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中國曆史上一個疆域空前遼闊、文化開放包容的王朝,然而與此同時唐朝也是一個政變頻繁的王朝。李唐開國之初就經曆了玄武門之變:太宗李世民殺死兄長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後逼迫父親李淵讓位于自己。李唐王朝政變頻繁的曆史大幕由此開啟:唐朝成功的政變除了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還有神龍政變、唐隆政變,失敗的有李承乾謀反、李賢謀反、太平公主謀反、甘露政變......

開啟唐朝政變曆史的玄武門之變并不是一次偶然的事件。從東漢黃巾起義以後中國就進入了亂象頻發的時期:群雄并起、三足鼎立、八王之亂、五胡亂華、南北對峙......什麼道德、秩序、禮制以及意識形态在大争之世統統都靠邊站。在經曆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的亂世後原來的社會體系已被打破。唐朝李氏皇族本身就在南北朝民族融合的過程中混有不少鮮卑血統,是以傳統的嫡長子繼承制對李氏家族的影響相對較小。
在唐高祖李淵起兵開國的曆程中長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的沖突進一步加劇。作為父親的李淵無疑是幸運的:有李建成、李世民這樣如龍似虎的兒子守護着老李家的大唐江山。在李淵起兵創業的過程中李建成、李世民兄弟都曾立下過汗馬功勞。然而作為皇帝的李淵對誰也不會放心的——在皇權面前親情往往是脆弱的。李淵既是一位父親,同時又是一個皇帝,是以兒子們能力強對他而言就不一定完全是好事了。
作為皇帝的李淵必須想方設法在幾個兒子之間搞平衡——像利用朝臣互相牽制一樣讓幾個兒子彼此制約。他正是基于這一理念才将李建成立為太子,與此同時又讓李世民統兵征戰于外。在征戰天下的過程中李淵充分授權于每個兒子,這就使他們獲得了自行募兵的權力。這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大大提高了唐軍的作戰效率,然而這也導緻諸皇子麾下皆有一支隻聽命于自家主子的私人武裝。
在大唐王朝的開國戰争中逐漸形成了這樣一種格局:太子李建成輔佐父皇李淵治國理政,二皇子李世民率領兵将征戰四方。在打天下的過程中李建成、李世民兄弟倆面對共同的敵人尚能齊心協力,然而随着天下趨于安定以後李建成和李世民在長期的互相牽制過程中沖突越積越深:李世民在征戰過程中收攬了大量人才和人心,是以他事實上已威脅到李建成的太子地位。
李建成和李世民在大唐的開國過程中都立下赫赫功勳,可他們倆注定隻有一個人能登上皇位。成功上位的那個人不僅自己可以坐享整個天下,而且連帶他的部下和後代都能跟着雞犬升天;沒能坐上皇位的那個人隻能一輩子當一個閑散王爺,而且自己的後人也隻能是别人的臣下。這時豈止李世民自己生出了取而代之的心思,他手下的将士也無不想擁立自家主子登基以換取自己的榮華富貴。
這時的李世民實際上已成為一個政治利益集團的代言人。李建成方面自然也不會心甘情願坐以待斃。李建成面對李世民的威脅勢必會強烈反彈——無論這威脅是來自李世民主觀上想取而代之的意圖或者僅僅隻是李世民的地位已構成了客觀上的潛在威脅。在這樣的局面下無論李建成還是李世民其實都沒有任何退路,因為一旦對方登基那麼勢必會對自己進行清算。
這時二人的妻兒以及部屬勢必會在一旁煽風點火,因為一旦對方登基後展開清算行動勢必牽連到他們。由于玄武門之變最終的勝利者是李世民,是以可能很多人會下意識以為李世民在儲君之位的争奪中處于強勢的一方,然而事實上李建成和李世民在儲位之争中各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李建成作為父皇李淵明立的太子其優勢在于就法統而言由他繼位是名正言順的。
李建成的劣勢則是人望相對欠缺(注意是相對欠缺——實際上李建成的支援者也不在少數,隻是相比李世民的而言沒那麼強勢而已);李世民的優勢在于在漫長的開國戰争中收攬了大量人才和人心,然而随着國家局勢的日益安定這一優勢呈逐漸削弱的趨勢——畢竟在和平年代李世民的人望是不足以同李建成的法統抗衡的。在玄武門事變之前李建成與李世民争儲事件原本是一起宮廷政治鬥争。
宮廷政治鬥争比拼的自然是政治資本,而不是看誰手下兵強馬壯。李建成作為合法的太子擁有比李世民雄厚得多的政治資源。李建成的政治實力在當時的唐朝統治圈乃至整個關中統治核心區是遠超李世民的:李建成作為太子在平時是要協助處理一些朝政大事的。如果皇帝出處征戰或視察,那麼太子就要代行國政。當時李建成身邊還掌握了部分京城的軍隊。
李世民在打天下的過程中确實得到了不少文武人才,但這些人在邏輯上首先是唐朝的臣子。盡管這些人與李世民有着特殊的私人關系,但至少在理論上這些人是由皇帝李淵指派給秦王府的。既然這些人是由皇帝指派給秦王府的,那麼這些人的調動權自然也在皇帝手中。盡管這些人内心深處直接的效忠對象是李世民而非李淵,然而如果身為皇帝的李淵非要下聖旨調動這些人是無法抗拒的。
公元622年李世民擊破劉黑闼、進逼徐圓朗時李淵就下了一道诏書讓他把軍隊指揮權交給李元吉後隻身回朝彙報情況,不久之後這些人馬就在李建成的指揮下徹底掃除了劉黑闼勢力。公元626年突厥來襲時李淵一聲令下就把衆多秦王府武将調給了李元吉指揮。李世民手下确實有尉遲敬德、秦叔寶、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謀士猛将,然而李唐王朝的謀士猛将并非全都集中在秦王府。
太子府這邊文有魏征;武有薛萬均、薛萬徹兄弟。由于李建成長期坐鎮後方負責糧食和兵源征集,是以他真正上前線統兵打仗的時候并不多。這導緻太子府在人才數量上确實不及秦王府,不過像魏征、薛氏兄弟這些人都還是拿得出手的。況且當時唐朝實力最強的兩位名将李靖、李勣可都不是秦王府的人——他們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儲位之争中更多是保持中立。
這些在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保持中立的人在本質上仍是要聽命于皇帝李淵的,是以李淵的态度是決定儲位之争勝負的關鍵因素。李淵選擇立李建成為太子本身就說明了他的态度。在玄武門之變發生以前李建成和李世民使用各種司空見慣的宮廷政治手段展開了諸輪鬥法,然而在這一系列鬥法中李世民一直處于被太子李建成壓制的狀态。事實證明要用宮廷政治手段撼動李建成作為合法太子的地位是不現實的。
這時李世民面前隻剩一條路——就是利用自己殘存的威望迅速發動一次以軍事武力作為後盾的政變。如果真等到天下大定之時李世民将徹底失去和太子李建成對抗的資本。事實上這時的李世民已是走投無路之際被迫孤注一擲,然而李建成身為合法的太子自然不會那麼急迫去發動一場政變——畢竟這樣做的風險實在太大,若非走投無路是沒人敢輕易嘗試的。
李建成作為合法的太子似乎完全沒必要冒風險去發動一場政變。李建成和李世民盡管都是能力突出的當世人傑,然而他們兩人的能力其實是表現在不同方面的:李建成擁有更多的是陽謀,而李世民則擅長于陰謀。作為太子來培養的李建成主要精力是用在輔佐父皇治國理政上,是以他更擅長的是治理國家這樣的陽謀。至于争權奪利的陰謀也不能說他不會,然而他還是更傾向于用傳統的宮廷政治鬥争手段。
李建成從來也沒想過要用武力解決問題,他也沒想到對方會用武力解決問題。相比之下李世民在儲位之争中一開始處于不利境地:在正常的邏輯下他是當不上皇帝的,是以隻有搞陰謀搞突擊殺掉李建成才能扭轉局面。李淵和李建成最大的錯誤就在于:他們忘了自己所身處的時代是由亂世向盛世過渡的時期。李建成作為合法太子的法統優勢在這時日益占據上風,可李世民在長期戰争中積累的人望優勢也不容忽視。
可李淵、李建成、李元吉都低估了李世民在危急關頭采取斷然手段的決心,是以始終熱衷于通過牽制平衡的宮廷政治手段對付李世民。這時的李世民深知:如果自己按對方設定的遊戲規則玩下去注定被玩死,于是索性把心一橫發動了玄武門事變。應該說李世民放出的這一大招完全出乎李淵和李建成的預料之外,是以李世民此舉可以說是打了對手一個措手不及。
在李淵和李建成的預案中從沒設想過李世民會發動政變,可以說對此他們是沒任何準備的。李世民就是鑽了這個空子:他通過僞造诏書的方式讓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一起去見父皇李淵,而他自己則率領秦王府的私家兵馬提前埋伏在玄武門。事實上直接介入玄武門之變的軍隊并非李唐王朝的正規軍,而是太子東宮、秦王府、齊王府各自的私家兵馬。
這些私家兵馬不是領朝廷俸祿的,而是由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自己出錢供養的。是以這些兵馬直接聽命于自家主子,而不是對當朝皇帝李淵負責。這和李唐王朝的正規軍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質。玄武門之變發生時的李世民盡管并沒控制天下兵權,可對自家的這支私家兵馬卻具有絕對的指揮控制權。同樣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麾下也各自有一支唯自家主子馬首是瞻的私家兵馬。
當時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麾下各自的兵力對比大緻為:太子李建成麾下有長林軍2000人左右,而秦王李世民和齊王李元吉各自的私兵數量大約在七八百人左右。很顯然隻擁有這七八百私家兵馬的李世民并不具備挑戰父皇李淵的實力。這時的李世民即使是面對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也無優勢可言,事實上玄武門之變對他而言其實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的無奈之舉。
正因為李世民并沒必勝的把握和絕對的優勢,是以他決定在玄武門設伏打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個措手不及。可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守衛玄武門的大唐官軍會讓李世民的私人武裝在此設伏?究竟是因為李世民隐藏得好導緻他們沒能發現呢?還是他們根本就是有意放縱李世民在此設伏呢?要解釋清楚這個問題不妨先看看當時的玄武門守将究竟是誰。
其實當時唐王朝在城門管理上是有一套監督制約機制的:唐朝的城門由城門郎、監門将軍、中郎将三名官員共同管理,隻有經三名官員全部核對勘合符無誤後才能開啟城門,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其中某個官員私通外敵,以緻于威脅到皇宮的安全。當時玄武門的城門郎是常何、中郎将是呂世衡、監門将軍是敬君弘。正是這三個人在關鍵時刻站在了李世民一邊,進而鎖定了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中的勝局。
這其中常何早年曾參加李密的瓦崗軍,投奔李唐王朝後最先跟随的就是秦王李世民。太子李建成與李世民鬥法時雙方都曾挖對方的牆角,而常何就在這一過程中被李建成挖了過去,不過從玄武門之變中常何的表現來看:李建成是給自己挖來了一顆定時炸彈,事實上常何很有可能在太子身邊一直扮演着李世民的心腹内應角色。與此同時監門将軍敬君弘也是站在李世民一邊的。
本來進入玄武門的任何人都是不準攜帶兵器的,然而敬君弘卻公然放縱李世民的人馬攜帶兵器進入玄武門。玄武門事變的當天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入宮後常何就關閉了玄武門。這就等于是将東宮和齊王府的援兵給擋在了外面,進而保證已提前埋伏在玄武門的李世民的人馬有充足的時間消滅李建成和李元吉帶入宮中的人馬。李建成和李元吉帶進宮的人馬數量相當有限且沒攜帶任何兵器。
這就使他們在和秦王府人馬的火并之中盡顯劣勢。然而當尉遲敬德率領的秦王府70騎兵趕到時剛才還将東宮和齊王府援兵擋在外邊的常何、敬君弘等玄武門守将居然放行了。這就屬于明顯的拉偏架了。正是尉遲敬德帶來的這70名騎兵在關鍵時刻發揮了關鍵作用。當時李世民已殺死了李建成,但李世民自己卻被李元吉奪過手中的弓箭,幾乎險些被李元吉用弓弦勒死。
正是尉遲敬德帶來的這70名騎兵射殺了李元吉,否則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儲位之争說不定到頭來便宜了李元吉。至此李世民已徹底控制宮中局勢:盡管大唐王朝的朝臣和正規軍此時仍聽命于李淵,然而在禁宮之内李世民由于對自家私兵和玄武門禁軍的控制,進而就在宮内形成了局部兵力優勢。這時李建成東宮和李元吉齊王府的兵馬在馮立和薛萬徹帶領下在殺死了拉偏架的敬君弘之後闖入玄武門内。
李世民的手下見對方人多勢衆不免慌張。可李世民本人很明白目前的局勢:盡管對手人多勢衆,可太子和齊王已死,是以東宮和齊王府的兵馬已是失去主子的烏合之衆。李世民讓尉遲敬德拿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頭給東宮和齊王府的人馬看。這些人一看主子已死就知道大勢已去。帶頭的馮立對手下說:“我們殺了敬君弘等人算是給太子和齊王報了仇。如今繼續厮殺下去也沒什麼意義,現在大家還是各自逃命吧”。
薛萬徹本來想帶人攻擊秦王府,然而這時手下的人馬都已人心渙散。最終東宮和齊王府的人馬大多選擇接受馮立提出的逃命的方案。薛萬徹見沒幾個人聽自己的就隻好帶着為數不多的幾個手下逃入深山,直到後來李世民坐穩江山後赦免東宮和齊王府的舊部時他才帶着手下歸順了李世民。馮立、薛萬徹帶領的這部分人馬不是李唐王朝的正規軍,而是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私家兵馬。
他們主要是為了救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駕,然而等他們攻入玄武門時李建成、李元吉都已被秦王府的人殺了。東宮和齊王府的人馬見到大勢已去就作鳥獸散了,随後李世民讓部下尉遲敬德穿着盔甲、持着長矛去見父皇李淵。這時李淵就算想召喚正規軍前來救駕也無法穿越李世民的包圍圈,那年代又沒手機可以通知外面,李淵面對已近在咫尺的尉遲敬德又能為之奈何?
當然李淵身邊也并不是一點人馬也沒有——畢竟皇宮裡面再怎麼也會布置部分兵力對皇帝進行貼身保護的。據《舊唐書》記載:尉遲敬德去見李淵是南衙北門兵馬及二宮左右猶相拒戰。這些皇帝的貼身護衛們在這時仍準備誓死保護皇帝陛下。如果雙方真要動起手來勝負仍未可知,然而這時的李淵已沒任何選擇:盡管他手中仍有一部分兵馬,然而李世民已在宮中形成了局部兵力優勢。
如果雙方動起手來無非不過是個兩敗俱傷的結局。這時的唐朝統治根基尚不穩固,如果這時發生父子相争之事不是什麼好兆頭。盡管李淵還有其他的兒子,但均為庶出且大多年幼,不足以安定大唐天下;在開國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就是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個兒子。如今李建成、李元吉已死,也就剩下李世民堪當大任,如果李淵和李世民強行對抗無非不過就是父子徹底反目。
如果李淵真要和李世民鬧個兩敗俱傷,那麼這江山是否還姓李怕就難說了。在這樣的局面下李淵明智地選擇退讓:尉遲敬德請李淵下旨令諸軍兵并授秦王處分,而李淵隻好同意把自己最後掌握的宮廷禁軍的指揮權移交給秦王李世民。既然身為皇帝的李淵自己都預設李世民搶班奪權的行為了,那麼朝臣和軍隊自然也就不會再說什麼了。至此玄武門事變以李世民的全勝畫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