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世恩:特色課程裡的幸福記憶

作者:中國教育新聞網

“如果你下定決心給學生留下一些快樂和幸福的感覺,一門好的課程就會在你的教育裡出現!”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培英實驗學校國小部國文教師周世恩以“好玩、簡單”為理念設計開發了一系列課程,讓學生體驗幸福與快樂的同時,一步步引領他們走進文學的殿堂。

——————————————

人物志:周世恩,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培英實驗學校國小部國文教師,緻力于“寫作與閱讀”教學研究,曾開設“周老師教你寫作文”“周老師教你寫童詩”“周老師教你做小記者”等多門與閱讀寫作相關的校本課程,以及“開學系列:向春天出發、尋找校園裡的秋”“成長系列:為童年寫一本書、我們的畢業禮”“閱讀系列:玩轉班級圖書角、玩轉閱讀”等系列課程。

課程說:課程設計沒有那麼難,用心往前走,走着走着,路就有了,課程也有了。

“幸福”是廣東省廣州市白雲區培英實驗學校國小部國文教師周世恩經常提到的兩個字,他說:“教育就是一件讓人幸福的事,施教者也好,受教者也罷,能從教育過程中感到幸福,這就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周世恩是個願意給自己“找茬”的教師,總喜歡做一些新鮮的教育實驗。課堂教學之外,周世恩開發了一系列有趣的課程,深受學生和家長的喜愛。往往上一屆的學生還沒教完,下一屆的學生家長就會四處打聽:“周老師會不會教我的孩子?”家長這樣評價周世恩:“能被周老師教,無論學生還是家長,都很幸福。”

好玩 簡單:有趣的課程應該是“一道菜”

《他鄉的童年》是一部記錄芬蘭教育的紀錄片,周世恩津津樂道于其中的一個鏡頭: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在森林中穿梭,他們依據教師的要求,尋找自己覺得可愛或覺得讨厭的事物。這是芬蘭在國小階段開展的常态課程,屬于學科交叉式的項目學習,教師沒有任何知識性的要求和考核。這與周世恩的課程理念不謀而合:忽略結果性評價,重視過程性學習,讓學生在觀察、實踐、發現中收獲快樂。

對于課程設計,周世恩并不陌生,他曾經開發過“周老師教你寫作文”“周老師教你寫童話”“周老師教你寫童詩”“周老師教你做小記者”等校本課程,将學校的文學社團、小記者社團帶得有聲有色。可是,對于開發綜合性比較強的課程,周世恩一點把握都沒有,但他還是決定努力嘗試一下。

學校有一處美麗的後花園。圍繞後花園,周世恩設計了一門課程——“尋找校園裡的秋”。課程涵蓋的内容包括美術、音樂、綜合實踐、閱讀和寫作等各個方面,學習方式也不一樣,有的課時以項目式學習為主,有的課時以教師講授為主,有的課時則完全放手讓學生實踐、交流、讨論。課程實施地點也不固定,教室、後花園、美術室或者科學實驗室,都成為課程開展的地方。

“尋找校園裡的秋”隻有6節課,卻讓學生快樂幸福了一個秋天。周世恩清晰地記得第一次上課的情景:當他宣布這節課不在教室上時,學生不敢相信,一個個瞪大眼睛,臉上帶着疑惑和驚喜。第一節課,周世恩就讓學生穿梭在學校後花園,尋找秋天的顔色、氣味,搜集秋天的果實、葉子,然後傳回教室——交流、讨論,畫秋天、聊秋天、寫秋天。周世恩沒有在講台上空洞地講,但學生自然而然地懂得了“秋的收獲,正是來自于春的耕耘”。一個學生總結說:“這種耕耘,是人,是自然的風、雨、雷、電,也是時光流逝的賜予。”周世恩很驚喜,當教學跳出了空間的限制,學生的思維和語言一下子得到了激活,創新能力、個性發展也得到了呈現,“童心和歡樂重返他們純真的臉上”。

對于自己開發的課程,周世恩笑稱“有些像中國的菜、西方的餅”。菜和餅是主料食材,但烹炒之中夾雜了不少佐料,辣椒、胡椒、味精、醬油……課程開發也是如此,有一條學科教育、素質教育、道德品質養成的主線,但是在主線之下還埋藏着許多分支,知識融合、學科交叉、學習方式多元化的痕迹明顯可見。“有趣的課程應該是一道菜,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足夠熱辣鮮猛,學生才能吃得過瘾、學得盡興。”周世恩說。

這一次的課程開發,學生收獲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周世恩說不清楚。但他覺得,如果有一節課或者有那麼幾節課,能讓學生突然感悟到一些新的東西,感受到快樂和幸福,這就是收獲。“快樂和幸福,對于現在的學生來說,對于快節奏的童年來說,實在是太難得了。”周世恩不無感慨。

拆分 合并:像搭積木一樣設計“短課程”

有了一次成功的嘗試,以“好玩、簡單”為設計理念的一系列課程,就在周世恩的“鼓搗”之下漸次新鮮出爐了。

除了秋季,春季也是開學季,那就開發3節課的課程——“向春天出發”。課程分為3個主題:鬧春、尋春、種春。鬧春以“對聯”為核心,進行對聯創作、評選、張貼儀式,切合開學熱鬧喜慶的氛圍;尋春以“找春天”為主線,融合美術、寫作、自然課程,滲透“隻有耕耘,才有收獲”的德育理念;種春以“種植”實踐活動為依托,讓學生趁着大好春光種下種子,借助種子的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勞動習慣。

“玩轉圖書角”是一門班本課程,這是周世恩建設班級圖書角時開發出來的。圖書角的書櫃是周世恩自掏腰包買下來的,他拿着螺絲刀大汗淋漓地“折騰”了兩個小時,才将書櫃立起來。周世恩覺得不能浪費自己的辛苦,就将“玩轉圖書角”這門班本課程開發出來。課程一共5節課,還是遵循了“簡單、好玩”的設計原則。

前兩節課是布置班級圖書角。但這不是簡單的布置——取名,要經過全班民主讨論;設計圖書角的背景、排列圖書、設計圖書印章、制作借書卡……這些項目會“配置設定”給有意願、有特長的學生,學生深入交流後形成最終成果。後面3節課包括:制定符合班級情況的圖書借閱制度、開展班級圖書角“好書漂流活動”、舉行班級跳蚤書市等。幾節課下來,班級圖書角被盤活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了,動手能力、團結精神、民主作風也自然而然養成了。

有了“玩轉圖書角”課程,自然也有後續的“玩轉閱讀”課程。一本書怎麼讀?周世恩有自己的見解和方法,他把經典的兒童讀物進行了分類:在語言方面富有特色的兒童讀物,他提倡“賞析讀”,從不同角度賞析作品的語言特色,通過讀寫結合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在故事情節方面起伏跌宕的兒童讀物,他提倡“分析讀”,利用思維導圖作為輔助,教會學生分析故事情節,讓學生學會小說、劇本創作的基本技巧;在人物描繪方面極具神韻的兒童讀物,他提倡“雕塑讀”,分析作者通過怎樣的方法讓人物形象活靈活現、可感可觸。“玩轉閱讀”課程一共6節課,每次一本書,每次一種閱讀方法,學生不僅學會了怎樣閱讀,更在閱讀中提升了自己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周世恩将自己的這一系列課程稱為“短課程”:時間跨度不長,課時數3-5節,表面看起來比較零散,但将這幾類課程串聯起來就會發現,零散的課程會成為一個完整的閉環。以閱讀系列課程為例,當看到“玩轉圖書角”時,可能覺得還沒有觸摸到閱讀的本質;當看到“玩轉閱讀”時,就會覺得前面的課程和後面的課程相加,其實都是在為閱讀服務;當看到“我也能編一本書”時,才會恍然大悟:三門課程相加就是一門完整的“閱讀課程”。

“這有點像搭積木,搭至一半,旁觀者完全不知道在搭什麼,可是大功告成,積木所構成的建築、模型就會一一展現在旁觀者面前。”周世恩說,“原本隻是‘摸着石頭過河’,甚至有點偷懶的想法在作祟,想設計一些周期不太長的課程,沒想到無心和偷懶反而成就了連接配接起來比較完整的課程體系。”

雖然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但周世恩的确有自己對課程設計的獨特見解:課程的設計、開展不僅要接地氣,還要靈活、簡單;課程時長一節兩節也可,十節八節也行,合起來能成為一門課程,拆分了也能成為一門課程。“這樣就降低了課程設計的門檻,每個教師都能設計,也減少了教師對課程設計的畏難情緒。”周世恩說,“不過,課程設計也不妨采取逆向思維,專業化程度高或有一技之長的教師,可以高屋建瓴,先設計理念、架構,再進行課程的規劃、設計、實施。”

專業 特色:把童年做成一本書

“各種課程是為了學生的幸福成長奠基,但課程開發也會成為一名教師向專業化、特色化道路邁進的階梯和基石。”周世恩坦言,自己就是課程開發的受益者、收獲者。在課程開發道路上的不斷探索、實踐、反思,周世恩逐漸成為一名特色鮮明的教師。

周世恩喜歡舞文弄墨,閑暇時間便閱讀寫作、喝茶吟詩。他期望講台下的學生也沾染一些閱讀和寫作的氣息,用文字和閱讀豐富自己的心靈。已經國小畢業多年的學生小藝,每當談起周世恩總會吐槽“一粒種子的旅行”這門課程:“周老師真是稀奇古怪,一開學就送給我們一包種子,讓我們播種、澆水,然後記錄種子的成長,畫下種子生長的模樣,隔三岔五寫觀察日記,最後還舉行了一次班級花卉展、花卉攝影大賽,整整一個學期我們都被這一粒種子‘糾纏’着。”小藝雖然說是“糾纏”,但她也說“這樣有趣的課忘不了”。

周世恩贈送的一粒種子,讓小藝告别了寫作的恐懼和困難,至今她的國文成績都很優異。“三年級上學期的十幾篇周記,有一大半寫的都是與這粒種子相關的事情。”小藝笑着說。“一粒種子的旅行”就是周世恩精心設計的特色課程,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解決學生沒有寫作素材的問題”。

以“閱讀與寫作”為軸心,周世恩開發了一系列課程,“百字作文”“投稿必中”“漫畫人物”……一門門有趣的課程引領着學生在文學的青草地漫溯。在這些課程中,周世恩最滿意的是“為童年出一本書”。課程隻有5節課,跨度卻是一個暑假。即将放暑假時上第一、第二節課:點明出書的意義,為童年留下一篇精彩;指導出書的方法,包括取書名、編目錄、寫前言、選文章、插圖檔等。第三節課長達一個暑假,内容是學生寫一篇不少于5000字的小說,然後與父母一起完成這本小說的編撰、排版、印刷。第四、第五節課進行圖書分享、展示、拍賣。“一本書就能記錄下精彩的童年,多好!你們當了父母之後,還可以跟自己的孩子吹吹牛——你看,老爸老媽當年可是出過書的人!”周世恩最喜歡跟他的學生講這一句話。

在周世恩看來,學校教育是以課程作為載體的,學校的一切文化、特色都來源于課程,同時也反哺課程。有特色的課程滋生有特色的文化,然後延伸至環境、活動等方方面面,進而塑造有特色的班級、有特色的學生。“課程是綱,而文化、特色是目,打造好特色課程,便能綱舉目張,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周世恩說。

2021年,周世恩帶的六年級學生要畢業了,他萬般不舍,總想給學生留下一點什麼。于是,他整合國文、綜合實踐活動等學科,設計了一門5課時的班本課程“我們的畢業禮”。周世恩說,當他在音樂聲中念着自己給每一個學生精心撰寫的“嵌名對聯”,與他們一一握手告别時,學生早已泣不成聲。按照規則,握手告别後學生要收拾行裝離開教室,可是他們不願意,一直在窗外看着、瞧着……參與的家長也說:這樣的畢業儀式感人而幸福,令人難忘又促人成長,“孩子雖然流淚了,但淚水裡不僅是傷感,還有滿滿的幸福”。

一名教師,怎樣才能設計出好的課程?

面對這個問題,周世恩回答:“如果你下定決心給學生留下一些快樂和幸福的感覺,一門好的課程就會在你的教育裡出現!”從周世恩的聲音裡,可以聽出他的溫暖和堅定。

《中國教師報》2021年10月27日第7版

作者:本報記者 金 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