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漢覆滅到東漢建立期間,出現了兩位非常著名的人物,他們分别被稱為“穿越者”和“位面之子”,前者說的是建立了新朝的王莽,而後者指的就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王莽被認為是穿越者是因為他的許多改革政策遠超當時人們的思想層面,其手筆仿佛出自于後世人之手。而人們戲稱劉秀為“位面之子”,則是因為他的運氣好到“開挂”一般,說他是“天選之子”一點也不為過。接下來我們就簡單地講一講西漢與東漢之間的故事
新朝,是繼西漢之後由西漢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廢漢孺子(劉嬰)為安定公,改漢曆寅正為醜正,改元始建國,改國号為新,建都常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史稱新莽。
王莽稱帝後進行許多改革,主要有改革官制、改變地名、推行王田制、禁止奴婢買賣、施行五均六筦(國營事業、所得稅與借貸)及改革币制等。然而新制政令繁雜,名稱不斷變動,而且朝令夕改,用人不當,改革最終失敗。公元17年,因為天災不斷,而人民因為改革失敗而經濟破産,最後爆發新末民變,新莽軍相繼在成昌之戰、昆陽之戰中慘敗。公元23年,劉玄建立玄漢政權,即更始帝;同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新朝亡。

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縣(今河北省大名縣)人,西漢權臣、政治家、改革家,新顯王王曼第二子、孝元皇後王政君侄,新朝開國皇帝(9年1月10日—23年10月6日)。
王莽原為西漢外戚世家魏郡王氏的重要成員,在朝野素有威名。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建醜正(改漢曆十二月為正月),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王莽的改革嚴格按照儒家思想進行,主要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如屢次改變币制、更改官制與官名、以王田制為名恢複井田制,把鹽鐵酒山林川澤收歸國有等,都是不停回複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盡管這在一定程度上弘揚了儒家思想,可是由于不切實際和王莽的志大才疏導緻改革實際上根本無法推行,國家的運作受到嚴重影響,天災人禍接連不斷,最終天下大亂,爆發了轟轟烈烈的綠林赤眉起義。
綠林軍,指中國新朝末年主要的一支反對王莽政權的軍隊,由因旱災和蝗災造成的饑民所組成。
新朝末年,天下大亂,新市(今湖北省京山市境内)綠林山一帶的豪傑紛紛揭竿而起,因其駐紮在綠林山(位于今湖北省京山縣),故稱這支義軍為“綠林軍”。新莽地皇四年,綠林軍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擁立西漢宗室劉玄為帝,年号更始,史稱更始政權。
更始元年,綠林軍攻入長安,新朝滅亡。更始三年,綠林軍受赤眉軍和劉秀大軍的兩路夾擊,最終更始帝投降赤眉軍,餘衆亦被所剿殺,綠林軍宣告覆滅。轟轟烈烈的綠林大起義雖然失敗了,但“綠林”二字卻成為了後世那些“聚衆山林、反抗朝廷”的英雄豪傑的代名詞。
赤眉軍于天鳳5年(公元18年)在莒(今山東莒縣)起事,首領為琅琊人樊崇,以泰山山區一帶為根據地,與政府軍對抗。幾年之間發展到數萬人,其中主要由農民組成,大多不識字,是以以口頭傳令為主。組織包括地位最高的三老、其次有從事、卒史等名稱,大多延用漢朝鄉官的名稱。
随著赤眉軍的發展,在地皇三年(22年)王莽派出其子王匡、廉丹率約十萬軍隊進攻赤眉軍,慘遭挫敗,赤眉軍發展到十萬人以上,勢力擴及青州、徐州、兖州、豫州各地。
地皇四年(23年),更始皇帝劉玄已即位并攻入長安,赤眉軍先是願意降于更始,但雙方随即再度開戰,更始三年(25年),赤眉軍兵分兩路,由樊崇和徐宣分别率領,進攻關中,并擁立漢宗室劉盆子為帝,徐宣任丞相,樊崇因為識字,任禦史大夫。同時更始軍内部産生内争,将領王匡投奔赤眉軍,随即赤眉軍攻入長安,殺死劉玄。
赤眉軍入長安時,因常年的戰亂已導緻當地殘破,赤眉軍隻能四處找尋糧食,随後被劉秀派将領馮異擊敗,遇大雪損失慘重,赤眉軍遂決定離開關中,建武三年(27年)在崤底(今河南渑池縣禮莊寨)再被馮異打敗,樊崇投降,最後被殺。
更始帝(?-25年),名劉玄,字聖公,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省棗陽市西南)人,自稱是西漢皇裔,漢景帝劉啟之子長沙定王劉發之後,東漢光武帝劉秀的族兄 。祖父為蒼梧太守劉利,父劉子張,母何氏。
更始元年(23年),劉玄被綠林軍在淯水(今南郡荊州)之濱擁立為皇帝,年号更始,史稱玄漢,曆史上著名的更始帝。同年新朝滅亡,劉玄入主長安,成為天下之主。更始三年(25年),更始政權在赤眉軍和劉秀大軍的兩路夾擊之下,土崩瓦解,劉玄向赤眉軍出降,獻出傳國玉玺,更始政權滅亡。不久,劉玄被赤眉軍所殺,後劉秀大将鄧禹遵劉秀之意将劉玄安葬在長安附近的霸陵。
昆陽之戰-劉秀的封神之戰
昆陽之戰,是中國新朝于公元23年(地皇四年,更始元年)時發生的一場内戰戰役。以綠林軍為主體的劉秀軍,在昆陽縣(今河南省葉縣)大破新朝王莽四十餘萬主力部隊。昆陽之戰的結果不僅僅直接導緻新莽王朝的覆滅,更為中國古代戰争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事之一。
劉玄在即位後,封劉演為大司徒,劉秀為太常偏将軍同王莽對抗。王莽聽說劉姓後人複立漢朝極為震驚,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率軍42萬撲向昆陽和宛城一線,力圖一舉剿滅新生的更始政權。公元23年,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颍川,劉秀的部隊被逼從陽關撤回昆陽。和劉秀在一塊守城的綠林軍害了怕,打算逃跑。劉秀說:“合兵一處,尚有存活的一線生機。分兵逃亡,必死無疑。”之後劉秀讓綠林軍防守城池,他帶着13名騎兵乘夜出城,到附近搬救兵。
當王邑、王尋帶着42萬人大兵壓境時,綠林軍首領立刻派人乞降。但王邑仗着兵多将廣,并不接受。當劉秀在定陵、郾城召集到一萬多人馬回救昆陽時,昆陽早已被敵軍重重包圍了十層。但是劉秀仍親率敢死隊沖鋒,劉秀平時為人文靜,大家一看他現在這麼勇猛,不禁士氣高漲。但是敵我兵力實在太過懸殊,再勇猛也是以卵擊石,白白送人頭,然而奇迹發生了。據《後漢書·光武本紀》記載:
“夜有流星墜營中,晝有雲如壞山,當營而隕,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厭伏”
當時王邑大軍軍營晚上被流星砸了,白天又有碩大的蘑菇雲壓在頭頂,導緻軍心不安,此時雖然他們人多,但是看見劉秀如此勇猛,不禁膽寒。剛與劉秀交手,
“會大雷風,屋瓦皆飛,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豹皆股戰,士卒争赴,溺死者以萬數,水為不流”
又是驚雷、又是狂風、又是暴雨,大軍頓時土崩瓦解。此一役,劉秀斬殺王尋,殲滅了王莽的主力,不久王莽新朝覆滅。
漢光武帝劉秀(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陽郡蔡陽縣人,東漢建立者,25年-57年3月29日在位。廟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西漢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劉秀生于陳留郡濟陽宮 。适逢王莽篡立新朝,倒行逆施,天下大亂。劉秀随兄劉演起兵于南陽郡,号“舂陵軍”。更始三年(25年),劉秀公開與更始政權決裂,即位于河北鄗縣南千秋亭, 尊奉漢元帝為皇考,光複漢室,定都于洛陽,史稱後漢或東漢。
之後經過長達十二年的東漢統一戰争,劉秀陸續消滅河北、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勢力,結束農民戰争、軍閥混戰與地方割據局面。平定動亂之後,劉秀勵精圖治。政治上,提倡“柔道”治國,改革官制,整饬官風吏治,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休養生息,恢複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開創中國曆史上“風化最美、儒學最盛”(司馬光、梁啟超語)的“光武中興”時代。
中元二年(57年),劉秀于洛陽南宮前殿去世,享年六十二歲,葬于原陵,由第四子劉莊繼位。
開篇我們說到王莽是“穿越者”劉秀是“位面之子”。劉秀的運氣我們通過昆陽之戰就能看出來。那麼為什麼說王莽是“穿越者”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王莽的超前之處
土地改革
王莽将土地收歸國有,禁止土地私有買賣,并根據農民家庭的實際人口進行配置設定。這一個舉措着實超越時代,像這種土地均分,可是直到近代才在我國被正式提出來的。
廢除奴隸制
王莽在位還有一點深得民心,解放人權。西漢屬于封建社會,但是封建社會的時間很短,起碼沒有奴隸社會存在的時間長,是以,奴隸的買賣也仍然很流行。
禁止所有奴隸婢女繼續買賣,通過控制奴隸的範圍和數目,來讓農奴制自然消亡。當然他也是冒着很大阻力的,朝中大臣都勸誡他不要這麼直接,他依然堅持要廢除。古代奴隸的存在一直是很正常的,到了近代,還是有這樣的現象存在,王莽要去廢除奴隸制,就像每個現代人穿越到古代都會可憐那些奴隸婢女一樣。
推行新貨币
在那個用金銀珠寶做交易的時代,王莽推行用做工精美但不值錢的貨币來買賣,就像銀元、硬币一樣。
發明遊标卡尺
對比一下,有沒有很熟悉的感覺,是不是感覺一毛一樣?
由于王莽改制不僅沒能緩和社會沖突,反而造成了天下劇烈動蕩,國庫也耗費殆盡無法撥款赈災,造成了群眾生存難以為繼。公元23年,起義軍攻入長安,王莽被起義軍所殺。
不過話說回來,穿越什麼的是不是真的沒有人知道,王莽也許隻是思想超前,古人的智慧我們現代人可能真的比不了。