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劍齒象起源于中國的年代學證據被發現

劍齒象起源于中國的年代學證據被發現

劍齒象是長鼻目真象科劍齒象亞科已滅絕的一屬,在上新世和更新世的亞洲大陸最為繁盛。最早的劍齒象出現于晚中新世,最晚可以生存到晚更新世。目前對于劍齒象的起源存在兩種觀點:傳統觀點認為劍齒象起源于亞洲,而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其起源于非洲。目前在我國有甘肅蘭州盆地和山西榆社盆地2個地點産出了晚中新世的劍齒象化石,其中榆社盆地劍齒象化石通過磁性地層學确定其年代約600萬年,而蘭州盆地的劍齒象化石年代目前隻受到伴生哺乳動物群的生物地層年代學制約,即隻知道位于晚中新世,缺乏更加準确的年代。另外一方面,在非洲肯亞發現的最老劍齒象化石年代約為700萬年,比我國榆社盆地的劍齒象化石年代早了大約100萬年,這為劍齒象起源于非洲提供了證據。是以,蘭州盆地劍齒象化石的準确年代對揭示劍齒象的起源至關重要。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敖紅聯合國内外同行,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的共同支援下,對蘭州盆地蘊含劍齒象化石的邢家灣剖面開展了詳細的磁性地層年代學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建立的邢家灣剖面磁性地層序列與晚中新世标準極性年表存在兩種對比方案(圖1)。一種對比方案表明邢家灣剖面記錄了從C5r.2n到C4n.1n的極性帶,剖面年代約為11.6–7.6 Ma。邢家灣動物群位于C5r.1r 和C5n.2n極性帶的界線附近,其年代約11 Ma。另外一種對比方案表明邢家灣剖面記錄了從C4An.2n到C3n.2n的極性帶,剖面年代約為8.9–4.8 Ma。邢家灣動物群位于C4r.1r 和C4n.2n極性帶的界線附近,其年代約8 Ma。

這一研究表明邢家灣動物群蘊含的劍齒象化石年代至少800萬年,也可能達到了1100萬年,這兩個年代都比非洲的劍齒象出現的年代要早,是目前全球最早的劍齒象化石。是以這為劍齒象起源于亞洲的傳統觀點提供了新的年代學證據,而且劍齒象應該是從我國蘭州盆地走出,逐漸遷移到非洲的(圖2)。此外,在邢家灣動物群的哺乳動物中既有森林型物種,也有草原型物種,這說明蘭州盆地在晚中新世具有森林和草原混合的植被類型,與現今幹旱–半幹旱草原植被類型顯著不同。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Ao et al. New magnetochronology of Late Miocene mammal fauna, NE Tibetan Plateau, China: mammal migration and paleoenvironments.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6, 434, 220–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