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娛樂至si》這本書給我很大的啟發

《娛樂至si》這本書給我很大的啟發

作家是美國的尼爾·波茲曼,他是世界著名的媒體文化研究者、批評家。他對後現代工業社會有着深刻的預見,對媒體文化有着深刻洞見。

大學的時候選擇新聞傳播學的人應該會知道麥克·盧漢這個人,他提出媒介即資訊。但是尼爾.波茲曼不這麼認為,或者說,認為這種說法已經過時了。媒介并不是資訊,而是暗示、隐喻。那麼資訊是怎麼一步一步演變到暗示、隐喻甚至是虛假這個地步的呢?他舉例林肯的辯論,在那個時代辯論是非常流行的,當時林肯還是個無名小卒,他和另一個人辯論,這一場辯論能夠持續7個小時,大家可以聽一半之後回家吃飯,然後再回來津津有味地聽。他們說的都是充滿邏輯的書面語,在現在你根本不能想象你可以憑借耳朵去消化這大量的語言并且還感興趣。

《娛樂至si》這本書給我很大的啟發

那麼這種轉變是怎麼來的?當18、19世紀美國印刷時代占統治地位的時候,這個時期的公衆話語是事實跟觀點有序而明确的結合,因為當你要把一件事付諸紙上的時候你必須要有邏輯,必須采取書面語,必須嚴肅。

而當電報出現,這個平衡就被打破了,人們感興趣的不再是消息本身而是距離。比如說,遠在中國的你得到了一份電報,上面就一句話:英國女王死了。你震撼的不是這件事本身,而是,我的天這麼遠的國度發生的事竟然我這麼快就知道了。這個時候資訊的價值不再取決于其在社會和政治對策中的作用而取決于它的遙遠端度和擷取速度。

《娛樂至si》這本書給我很大的啟發

而到了電視時代,所有的内容則都以娛樂形式展現。不妨留意以下電視節目中最嚴肅的新聞,之前要有一段音樂,再注意一下播報員,首先他必須相貌端正,并且不管在播報殺人放火還是自然災害,都保持着波瀾不驚的表情。作家提出,電視新聞是娛樂形式而不是為了教育反思或淨化靈魂。

這本書裡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尤其是如果讀過烏托邦三部曲的人可以看看,作家還在書中把它們做了大量的對比。

這本書讓我想起了一部電影《夢之安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