想吃東西,尤其是肉類,大家每周總會有那麼幾天暫時吃素。不過随着神經越來越大條,到了臨近期末的時候,我們班竟然有個女生可以在解剖室裡吃包子,還是肉包子(違規操作)。是以學醫的女生都是好樣的!
每次提到解剖課,我都會最後和我的患者說,我十分感謝那些捐獻屍體給醫學院校的死者或家屬。醫生的成長和學習都是建立在這些偉大的人的“最後奉獻”才可以逐漸成長起來的。我至今仍然記得我的那具屍體是由于體内多發的神經瘤而去世的。在此再次感謝不知名的他給我的巨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