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被譽為“華夏文明搖籃”,“五千年文明看山西”,有“中國古代文化博物館”之稱。一縷曙光“垣曲曙猿”、一堆聖火“西侯度火燒骨”、一座都城“陶寺遺址”,見證了最古老的人類起源和文明演進。從堯都平陽到近代“睜眼看世界”尋求救國救民真理而邦國更疊的紛争興替,三晉大地形成了獨具特色、荟萃古今的人文厚度;一經探究,便會驚起一片無邊的浩歎。
陶寺遺址
考古表明,遠古時代,山西南部是人類初曙的起源地。運城垣曲縣“世紀曙猿”化石的發現,把類人猿出現的時間向前推進了1000萬年。約在180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晉南地區繁衍生息,其中運城芮城縣西侯度文化遺址發現的火燒骨,把中國範圍内發現的人類用火曆史向前推進了100萬年;約在10—2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在山西汾河兩岸和大同、朔州一帶,已經出現了比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新石器時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經成為當時諸多邦國的中心。對臨汾襄汾縣陶寺遺址的發現和研究成果表明,這裡是帝堯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國所在區域。這使大緻在距今4500年前後中國史前傳說的堯舜禹時代由傳說成為了信史,中華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證明。

平遙古城
平遙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平遙縣内,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被稱為“儲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産獲得成功的兩座古城市之一。
2009年,平遙古城被世界紀錄協會評為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2015年7月13日,平遙古城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點。
平遙古城是中國古代城市在明清時期的傑出範例,為人們展示了一幅非同尋常的文化、社會、經濟及宗教發展的完整畫卷。2017年11月19日,獲得年度旅遊目的地聲譽獎。
解州關帝廟
解州關帝廟地處運城市解州鎮西關,北靠鹽池,面對中條山。解州關帝廟建立于隋開皇九年(589年),宋、明時曾擴建和重修,關帝廟總面積22萬平方米,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式道教建築群和武廟,被譽為“關廟之祖”、“武廟之冠”。廟内懸挂有康熙禦筆“義炳乾坤”、乾隆欽定“神勇”、鹹豐禦書“萬世人極”、慈禧太後親書“威靈震疊”等匾額,代表建築是“春秋樓”。
解州關帝廟景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國家4A級旅遊景區,“關公信俗”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關公文化節”被評為中國十大人物類節慶活動之一。2012年,“關公文化建築群”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錄。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于大同市西郊17公裡處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裡,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龛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和天水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機關,2001年12月1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2007年5月8日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上黨神話
在山西長治,這個被蘇東坡譽為“天下脊”的地方,一連串的神話傳說起源于此。人們耳熟能詳的“女娲補天”、“神農嘗草”、“精衛填海”、“羿射九日”等經典中國神話,都是誕生于這片土地。
著名學者劉毓慶據此斷言:中華文明的曙光從上黨盆地升起!上黨神話在中華史前神話傳說中,占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是中國遠古神話的淵薮。上黨神話涵蓋了中華文明久遠而又博大的内涵,折射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意志。
春秋霸主晉文公
晉文公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先秦五霸之一,與齊桓公并稱“齊桓晉文”。
晉文公在位期間拔擢賢能、強大晉國;聯秦合齊、保宋制鄭;勤王敗楚、稱霸春秋,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三家分晉
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晉國的軍政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互相傾軋。後來趙把範、中行氏滅掉後,公元前453年又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
在曆史上,“三家分晉”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司馬光将其列為《資治通鑒》的開篇之作。
晉陽古城
晉陽,太原故城,始建于春秋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焚毀于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79),最早見于《左傳》魯定公十三年“秋,趙鞅入于晉陽以叛”。曆史上晉陽城軍政地位特殊,曾作為趙國初都、漢晉幹城、東魏霸府、北齊别都、盛唐北京而享譽江河南北。在民族發展史中,晉陽城是中原農耕與北方遊牧文化交流、融合的紐帶和舞台,也是各族人民長期共同生活謀求發展的和睦家園。如今,這座淹沒于綠野村莊之下的家園城市,其遺址别樣的滄桑姿容依然迸發着瑰麗色彩。
丁村民居
丁村民居位于山西省襄汾縣城南4公裡汾河東岸,是明清民宅建築群。村内有明清民宅院落33座,房舍498間,占村莊大部分面積,是明清時期丁村的原有布局。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佛光寺
五台山佛光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位于五台縣的佛光新村。是以寺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貴,故有“亞洲佛光”之稱。寺内正殿即東大殿,于公元857年建成。從建築時間上說,它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五台縣南禅寺正殿,在全國現存的木結建構築中居第二。佛光寺的唐代建築、唐代雕塑、唐代壁畫、唐代題記,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都很高,被人們稱為“四絕”。
應縣木塔
應縣木塔,全稱佛宮寺釋迦塔,位于朔州市應縣城西北佛宮寺内,俗稱應縣木塔。建于遼清甯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中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國家4A級景區。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并稱“世界三大奇塔”。釋迦塔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純木結構,無釘無鉚。塔内供奉着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2016年9月,應縣木塔被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上最高的木塔。
黃河大鐵牛
又稱唐開元鐵牛。古代黃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黃河東岸,曆史上著名的蒲津橋和唐開元鐵牛也位于此處。後因黃河東移,開元鐵牛等沒入水中,悄然消失。
1988年,永濟縣博物館經過一年多的查訪勘探,于次年8月發現并出土了唐開元鐵牛、鐵人,引起各界人士關注。出土鐵牛有四尊、鐵人四個、兩座鐵山、一組七星鐵柱和三個土石夯堆。黃河鐵牛的出土,是建國以來我國首次發現黃河古渡口遺址,四尊鐵牛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重量最重(每尊45t~72t)、曆史最久、工藝水準最高的珍貴文物,在國内外極為罕見。
汾陰後土祠
後土祠是中國民間廣泛信仰的神祗,總司土地之神。後土聖母是中華最古之祖,土地最尊之神;後土祠又是海内祠廟之冠,北京天壇之源。
後土祠位于萬榮縣西南40公裡處黃河岸邊廟前村北,是中華神州大地上最古老的祭祀後土(地母)的祠廟。現存後土祠,雖不及唐宋時之壯觀,但其布局嚴謹完整,仍為國内最具規模的後土祠廟之冠。
漢武帝劉徹時,東嶽封禅,汾陰祀土,把後土祠定為國家祠廟,作為巡行之地。他一生曾六次祭祀後土,儀式隆重無比,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絕賦《秋風辭》。
從漢代至宋代,曆朝皇帝先後24次在萬榮汾陰祭祀後土。明清時皇帝祭祀後土的儀式,遷徙于北京天壇。
它作為華夏根祖文化的源頭,已越來越顯現出其深邃的曆史文化内涵。
懸空寺
懸空寺位于渾源縣恒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峰的峭壁間,素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俚語,以如臨深淵的險峻而著稱。建成于1400年前北魏後期,是中國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
懸空寺是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恒山十八景中“第一勝景”。曾入選《時代周刊》世界十大不穩定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