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晚清總理衙門老照片:所有大臣沒有編制,每月經費僅600兩白銀

1871年夏秋之際,英格蘭攝影師約翰·湯姆遜進入北京拍攝。他憑借着出衆的溝通能力,得到拜訪總理衙門的機會,為恭親王奕訢等達官顯貴拍攝了肖像。借助這些珍貴的影像資料,我們來了解這個機構,并認識其主事人員。

晚清總理衙門老照片:所有大臣沒有編制,每月經費僅600兩白銀

總理衙門的院落。

1861年3月1日,鹹豐皇帝準許成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也稱“總署”、“譯署”,辦公地點在北京東堂子胡同原大學士賽尚阿的宅邸。内設英、法、俄、美、日五個股,另設司務廳、清檔房、電報處、銀庫掌等部門。此外,還有總稅務司和同文館兩個下屬機關。

晚清總理衙門老照片:所有大臣沒有編制,每月經費僅600兩白銀

總理衙門領班大臣、恭親王奕訢。

根據最初的設想,總理衙門的職能是辦理外交和外貿。在此之前,清朝并無專門的外交機構,相關事務由禮部、理藩院、兩廣總督分擔。實際運作中,總理衙門的職能遠遠超過了外交和貿易的範圍,擴大到了一切與洋務有關的事務,諸如建工廠、修鐵路、開礦山、辦學校、派遣留學生等等。

晚清總理衙門老照片:所有大臣沒有編制,每月經費僅600兩白銀

總理衙門大臣文祥。

總理衙門的職官分為大臣和章京兩級。所有這些崗位,均非實缺,而是“差”,也稱為“入值”。換成現在的話來說,即:總理衙門沒有編制,大臣和章京都是兼職或從别的機關借調,他們的薪水、補貼等待遇,由原機關發放,總理衙門不給他們發一個銅闆。

晚清總理衙門老照片:所有大臣沒有編制,每月經費僅600兩白銀

總理衙門大臣沈桂芬。

總理衙門大臣是主管官員,由皇帝在親王、郡王、大學士、軍機大臣以及各部院三品以上堂官中選拔,一般為8人左右,多時11或12人。這些大臣分為領班(親王、郡王)、大臣、學習行走三個等級。

晚清總理衙門老照片:所有大臣沒有編制,每月經費僅600兩白銀

總理衙門大臣寶鋆。

章京是具體工作的執行人員,從内閣、各部院以及軍機處的司員和章京内選拔,輪流入值。最初規定滿漢各8人,以後陸續增至48人(滿22人,漢26人),此外還有軍機處章京兼辦總理衙門事務章京滿漢各4人。章京分為總辦、幫辦、額内章京、到署當差章京(即候補)多個層次。

晚清總理衙門老照片:所有大臣沒有編制,每月經費僅600兩白銀

總理衙門大臣董恂。

因為所有人員均為兼差,都有本職薪俸,是以總理衙門初設時辦公經費一項,每月僅有區區300兩白銀,從戶部支領。後來随着各項工作的開展,每月300兩的經費明顯不足,經皇帝同意,每月經費再增添300兩,達到每月600兩。

晚清總理衙門老照片:所有大臣沒有編制,每月經費僅600兩白銀

總理衙門大臣毛昶熙。

攝影師約翰·湯姆遜走進總理衙門大院,認識了這裡的7位大臣,并為他們拍攝了照片。他們分别是:軍機處領班大臣、總理衙門領班大臣、恭親王奕訢,軍機大臣、戶部尚書、總理衙門大臣寶鋆,軍機大臣、吏部尚書、總理衙門大臣文祥,軍機大臣、兵部尚書、總理衙門大臣沈桂芬,戶部尚書、總理衙門大臣董恂,工部尚書、總理衙門大臣毛昶熙,光祿寺卿、總理衙門大臣上學習行走成林。

晚清總理衙門老照片:所有大臣沒有編制,每月經費僅600兩白銀

總理衙門大臣上學習行走成林。

從左至右:成林、文祥、寶鋆當時在總理衙門當值的大臣還有80歲的工部尚書崇倫,湯姆遜很可能沒有見到他,未能拍下他的照片。

這些大臣并非等閑之輩,在那個年代算得上是“睜眼看世界的人”。比如,文祥說過,“外國上議院、下議院之設,勢有難行”,但其“義可采取”;董恂與人合作翻譯美國詩人朗費羅的《人生頌》,留下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英譯漢詩歌。

晚清總理衙門老照片:所有大臣沒有編制,每月經費僅600兩白銀

從左至右:成林、文祥、寶鋆。

湯姆遜敏銳地發現:“文祥、寶鋆和沈桂芬這幾位大臣享有比任何進階官員都還要高的地位,因為跟恭親王一樣,他們也是軍機處的成員。”五位軍機大臣已有四位入值總理衙門(隻有擔任同治皇帝師傅的李鴻藻未入值),是以他說,朝廷的權力中樞軍機處與掌管外國事務的部門完全是同一班人馬。難怪人們要說,總理衙門是朝廷的“第二個權力中樞”了。

晚清總理衙門老照片:所有大臣沒有編制,每月經費僅600兩白銀

從左至右:沈桂芬、董恂、毛昶熙。

總理衙門總共存在了40年的時間,從其所發揮的實際作用來說,應給予肯定評價。它将以前分散于各部管理的與境外人事物相關的全部收回,獨立承擔起複雜的涉外工作,使清朝的外交邁向了專業化的發展方向;在洋務運動中主持全國各方面的改革,極大地推動了清朝的近代化程序。1901年,根據形勢的發展,朝廷将之改組為外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