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代置業賣子融創,這筆6.93億的交易隻是開始?

(文/張玉 編輯/馬媛媛)11月1日早間,融創服務和當代置業旗下物業公司第一服務雙雙釋出公告,宣布融創服務将以6.93億元,收購第一服務3.22億股股份,占第一服務已發行總股本的32.22%,每股對價為2.15元。

與此同時,公告稱,此次收購完成後,新百利融資可能将代表融創服務投資(三)有限公司(即要約人)提出無條件強制性現金要約以收購第一服務全部剩餘股份。

11月1日,第一服務股份開盤即高開高走,截至收盤報2.16港元/股,大漲57.66%。

對于企業發展相關問題,11月1日,當代置業相關負責人回應觀察者網表示,一切以公告為準。

剩餘股份也或“賣身”融創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此次确認收購的部分,第一服務剩餘的股份也有意“賣身”。根據公告,此次收購交易完成後,要約人及其一緻行動人将對剩餘股份作出要約。

如果在寄發相關檔案後的四個月内,要約人已經按照規定收購了不少于90%的要約股份及90%無利害關系股份,那麼要約人有權強制收購剩餘的未根據要約收購的股份。完成強制性收購後(若适用),第一服務将成為要約人的全資附屬公司,根據上市規則将向聯交所申請退市。

當然,公告表示,如果要約人沒有強制收購要約項下未由要約人收購的剩餘股份,要約人将采取必要措施確定第一服務控股将維持足夠的公衆持股數量。

也就是說,第一服務剩餘的67. 78%的股份未來也有可能被融創要約收購。

不過,第一服務方面提醒,相關要約将在股份轉讓協定完成後作出。要約可能會也可能不會作出。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管理層賣方承諾,管理層股份轉讓協定交割後,倘要約人要求,劉培慶及龍晗應簽署并傳遞相關第一服務公司董事或其他職位的辭職信。此外,公司将盡最大努力促使剩餘核心管理層繼續留任及目标集團保持員工穩定。

據悉,劉培慶為第一服務的執行董事,聯席首席執行官兼總經理,主要負責制定及執行第一服務戰略業務目标及監督第一服務物業管理業務的日常管理及整體營運。龍晗是第一服務的非執行董事,主要負責制定及上司本集團的整體發展戰略及業務計劃。

公告顯示,第一服務位列2021年中國物業企業百強榜TOP23,公司于2020年10月在香港聯交所上市,主要從事物業管理服務和綠色人居服務。

截至今年6月30日,第一服務的合約建築面積為7299.4萬平方米,在管建築面積為5320.2萬平方米,大部分位于北京、西安、長沙、太原等一二線城市。非住業态涵蓋辦公樓、醫院、高校、産業園等。

從公司目前的經營發展來看,2019~2020年,第一服務分别實作營業收入6.25億元、7.72億元。2021年上半年公司實作營業收入5.09億元。

2019~2020年,公司除稅前利潤分别為1.07億元、1.24億元。今年上半年公司除稅前利潤為9323.4萬元。

“割肉”物業能否纾困?

衆所周知,疫情以來,物業股當下正處于快速發展期。其市場估值和發展前景也有目可睹。而當代置業之是以選擇在此時“割肉”物業,與公司目前所遭遇的流動性危機不無關系。

10月26日,當代置業公告稱,因宏觀經濟、房地産行業環境以及新冠疫情等多種因素的不利影響,導緻公司出現預計之外的流動性問題。公司于2021年10月25日到期的12.85厘優先票據本金及應計但未付利息的還款安排未能于當日完成。截至公告當日,當代置業已發行票據的本金總額為2.5億美元。

官宣美元債違約的背後,當代置業也曾多方嘗試“自救”,今年10月11日,當代置業釋出公告表示,尋求将2021年10月25日到期、票息12.85%的優先票據贖回35%後,剩餘部分到期日延長三個月,以改善流動性和現金管理,避免任何潛在的償付違約。此外,公司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兼控股股東張雷和公司總裁兼執行董事張鵬有意向集團提供約8億元的股東貸款, 并預期于未來2~3個月内完成。

不過,10月20日,當代置業就釋出了終止關于2021年到期的12.85厘優先票據的同意征求。

值得一提的是,10月23日,為了穩定集團員勞工心,當代置業董事會主席張雷及總裁張鵬給員工發了一封内部信。

信中稱,當代置業一直堅守綠色科技發展之路,希望通過領先的綠色科技在行業内占有一席之地,但在一再嚴峻的形勢之下,還是遇到了相當的資金承壓問題。對于這一次債務問題,公司采用了資産處置、股東借款、戰投方引入等方式,在形勢更加嚴峻的情況下,有幾項工作沒有達到預期的結果,導緻此次風險出現。不過,工作持續推進,公司資産處置和大股東借款會陸續到位,公司将第一時間保證職員的權益。

此外,針對員工擔心的公司旗下理财産品“職員寶”兌付問題,10月25日,當代置業管理層在會上表示,公司會保證至少本金能夠還給員工,歸還時間預計在今年年底。

值得一提的是,Wind資料顯示,截至目前,當代置業未來仍有4筆海外債需要償還,最近的一筆到期日為2022年2月26日,目前餘額為2億元。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