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0月22日至23日,北大新工科國際論壇(2021)“生态文明與環境健康”分論壇在京舉行。“生态文明與環境健康”系北大新工科國際論壇(2021)下設的九個分論壇之一,吸引了近百家機關的200餘名專家、學者、企業和行業代表參會。本次分論壇以“生态文明與環境健康”為主題,面向生态文明引領下的“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标,旨在進一步促進北大新工科中環境健康相關領域的教學科研與學科的建設和發展。論壇由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主辦。
10月23日上午,北大新工科國際論壇(2021)“生态文明與環境健康”分論壇的第二場專題報告會“‘雙碳’目标與産學研合作”在北京大學中關新園群英廳舉行。本次專題報告會由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李振山教授主持。
深圳市能源環保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倬舸,國能龍源環保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高建強,中節能碳達峰碳中和研究院院長、中節能生态産品發展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霍中和,華為中國政企生态環境系統部技術總監于洋,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産學研中心主任傅濤,中節能鐵漢生态環境股份有限公司聯席董事長、北京大學深圳校友會會長、深圳市生态學會理事長劉水,北控集團副總經理兼北京控股董事會副主席姜新浩,北京雪迪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敖小強,E20環境平台執行合夥人、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北京國能中電節能環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白雲峰,中海昊華環境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羅永泉,北京中斯水靈水處理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陸偉東,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室主任、學術帶頭人陽平堅,西西環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董震、北京大學科技開發部技術轉移中心主任助理江岚出席論壇。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朱彤教授在緻辭中談到,新工科建設是面向世界範圍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浪潮奔騰而至給出的主動應答和中國方案,産學研合作是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發展的重要方向,北京大學環境領域的新工科建設需要同産業技術緊密結合,推動減污降碳的綠色創新技術,實作産學研的全面貫通,促進創新鍊與産業鍊的互惠并進、融合發展。為此,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專門成立了産學研中心,并聘請傅濤博士為中心主任。朱彤表示,學院未來将全面推動與國内外能源環保企業的長期穩定合作,促進雙方資源互補和科研合作,推動新工科背景下環境領域的産業科技創新。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李天宏研究員代表學院分别與國能龍源環保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高建強,深圳市能源環保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倬舸簽署合作架構協定書,旨在将産業力量、人才力量、科研力量充分集聚,為科技創新搭建橋梁和紐帶,加快推動環境領域科技創新與産業應用。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與國能龍源環保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定
(左為國能龍源環保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高建強,右為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李天宏研究員)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與深圳市能源環保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定
(左為深圳市能源環保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倬舸,右為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李天宏研究員)
在主旨報告環節,李倬舸以“雙碳戰略下深能環保綠色低碳創新實踐”為題分享了深圳市能源環保有限公司針對固體廢棄物處理技術領域的低碳技術研發、綠色管理政策與創新實踐行動。深能環保一直是環境領域綠色低碳的創新者,業務涉及生活垃圾、有機固廢、市政污泥、危廢醫廢、建築廢棄物、工業廢水等城市廢棄物處理處置以及智慧環衛、行業技術咨詢等領域,通過遍布17省45個城市的百餘個項目,深能環保積極貫徹“大固廢全周期閉環管理”理念,優化智慧能源系統配置,并不斷将深圳經驗和模式帶向全國。他認為,固廢領域低碳發展的理念與路徑必須包含三個關鍵環節,一是建構碳核算标準與名額體系,二是突破固廢低碳利用技術瓶頸,三是打造零碳/負碳固廢協同園區。李倬舸分别從垃圾處理碳核算與能耗限額标準,垃圾處理與污染物排放控制及智慧低碳管理技術,以及打造高效協同的零/負碳循環園區三個層面闡述了深能環保的低碳發展路徑。
深圳市能源環保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倬舸作主旨報告
“雙碳”背景下,煤電行業再認識、再定位和重新出發成為當下的一個重要課題。國能龍源環保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高建強分享了龍源環保在“雙碳”背景下面向煤電高品質發展路徑的探索與實踐。高建強表示,龍源環保隸屬于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是我國第一家電力環保企業。他認為,煤電的主體地位在相當長時間内不會動搖,煤電的高品質發展離不開“技術可實作、經濟可承受、模式可推廣”三要素,推動煤電的多元化功能發掘、推進煤電與城市功能的協同耦合是一個巨大的降碳過程。結合龍源環保在煤電環保領域的探索和實踐,高建強闡述了煤電行業高品質發展要經曆三次疊代:過去的1.0時代,我們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清潔高效煤電體系;當下2.0時代,我們在“協同共享”的理念下,建設“融入城市綠色發展的生态共享的燃煤電站體系”;面向未來的3.0時代,即智慧低碳時代,煤電行業将作為“綜合能源&生态中心”,以極緻的清潔化、高度協同化、真正智慧化,推動自身的極緻完善和工業系統中功能定位的完善。
國能龍源環保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高建強作主旨報告
中節能碳達峰碳中和研究院院長、中節能生态産品發展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霍中和分享了中節能對“雙碳”目标的認識、實踐和行動方案。霍中和表示,實作雙碳目标将推動産業系統性變革,促進能源系統全面清潔低碳轉型,引領氣候投融資浪潮。作為央企中唯一一家以節能減排與環境保護為主業的産業集團,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積極建構以節能、環保、新能源、健康為主業闆塊,以節能環保綜合服務為強力支撐的業務格局,旗下中節能咨詢有限公司專門成立中節能碳達峰碳中和研究院,面向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提供政策咨詢、降碳技術支援以及全鍊條涉碳咨詢産品。圍繞“雙碳”目标,中節能将分三步走:在2030年前“雙碳”工作取得顯著進展;到2040年左右實作營運碳中和;到2060年帶動供應鍊碳中和,力争實作負碳排放貢獻。
中節能碳達峰碳中和研究院院長、中節能生态産品發展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霍中和作主旨報告
華為中國政企生态環境系統部技術總監于洋以“數字底座賦能智慧環保創新應用”為題分享了華為積極探索利用ICT技術,打造綠色聯接,建構環境智能,用科技守護自然的理念與案例。于洋介紹,華為于2018年成立生态環境系統部,以“平台+生态”的戰略,與業内研究機構、服務供應商等聯合創新,助力生态環境領域的數字化轉型。通過“築雲、聚數、賦能”,從底層雲資源供給、網絡傳輸、安全保障、資料彙聚、共享融合到資料賦能,華為希望與業界夥伴共同攜手,以 “無處不在的聯接+數字平台+無所不及的智能”,建構開放共赢的生态系統。通過AI 守護全球生物多樣性、固廢智能體落地江蘇、“一網通管”協同共治以及海漂垃圾全景智能監控等4大典型案例,于洋生動闡述了華為生态環境數字化整體解決方案。
華為中國政企生态環境系統部技術總監于洋作主旨報告
傅濤分享了“環境領域産學研機制的思考”。他指出,在一個充分産業化和市場化的行業中,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僞命題。然而目前,環境領域的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産學研合作存在“兩張皮”。傅濤表示,這些問題的原因在于,企業以獲得工程項目為導向,而研究機關則以解決具體問題為導向。雙方未能形成合力。産業化具有連續性、标準性、集約性,真正的産業應用是市場土壤長出來的,然而以問題為導向的科研項目卻難以解決産業化問題。在新時代生态環境治理更新檔口,産業力量已經逐漸發展壯大,跨越産業化鴻溝需要多方努力。作為北大環境産學研中心的主任,傅濤表示,中心将從四個層面着手推動産學研工作:一是以産當頭,需求導向,産學研的龍頭是“産”,必須面向特定客戶特定場景的特定需求;二是以産品開發帶動研發,圍繞特定産品才能組織持續科技研發;三是雙向輔導、柔性連接配接,做科學家的商業“經紀人”,為企業做創新訓練營;四是開放機制,面向國際。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産學研中心主任傅濤作主旨報告
分論壇的第二場專題報告會聚焦産業科技創新,來自環境領域産學研各界的專家代表們共同探讨了“雙碳”目标與企業發展的關系、産學研合作助力“雙碳”目标的路徑,并分享了以創新技術助力環保攻堅、促進環境品質提升的實踐經驗。與會代表們進一步圍繞綠色科技創新鍊與産業鍊如何更好融合,科技成果如何産品化、産業化等問題展開交流讨論,為産學研一體化的國家綠色科技戰略力量的形成凝聚智慧與合力。
文章來源:中國固廢網;
首圖來源:網絡;
聲明:本平台系資訊釋出平台,如若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