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瑞那達(Grenada)是一個位于委内瑞拉東北方約160公裡的加勒比海上的小島國。由主島格瑞那達和主島北方的卡裡亞庫島(Carriacou)、小馬提尼克島(Petit Martinique)等組成。總面積344平方公裡,人口11萬,以黑人和混血種人為主。
以下内容是我喝了一瓶可樂後寫的,大家随便看看~~
曆史上的格瑞那達于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被哥倫布船隊發現,由于島的形狀酷似石榴,是以得名為“格瑞那達”(西班牙語意為石榴)。忙着從南美掠奪金銀的西班牙人并沒有把這個小島放在心上,過了一個多世紀後,法國人乘虛而入,1650年(清順治七年)好心的印第安人收留了法國人,讓他們建立定居點。但法國人馬上鸠占鵲巢,于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将格瑞那達變成殖民地。歐洲七年戰争(1756-1763),法奧(法國-奧地利)聯盟不敵英普(英國-普魯士)聯盟,根據戰後簽訂的《巴黎條約》,格瑞那達殖民地被割讓給英國。期間雖然被法國重新奪回,但1783年(清乾隆四十八年)的英法西《凡爾賽條約》正式确認該島屬于英國所有。
由于香料群島被荷蘭人占領,為了從香料貿易中分得一杯羹,英國人殖民期間,在島上開辟種植園,利用黑人奴隸種植肉豆蔻。至今格瑞那達仍然是僅次于印度尼西亞的全球第二大肉豆蔻出産國。同樣因為奴隸貿易和種植園強迫勞動的關系,形成了現在格瑞那達的人口中黑人和混血種人占比超過95%的結構。
二戰後的民族獨立運動,作為殖民地的格瑞那達也于1974年獲得了獨立。但獨立後的格瑞那達形成了軍政府獨裁的局面。但軍政府的吃相太難看,從獨立之後直到1983年,格瑞那達發生了多次政變,僅有數百人規模的軍隊也在政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由于格瑞那達的獨立原本是以勞工運動的方式發起的,這背後也有着古巴和蘇聯支援的影子。
1983年的那次政變,“一般親蘇并不反美”的畢曉普政權被颠覆,上台的是“十分親蘇極端反美”的科爾德,蘇聯和古巴此時已經在格瑞那達進駐軍隊,修建機場。從越南戰争的泥潭中拔出來的美國坐不住了。裡根政府開始策劃一場低烈度戰争來重塑格瑞那達親美政權。于是在1983年10月24日,裡根簽署了入侵格瑞那達的作戰方案,代号“暴怒行動”。當然為了面子上過得去,美國還找了牙買加、巴貝多等6個小弟敲邊鼓。在美國的航母和兩栖攻擊艦編隊的進攻下,格瑞那達政權一觸即潰。同時,這種殺雞用牛刀的快速軍事行動,也使得古巴和蘇聯完全沒有反應和馳援的時間。
1984年,美國人通過操縱格瑞那達大選,選出了自己滿意的親美政權,這個小國家聊勝于無的軍隊也解散了,隻留下了不多的警察力量。恢複平靜的格瑞那達,也終于逐漸消失在國際視野中,作為美國的後花園,過着仰人鼻息的日子。除了戰史的記載,人們也逐漸遺忘了那場一邊倒的戰争。
入侵格瑞那達的戰争,對于美國而言,是冷戰後期開始轉入對蘇反攻的一次預演,加上這之後的入侵巴拿馬,美國人在海灣戰争前,完成了軍事轉型。而内部思想混亂,陷入阿富汗戰争的蘇聯,也慢慢地顯露出了敗象。
格瑞那達,說到底,這樣的位置,這樣的國力,雖然掙紮過,折騰過,但最終也隻不過是美國砧闆上的那塊肉而已~~

格瑞那達
早一點的行政區劃圖
晚一點的行政區劃圖
老地圖
美軍入侵格瑞那達圖
格瑞那達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