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先生小說《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中,江湖上最具影響力的門派,非全真派莫屬。全真派乃王重陽所創,是道家武學流派中最具代表性的門派之一,也是當時武林中的“天下第一門派”。
王重陽曾在華山論劍奪魁,被中原武林公認為“天下第一高手”,稱号“中神通”。他的門下有七大弟子,合稱“全真七子”,分别是丹陽子馬钰、長真子譚處端、長生子劉處玄、長春子丘處機、玉陽子王處一、廣甯子郝大通、清靜散人孫不二。
王重陽是全真派的開創者,自創了全真一派的武功,而在他所創的武功中,有一門特殊的“合擊武功”,名叫“天罡北鬥陣”。
“天罡北鬥陣”是道家上乘武功,顧名思義,是按照北鬥七星站位布局的一門武功,由七人合使,剛好比對全真七子。王重陽逝世後,周伯通遊戲人間,全真教所依靠的,基本就是全真七子和“天罡北鬥陣”了。

其實除了“天罡北鬥陣”,全真派還有一門合擊武功,名叫“七星聚會”,是全真五子(丘處機、王處一、劉處玄、郝大通、孫不二)所創。
關于“七星聚會”,很多朋友都不了解,本文咱們便來聊聊這門武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9">一、“七星聚會”的特點</h1>
《神雕俠侶》中,全真諸子見識過古墓派的武功後,發現他們的《玉女心經》,每一招每一式都克制全真派武功。為了破解這個尴尬的局面,諸子專門約在重陽宮後的玉虛洞閉關,一起研究破解《玉女心經》之法。
古墓派《玉女心經》,乃創派祖師林朝英所創,就連當年的王重陽,在得到《九陰真經》之前,也不能全部破解,更何況是全真諸子。不出意外,全真諸子殚精竭慮,日夜苦思,始終無法研究出破解《玉女心經》的招式,無奈之下,隻能另辟蹊徑,放棄招式對抗,專攻勁力取勝。
但是,一個人勁力強弱,純看内力是否深厚,外功是否強橫。全真派的外功,已經被《玉女心經》盡數破解,内功雖然無法破解,但在《玉女心經》中,卻也有能與之對抗的内功。
這樣一來,除了修習《九陰真經》,不然全真派弟子,注定不如古墓派弟子,日後若是在外面遇到,注定要吃虧。如果不夠七個人,連使出“天罡北鬥陣”自保的機會都沒有。
不過,後來丘處機參考“天罡北鬥陣”,想出了一種方法,那便是集合數人之勁力,以求自保。有了想法,全真諸子很快便行動了,不斷推演,終于創出了“七星聚會”。
後來丘處機從天罡北鬥陣法中悟出一理,說道:“咱們招術變化,斷然不及,但可合五人之力,以勁力補招數之不足。”五人便精思并力攻敵的法門,每一招之出,都将五人勁力集于一點。他們自知第三四代弟子中并無出類拔萃的人物,隻有仗着人多,或能合力自保。這一個多月之中,終于創出了一招“七星聚會”。……(新修版《神雕俠侶》)
這“七星聚會”,說是全真諸子所創,也不全是,因為這門武功,畢竟是在王重陽所創的“天罡北鬥陣”的基礎上創出來的。
“七星聚會”的特點,就是能讓數人的勁力融合在一起打出,進而威力翻倍,達到以弱擊強的效果。但是,這門武功畢竟還是不太圓滿,隻能融合勁力,靠勁力壓制對手,根本就沒有什麼變化,甚至招式都沒有。
是以,全真諸子出關後,雖然欺負了一下達爾巴、霍都,但在面對巅峰小龍女時,毫無還手之力。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3">二、“七星聚會”與“天罡北鬥陣”的關系,以及不同之處</h1>
前面說過,“七星聚會”是參考“天罡北鬥陣”而創的武功,從這個名字,其實就能看出來。
但具體是怎麼參考的呢?兩門武功之間,又有何不同之處呢?
“天罡北鬥陣”是一套比較完善的武功,包括招式、運勁之法和站位變化。這門武功,通過運勁之法,讓使用者内力疊加,再通過招式和站位變化,讓他們攻守兼備,渾若一體,進而達到以弱擊強的效果。
而“七星聚會”,其實就是将“天罡北鬥陣”的招式和站位變化抛去,将運勁之法單獨剝離出來研究,再進行二次創作。
是以,“七星聚會”沒有招式可言,也不存在站位變化,因為不論怎麼變化,也勝不過古墓派的《玉女心經》,不如專研運勁之法。
至于“七星聚會”的特點,其實也很明顯,那便是不要求固定人數施展。
傳統的“天罡北鬥陣”,因為招式和站位變化的限制,必須要七個人施展,才能圓滿,需要每個人固守一個位置。當然,如果武功足夠高深,對陣法了解足夠深,也是可以一個人施展的,比如郭靖。但是,這門武功,并不是為這種高手準備的,而是為弱者準備的,它最大的作用,就是能讓武功低的人,能聯手抗衡武功高的人。
相比之下,“七星聚會”專注運勁之法,不一定需要七人合使,兩人、三人、四人也是可以使用的。
這一招畢竟還是從天罡北鬥陣法中演化出來,雖說是“七星聚會”,卻也不必定須七人聯手,六人、五人,以至四人、三人,也均可并力施展。……(新修版《神雕俠侶》)
嚴格來說,“七星聚會”就是“天罡北鬥陣”剝離出來的一種運勁之法,雖然沒有那麼厲害,但勝在門檻低,也是一種應敵之法。
其實仔細想想也能了解,全真諸子畢竟不能跟王重陽比肩,研究出來的“七星聚會”,自然也無法跟“天罡北鬥陣”相比。說句不好聽的,這“七星聚會”能成功,功勞最大的還是王重陽,要不是他留下了“天罡北鬥陣”,全真諸子也不太可能研究出“七星聚會”。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9">三、結語</h1>
簡而言之,“七星聚會”是脫胎于“天罡北鬥陣”的一門武功,并不完善,抛去了精妙的招式和站位變化,隻剩下功力疊加的運勁之法,降低了合擊武功的門檻,但也不失為一種應敵之法。
(圖檔來源于網絡)
我是黃老邪,歡迎關注,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