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4位“杜尚獎”藝術家,在紅磚美術館如何“沿着本沒有的路行進”

14位“杜尚獎”藝術家,在紅磚美術館如何“沿着本沒有的路行進”

《殷勤的印第安人》克萊芒·科吉托爾,2017

14位“杜尚獎”藝術家,在紅磚美術館如何“沿着本沒有的路行進”

《漏鬥舞台》,貝特朗·拉馬什,2008-2015

在戰火彌漫的“一戰”期間,身處奧斯曼帝國的亞美尼亞人遭遇了殘酷的滅絕性屠殺。研究者普遍認為,在1914年至1918年間,超過100萬亞美尼亞人在驅逐過程中死亡或被屠殺。亞美尼亞大屠殺也與納粹猶太人大屠殺、盧旺達種族大屠殺并稱為“20世紀三大種族屠殺”。

1920年代,一群亞美尼亞女孩在黎巴嫩的孤兒院作坊制作美麗的地毯,很多就是1915年亞美尼亞種族滅絕的幸存者。這群亞美尼亞女孩曾制作一面長5.5米,寬3米的巨幅地毯贈送給了美國白宮,那是400名女孩耗時18個月編織完成的。然而,出于多種複雜的原因,這張地毯很少在白宮露面。

14位“杜尚獎”藝術家,在紅磚美術館如何“沿着本沒有的路行進”

《一張地毯……》,喬安娜·哈吉托馬斯和哈利爾·喬雷吉,2012

14位“杜尚獎”藝術家,在紅磚美術館如何“沿着本沒有的路行進”

“沿着本沒有的路行進”展覽現場

2017年,出生于黎巴嫩的夫妻檔藝術家喬安娜·哈吉托馬斯&哈利爾·喬雷吉(Joana Hadjithomas & Khalil Joreige)借此話題為創作契機,完成作品《一張地毯……》,作品由一張編織地毯、40份檔案資料印刷品和3個視訊組成。在《一張地毯……》中,編織地毯的圖案是1964年紀念太空計劃發行的雪松四型火箭郵票,而在黎巴嫩的太空競賽計劃中,就有很多當年大屠殺的孤兒和他們的後代參與。

“杜尚獎”藝術家展,從法國到中國

喬安娜·哈吉托馬斯&哈利爾·喬雷吉是2017年“馬塞爾·杜尚獎”(Prix Marcel-Duchamp,以下簡稱“杜尚獎”)的獲獎者。他們的創作涉及考古、曆史、政治等多門學科,意在用通過曆史鈎沉,喚醒人們對曆史、城市的記憶與思考。

14位“杜尚獎”藝術家,在紅磚美術館如何“沿着本沒有的路行進”

《總統相冊》,喬安娜·哈吉托馬斯和哈利爾·喬雷吉,2012

以“當代藝術之父”馬塞爾·杜尚(Henri Robert Marcel Duchamp,1887-1968)之名設立的“杜尚獎”已進入19年,由法國國際藝術傳播委員聯合會(ADIAF)于2000年創立。“杜尚獎”設立初衷是為了鼓勵法國藝術的創造力和活力,在國際上提升法國當代藝術的知名度。

14位“杜尚獎”藝術家,在紅磚美術館如何“沿着本沒有的路行進”
14位“杜尚獎”藝術家,在紅磚美術館如何“沿着本沒有的路行進”

《賽馬日》,穆罕默德·布魯伊薩,2015

“杜尚獎”每年從在法國工作或居住的藝術家中,遴選出最具創新精神和卓越成就的藝術家。每一屆“杜尚獎”的評選都是由ADIAF的400位收藏家組成的收藏家委員會提名,針對造型藝術和視覺藝術領域,選出四位藝術家進入最終提名名單,再由批評家、策展人、藝術機構負責人等人員組成國際評審團,從四位藝術家中選出一位最終獲獎者。獲獎者會得到3.5萬歐元的獎金,四位入圍者則可于每年10月至隔年1月在蓬皮杜藝術中心舉辦展覽。

迄今為止,已有七十餘人次的藝術家獲得“杜尚獎”提名,ADIAF也在世界各地為“杜尚獎”舉辦了五十多個展覽,“杜尚獎”成為媲美英國“透納獎”,極富盛譽的當代藝術國際獎項之一。

14位“杜尚獎”藝術家,在紅磚美術館如何“沿着本沒有的路行進”

展覽現場的《馴馬會》,穆罕默德·布魯伊薩,2014

不過,關于“杜尚獎”在法國的價值,一位在巴黎工作、生活的中國藝術家如此告知《藝術新聞中文版》:“該獎完全由私人收藏家運作,雖然也成為當代藝術中具有影響的文藝鼓勵獎項,但法國文化界追求自在、自由第一,不會因什麼獎勵就會發達或受人矚目。”

與“杜尚獎”在法國的境遇不同,最近幾年,“杜尚獎”作品頻頻在中國亮相。2017年5月,“高壓——杜尚獎·法國當代藝術現場”展在紅磚美術館開幕,八位“杜尚獎”獲得者的作品齊聚在這一展覽中。

14位“杜尚獎”藝術家,在紅磚美術館如何“沿着本沒有的路行進”

“高壓——杜尚獎·法國當代藝術現場”展覽現場

2018年,由傑羅姆·桑斯(Jér?me Sans)策劃的“融——法國杜尚獎提名藝術家作品展”就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出。第一代到法國的中國藝術家王度的作品也在展出之列。

14位“杜尚獎”藝術家,在紅磚美術館如何“沿着本沒有的路行進”

“融——法國杜尚獎提名藝術家作品展”現場卡德爾·阿提亞的《環理論》

随後,“劍拔弩張——透過馬塞爾·杜尚獎看法國當代藝術”又在廣東時代美術館開展,八位杜尚獎獲獎藝術家的作品首次落地廣州。

就在巴黎聖母院遭遇大火不久後的4月26日,“沿着本沒有的路行進——14位杜尚獎藝術家展”(以下簡稱“沿着本沒有的路行進”)在北京紅磚美術館拉開序幕。展覽力求以嶄新方式呈現法國當代藝術及“杜尚獎”的多元面貌。借此展,也拉開中法建交五十五周年,第十四屆“中法文化之春(Festival Croisements)”系列慶祝活動序幕。

14位“杜尚獎”藝術家,在紅磚美術館如何“沿着本沒有的路行進”

“沿着本沒有的路行進”策展人安娜貝爾·特内茲(Annabelle Ténèze)介紹,展覽以西班牙詩人安東尼奧·馬查多(Antonio Machado,1875-1939)的詩句“沿着本沒有的路行進”(Your footsteps are the road, forthere is no road)作為主題,從道路、位移、旅行、發現的概念出發,挑選參展作品。她表示,“每件作品都成為一個向外的開口,一條發現之路”。

14位“杜尚獎”藝術家,在紅磚美術館如何“沿着本沒有的路行進”

展覽現場的《鷹不捕蠅》,米爾恰·坎特爾,2018

然而,在一個極為抽象的主題之下,聚集一批論題寬泛且複雜的當代藝術作品,未免出現很多當代藝術展的通病——令人費解形式,作品創作語境和時代背景的缺失。顯然,“沿着本沒有的路行進”這樣的主題既無法統攝展出作品,也無法歸納或者傳遞出法國當代藝術的某些特點,在很多觀衆看來,要了解法國當代藝術,展覽也隻能“管中窺豹”。

透過“杜尚獎”,遙望法國當代藝術

2018年年底,巴黎市産生暴動,媒體形容“暴力和嘶吼占據了整個巴黎市”。2019年4月15日,法國巴黎著名地标巴黎聖母院起火,火情迅速蔓延,塔尖在大火中坍塌,全世界再次聚焦法國。今天的巴黎,還是藝術家心馳神往的“藝術之都”嗎?

14位“杜尚獎”藝術家,在紅磚美術館如何“沿着本沒有的路行進”

巴黎聖母院(Notre-Dame)大火,2019年4月15日。Fabien Barrau / AFP / Getty Images

1919年,杜尚用鉛筆在《蒙娜麗莎》加上兩撇小胡子,于是,“帶胡須的蒙娜麗莎”成了西方當代藝術史上的名作。百年之後,以杜尚之名命名的藝術展已頻頻亮相中國,他們傳達出怎樣的法國當代藝術?杜尚揚名後的百年法國當代藝術,又呈現出怎樣的風貌?

14位“杜尚獎”藝術家,在紅磚美術館如何“沿着本沒有的路行進”

《奔跑的北京》,米歇爾·布拉吉,2019

1966年生于摩納哥的藝術家米歇爾·布拉吉(Michel Blazy)為此次北京展特别創作了作品《奔跑的北京》,他曾是2008年“杜尚獎”獲獎者。在作品中,他用在中國征集的20隻二手運動鞋,種上不同品種的植物,他們在展覽期間自由生長,有機物與日常生活物品結合在一起,營造出一個人與自然共生的圖景。這也是布拉吉藝術創作的特點之一:運用活生生的、易變質的有機物作為材料,強調有機能量和時間概念。

14位“杜尚獎”藝術家,在紅磚美術館如何“沿着本沒有的路行進”

《二乘七 之二》,烏拉·馮·勃蘭登堡,2018

出生于1974年的德國藝術家烏拉·馮·勃蘭登堡(Ulla Von Brandenburg)于2018年創作的《二乘七 之二》無疑是現場最受歡迎的作品。藝術家以大型着色“窗簾”塑造為一個臨時的軟性建築,觀衆走過繩索搭建的門洞,穿行其中,網紅在此打卡拍照。作品曾在2018年香港巴塞爾及2018年首屆平遙國際雕塑節展出過,依舊大受歡迎。

1983年出生于法國科爾馬的藝術家克萊芒·科吉托爾(Clément Cogitore)作品《殷勤的印第安人》的音樂聲讓整個展場活力十足。在《殷勤的印第安人》中,起源于洛杉矶非洲裔美國人社群的“狂派舞”與18世紀的巴洛克舞蹈相遇,而作品名稱則是借用巴洛克作曲家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1735年創作的第一部歌劇芭蕾名稱。

14位“杜尚獎”藝術家,在紅磚美術館如何“沿着本沒有的路行進”

《賽馬日系列》,穆罕默德·布魯伊薩,2014

生活在法國與阿爾及利亞的藝術家穆罕默德·布魯伊薩(Mohamed Bourouissa)則在《賽馬日》(Horse day)中,講述黑人與賽馬的關系。他曾于2018年在巴黎現代藝術博物館(Musée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de Paris)舉辦同名展覽。布魯伊薩與美國費城的一個社群合作,馬、馬廄和騎馬在這個社群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招貼海報、草圖、繪畫作品和影像組成的作品中,隐藏着黑人牛仔、領土侵占及當地的曆史。

14位“杜尚獎”藝術家,在紅磚美術館如何“沿着本沒有的路行進”

《金色唱片》,喬安娜·哈吉托馬斯&哈利爾·喬雷吉,2011

安娜貝爾·特内茲表示,展覽中的作品引發人文、詩意與政治的共鳴,雖囿于地域性的曆史,卻深植于人類的現實,藏匿于因旅途變故和文化交往而生發的恐懼與希望當中。

這些年輕的藝術家,或是追随杜尚的腳步,或是繼承杜尚颠覆性的藝術觀,甚至與杜尚走出完全不一樣的道路。他們來自不同國家,說着不同母語,成長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家們,在法國展示出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也許這就是今天法國當代藝術的生機與活力所在。

正如曾擔任過“杜尚獎”展覽策展人的阿爾弗雷德·帕克芒(Alfred Pacquement)所言,對于今天的“杜尚獎”展覽而言,“隻是把在法國當代藝術界最出色的藝術家的作品結合在一起呈現出來”。管中窺豹,我們看到的也許也隻是法國當代藝術的“一斑”。這些展出作品,建構了一個碎片化、隐喻的世界,卻也展現出當下藝術創作的多元化趨勢,讓觀者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了解法國當代藝術。(撰文/黃輝)

(文章來源于TANC)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